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五:魏延子午谷計劃被否決,理由其實很簡單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的大軍開始了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戰爭,這便是後人俗稱的“一出祁山“。不過,此次戰事的結局卻完全出乎了諸葛亮的意料之外。諸葛亮不僅未能取得戰事的勝利,反倒是損兵折將,被迫退回漢中。不僅如此,諸葛亮的心腹——馬謖也這這場戰事結束後被諸葛亮梟首示眾。那麼,所有的這一切又都是怎樣發生和發展的呢?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五:魏延子午谷計劃被否決,理由其實很簡單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開始屯兵漢中,為即將開始的北伐做最後的準備。戰前,蜀漢文武在南鄭召開會議,制定進攻戰略。這時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由自己率領精兵五千,由褒中出發,沿著秦嶺向東,經過人跡罕至的子午谷地區向曹魏在西北地區的戰略要地長安發動突然進攻。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五:魏延子午谷計劃被否決,理由其實很簡單

魏延認為,此時鎮守長安的安西將軍夏侯楙雖然曹魏名將夏侯淳的兒子,又是曹操的女婿,但是此人不但年紀輕輕,毫無作戰經驗,而且膽怯無謀,完全是憑藉裙帶關係做上了安西將軍的高位。魏延認為憑藉自己所率領的五千精兵,再帶上五千後勤後勤人員,不出十天就可以出其不意的到達長安城下。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五:魏延子午谷計劃被否決,理由其實很簡單

無能的夏侯楙一旦遇到這種突發狀況,必定嚇得棄城而逃。如此一來,長安城中就會群龍無首,只剩下更加無能的御史及京兆太守,長安城破是毫無疑問的。一旦長安城破,佔據該城的蜀漢將士可以通過橫門邸閣的庫存糧食及老百姓的散糧保證供應,利於堅守。曹魏的援軍如果想收復長安,至少還需要二十天的時間才能完成兵馬的聚集。而諸葛亮的大軍則可以利用這二十天的時間從斜谷地區出發趕到長安城內協防。魏延認為,只要拿下了長安城,諸葛亮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佔領咸陽以西的地盤,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五:魏延子午谷計劃被否決,理由其實很簡單

不過,魏延的這個建議被諸葛亮否決了。諸葛亮認為子午穀道路崎嶇,未必能在計劃的時間內趕到,而且魏延選擇的子午谷出兵的計劃過於兇險。最後諸葛亮決定,從祁山地區發動進攻,佔領隴右。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五:魏延子午谷計劃被否決,理由其實很簡單

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議是否正確呢?這個問題後人已經爭論了一千多年,仍然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意見,這就說明這個計劃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五:魏延子午谷計劃被否決,理由其實很簡單

筆者認為,無論是兵出子午谷還是兵出祁山,都不能說哪一個是正確的,哪一個則是錯誤的。其關鍵還是在於作為北伐大軍統帥的諸葛亮所採用的戰略到底是哪一個。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五:魏延子午谷計劃被否決,理由其實很簡單

從歷史記載來看,諸葛亮此次北伐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力圖一戰而取得決定性的戰略勝利,而是將目標固定在隴右地區。這也就意味著諸葛亮的採用的是蠶食的戰略,而魏延兵出子午谷的戰術顯然與這個戰略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個建議不能為諸葛亮所採用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五:魏延子午谷計劃被否決,理由其實很簡單

不過,作為北伐大軍中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魏延心中充滿怨氣,覺得諸葛亮過於膽小,自己的才能又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這種心態的滋生,也為魏延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參考書籍:《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