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石玉磊

1862年5月,曾国藩命令曾国荃率领三万湘军水陆并进,28日抢占秣陵关、大胜关和三叉河,截断太平军粮道,之后又调来两万援军,共五万人围攻天京,30日即打到雨花台下。洪秀全恐慌不已,一日三诏命令进攻上海的李秀成率大军回援。

当时李秀成麾下有二十五万人,他分兵一部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留在苏州,打算进攻湘军重地安庆的曾国藩,逼迫曾国荃从天京撤军回援,一路打下巢县、无为、舒城后,在攻打六安时,天京雨花台失守,洪秀全再次严诏催逼李秀成亲自回援。

9月14日,李秀成由苏州出发,督率13王,领兵20万,回援天京。10月13日李秀成打到天京城下,与湘军大战,反复冲杀,一个多月都没能打败曾国荃,解围失败。到了年底,李秀成只有率部进入天京城内。

1863年2月底,李秀成为了收集粮草,再次率部渡江北上安徽,结果还是在走到六安时,天京聚宝门差点被攻陷,洪秀全再一次将他召回。11月曾国荃攻占孝陵卫,以及天京城外围所有城镇要点,李秀成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遭到拒绝。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0岁,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李秀成成为太平军的实际领导者。7月19日李秀成携带洪天贵福突围失败,三天后被俘,在写完供词后,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年仅40岁。至此,天京保卫战失败,横扫了大半个中国、震惊世界十三年的太平天国彻底覆灭。

想当年,1851年金田起义之初,太平军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两万人就能杀得一二十万的清军丢盔弃甲,甚至逼得曾国藩差点战败投湖自尽,为什么仅仅十多年后,二十五万的李秀成就打不过只有五万人的曾国藩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到了1862年,太平军中广西老兵几乎伤亡殆尽,所谓的25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是收编的江浙农民和投降清兵,战斗力跟当初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其次是天平天国内部经过天京之变、翼王石达开出走等变故后,诸王对洪秀全已经极为失望,很多人对救援天京并不那么上心,如在解围天京时,侍王李世贤没打几天,就直接率领自己的六万人去福建了,还有其他一些将领也走了,以至于李秀成的二十五万大军,除了战死在安徽的几万人外,真正从头到尾参加天京保卫战的只有“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

最后就是洪秀全的原因,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典型就是洪秀全这种人,守城守不住,屡次命令李秀成回援,按照李秀成的计划,如能攻克安庆,天京之围不战自解,还能顺便回军击败曾国荃,结果在洪秀全的命令下,李秀成几次战略进攻进行到一半,不得不更改计划回援,之前战死的几万太平军都算是白死了。

整个太平天国的十三年间,最开始的时候,洪秀全作用很大,但他本人实际上文不成武不就,在天京的皇宫里当个吉祥物还好,一旦掌权,其实就埋下了太平天国覆灭的祸根。


渔樵侃史

天京保卫战是湘军与太平军的决战,此战决定了双方的生死存亡。

战役从1862年5月30日开始至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结束,整个天京保卫战历时两年零五十天。

为了胜利,双方都投入了最大兵力决死一战。


湘军指挥曾国荃倾率湘军精锐水陆并进,大举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岌岌可危之际,洪秀全急令李秀成返回天京救驾。

李秀成联合诸王统领二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分三路解救天京。然而,天京最终还是陷落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那么,李秀成为何解救不了天京呢?是兵力不足的原因吗?肯定不是。

从1862年3月开始,曾国荃率领湘军从安庆出发,一路攻下无为、巢县、含山。在含山曾国荃与彭玉麟率领的水师合兵,攻占芜湖。到了5月28日,湘军抢占秣陵关、后又攻占大胜关和三叉河,太平军的粮道被彻底截断。

30日,彭玉麟水师攻占天京护城河,深入天京城下。曾国荃率领的陆军也占领了雨花台,天京被湘军彻底包围,天京保卫战开始。


那么,湘军水陆二师总兵力有多少呢?

《湘军志》说:“国荃以三万人居围中。”《湘军记》也称:“国荃兵不满三万,贼围之数匝。彭玉麟、杨岳斌水师,皆阻隔不相闻”。

事实是,湘军为夸大战功,不仅抹去了水军的贡献,还大大缩水了自己的总兵力。

曾国荃所率三万人围天京是不错,但曾国藩曾四次调军援助曾国荃,援兵兵力为一万人左右,加上水军一万五千人。再加上后来淮军有一部来援,数量也当在万人左右,总兵力当为六、七万人。

李秀成亲率六王统辖二十五万大军解救天京,兵力是湘军的4倍。围困天京时,洪秀全曾令两万太平军主动出击,可见天京城内还有数万太平军。

天京城危如累卵,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李秀成的大军抵达天京城下时,竟然只剩下了一万五千人,二十多万大军被消灭殆尽。


李秀成的二十多万大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为何就解救不了天京呢?

一是“进北攻南”战略上的失误:李秀成解救天京的战略不是亲率二十万大军亲临天京城下,而是进攻上游的湘军重地安庆。此时安庆由曾国藩坐镇,曾国荃在天京前线负责指挥战斗。

1863年6月27日,李秀成大军连下巢县、无为州、庐江、舒城进到六安州。曾国藩大惊,火速调兵急忙堵截李秀成。

李秀成三路大军猛攻六安州,不料遭到湘军的大举围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三路大军在寿州血战时,草包洪秀全瞎指挥,任命侄子洪春元守雨花台。麻痹大意的洪春元只身逃跑,号称天险的雨花台被湘军偷袭,湘军仅仅死了一个人就攻占了雨花台。雨花台失守,洪秀全惊慌失措,连下三道诏书让李秀成回守天京。

李秀成不敢违抗,只得改变战略,一路直奔天京。这一来更加被动,李秀成三路大军腹背受敌,水陆受制,在湘军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李秀成的“进北攻南”战役,大批军队在安徽的长江以北,匆匆忙忙地绕了个大圈子,沿途被杀死、饿死、溺死者各以万数计,把太平军拖垮了。据李秀成自己说:“此举前后失去战士十数万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9—12页)渡江回到天京的,“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17页)

李秀成的战略决策失误,让太平天国最后一股有生力量被歼灭,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样毁了。

二是前来救援的诸王其心不一军心涣散,李秀成知道现在的湘军已经是今非昔比,现在的太平军已经不能和当年的相提并论了。曾国藩治军追求兵精而简,不在人数多寡,而注重兵员质量。湘军七万人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又天京被围,洪秀全困在城中,投鼠忌器。加之,解救天京的诸王都不是全心全意,侍王李世贤的六万人马还未到天京城下,就离开队伍往福建而去另立基地。这一行为减弱了太平军实力不说,更动摇了军心。

李秀成一路浴血杀来,一路不断有太平军将领退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率领手下仅剩的人马解救天京,直到最后天京陷落。


三是太平军粮草不济,非战斗减员情况非常多。太平军真正死于战斗的,其实也就四五万人,大部分太平军的死伤主要是没有补给。天京被围困后,洪秀全令城内的太平军突围出去筹集粮草,湘军借此截击太平军,太平军死在筹粮上的人数远多于战斗中死去的人数。天京被围困数月,城内数万太平军无粮食可吃、冬天无棉衣可穿、赤脚与湘军战斗。

太平军宁死不降,天京城内有杀人而食的情况出现。最后,太平军只得喝盐水度日,众多从广西出来的太平军精锐,最后连举枪的力气都没有,徒有十数万人马,又有何用?


由此可知,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加上城内的太平军五万人,总兵力在三十余万)解救不了天京,一是其战略上的失误损失了十多万有生力量,二是天国后期,诸王军心已散,战力已经不如从前。三是太平军急兵突进,并无粮草接济与后援

,天京城内已形同死城。在如此条件下,即使是用兵如神的李秀成也难以力挽狂澜,最终不得不面对天京陷落、天国覆灭的最悲惨结局。


稗史候说

太平天国大决战既天京保卫战发生于1862年5至1864年7月,此战役几乎可以说决定了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如果失败,十几年的起义成果将化为泡影。不过最终的结局是天京陷落,天平天国失败。

兵力对比 湘军:7万余 太平军25万

至于为什么保不住天京?具体来分析一下。5月30日左右彭玉麟率领的湘军水师和曾国荃率领的陆军紧逼南京城下,而且曾国藩不断派兵支援,当时天京城中只有2万多太平军,洪秀全急令远在攻打上海李秀成回援,包括其弟弟洪仁玕也从皖南回师天京。当时李秀成这哥们退回苏州,只派了一部分兵力救援天京,直至7月天京雨花台失守,洪秀全催逼李秀成火速来救,李秀城才在苏州东坝集合20万人,由13哥王爷率领,救援天京,2年的拉锯战由此展开。




一开始,双方围绕天京外围展开激烈争夺,李秀成和李世贤率领太平军进攻战略要地雨花台,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争夺,雨花台牢牢占在湘军手里,李秀成只好率军进入天京城中,着代表着天京解围的失败。

解围失败之后,洪秀全这老小子不开心啊,把李秀成革爵,责令其率军渡江攻打湖北地区,企图把围攻天京的湘军主力调走,被曾国藩识破。太平军在渡江过程中冻死,淹死了2万余人,攻占了和州,巢县等地。

之后折返攻打安徽,打支皖北地区市正直4月青黄不接,军粮供应不足,加上清军四处派兵堵截,损失不少。李秀成与5月折返寿州,准备东返。当时正好湘军不断增兵,又攻占了聚宝门,洪秀全急忙命李回援。6月,李秀成率军于九扶洲南渡回天京,在渡江过程中,湘军对天平军炮击,淹死、打死、加之之前因粮食不足饿死的不计其数,抛尸数里,回到南京城时只剩区区15000人有余。

到1863年11越,曾国荃率军攻占天京孝陵卫,除却太平门和神策门,天京外围全部被占领,而此时远在上海苏州地区的天平军也被左宗棠等人打败,几无外援。李秀城劝洪秀全弃城,另寻他处,东山再起,天王这厮说:“朕的铁桶江山,自有天兵来助,尔等不愿助,gun犊子吧”,李秀成么法子,碰到这种货只能死扛,直到连太平门和神策门被占领,天京全线被围。

1864年6月,在天京即将被攻陷的前夕洪秀全翘辫子了(这厮命好,不然被抓,免不了被千刀万剐),天京城内人心浮动,军心不稳。李秀成拥立洪天福贵继位,总览一切大权。7月,湘军做好攻城准备,
至19日湘军用炸药炸开太平军附近城墙,杀入天京城内,太平军于之展开肉搏,李秀成率三千人保护幼天王逃跑。至此,正个天京保卫战结束,基本上也就宣告了太平天国这个邪教组织的失败。

喜欢的可关注一下


寡人无嫉

1862年到1864年间,太平天国和清军之间爆发了最后一场大战“天京保卫战”。其中李秀成领兵20余万回援天京,清军十余万,但最终李秀成竟然全军覆没连自己都被俘了,天京也被攻陷,不得不让人唏嘘。只能说当时的太平军确实是穷途末路,比不了当年了。

1、1856年的天京事变可以说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领军出走,太平天国领导层分裂。该次事件对于太平军物质、兵力上的损失并不大,但是在精神和思想层面造成了整个太平天国的混乱,底层士兵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作战了,战斗意志大减。

同时天王洪秀全对于部下的猜疑大大增强,虽然也重用了陈玉成、李秀成等新秀,但是也任用大量无能的亲戚洪仁发、洪仁达等把持朝政。在“天京保卫战”过程中陈玉成、李秀成在前线拼死奋战,这帮人还不忘了胡乱指挥、拖后腿。

2、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洪秀全等领导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官制、礼制、军制、经济制度,给参与起义的群众描绘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当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层迅速堕落腐化,所谓财产公有的圣库制度成了剥削民财、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太平天国上层穷奢极欲,下层却生活没着落,曾经的热血、理想褪去后,底层这些人也就都不相信洪秀全的忽悠了。

到了“天京保卫战”的时候,看似太平军的兵力超过清军,但是兵无战心、将无斗志,诸将各有私心、各行其是,这仗还怎么打。

3、洪秀全晚年昏聩,沉迷于自己创造的拜上帝教不可自拔。面对天京被围、坐困孤城的局面,洪秀全多次拒绝李秀成“放弃天京,转战中原”的正确建议,居然寄希望于上帝降奇迹赐福于太平天国、派天兵下凡战胜清军这种荒唐念头。最终粮草匮乏,大量太平军被活活饿死,非战斗减员严重。天京陷落与其说是湘军强攻下来的,不如说是太平军饿的实在是打不动了。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执掌一切权力,但是太平天国的局势已经是难以挽回了。6月19日李秀成带着幼天王洪天贵福意图突围,最终兵败被俘,于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当狗容易做人难

湘军虽人少却个个不折不扣的老兵,牢牢钉在雨花台,深沟硬寨,在以冷兵器为主流的时代,依势固守优势很大,李秀成虽号称二十多万大军,鱼龙混珠,当年广西首义能征惯战的老兵基本凋零,甚至于老弱妇孺也夹杂其中充数,更兼王爷林立,组织杂多,每支王爷的部队出工不出力,都想早日收兵,返回自己的地盘去享受生活,李秀成本人也惦记着自己的小苏州,仗阵打得热闹,却对湘军基本上构不成大威胁,打给城内的天王看看,交交差就算完事,天京内讧后,太平天国人心焕散,天王洪秀王不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收拾人心,反正对属下戒备深重,重用洪姓本族无能之辈主理朝政,失败是必然的。


汪东明金石书画

很多人说了天平天国军事策略的错误,诚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不多赘述。但是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同样不可忽视,就是湘军的战斗力和正确的军事策略。湘军在战斗中人数基本上都会和太平军比少好几倍,但是为什么还能攻城略地呢?

这是因为湘军在军事上的“稳”,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贯穿曾国藩整个后半生,就是跟你死磕,看谁耗过谁。这种策略对付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行之有效,因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就不是一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贼了,得考虑守住自己的疆土。

这种情况下的战争就是对等战争了,双发比拼的是后勤,是财力,是国力。太平军自然居于弱势。

曾国藩在具体的战役中讲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每次扎营,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必然围着大营深挖壕沟,而且连挖数道,这种做法在初期受到军士和将官的反对,但是随着战争深入,这种扎营方法的安全性和获胜概率大大增加,逐渐得到湘军战士的认可。

太平军被消灭后,北方捻军兴起,捻军不占城池,流动作战,曾国藩的这种策略失灵了。


漯河生活

太平天国最后的天京决战,李秀成虽然有25万大军,但此时的太平军与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军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时的太平军早已丧失了革命锐气,很多军官缺乏军事才能,而且内部派系林立,不能团结对敌。而太平军的对手湘军经过多年战火锤炼,已成为精悍之师,加上有淮军及外国雇佣军支持,反革命力量此时远强于太平军。太平军在江浙的一些过火行为,也使他们失去了民众支持,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疾风猛士

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解救不了天京原因有几,其一:天京(南京)东南面临长江天堑,西北面丘陵,此诚易攻难守四战之地,其二,太平军历经杨秀清,韦昌辉之乱,石达开率十万太平军远征,大大削弱了天京守城兵力。其三:湘军围困天京,作战凶狠,英法侵略军在东部向太平军进攻,使李秀成部多面受敌,处境困难。其四:洪秀全迷信宗教,奉天京为“帝都”,不听李秀成放弃天京,向北占领鲁,豫,晋,冀诸省,避开湘水军和外国势力的正确战略思想。可惜一代帅才李秀成最后兵败被俘身亡,成了昏愦无能的洪秀全的牺牲品。


天台樵夫

在当时的大决战中,双方都进行了最后的大比拼。谁赢了谁就得到了天下的归属。但让人好奇的是,李秀成所带领的二十五万大军分三路来解救天京之围,然而天京最终还是陷落了。从人数看,李秀成的军队是暂据优势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在笔者看来,他的失败无非就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军事上来看,李秀成从南方出发,赶到天京,属于疲兵,在加上粮草运输困难,造成军队的状态并非是巅峰状态。而曾国藩的军队却在以逸待劳,岂有不胜之理。

第二从军纪上看,李秀成的军队在后期可以说豪无军纪可言,每占领一座城市,便纵容士兵抢人民的东西,和强盗无异。在加上军队的几个首领,面和心不合,各有异心。打到天京的时候兵力以经不到一半。

第三点看来,李秀成当时的军队并没有二十五万,湘军可能是为了夸大敌人军队规模,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根据历史来看,李秀成的军队可能只有十万左右。

跟据以上三点原因,李秀成的失败是注定的。


小枝杂谈

我来谈谈士兵的人心。

历史上的所谓起义军,兵力分三种。一种是饥兵,是刚刚被迫加入起义军的饥民,这些人武器装备是大刀木棍,参加起义军多数是被迫不志愿的农民,战力最渣,一触即溃。很多起义军将这些人作前锋,朝庭军队有时只得杀了这些百姓饥兵。第二种是多年老兵,这个有些战斗力,但是武器装备与官军还是没办比。第三种是老营贼兵,武器装备马匹都较好,但是人数不到总兵力的十分之一。起义军多数是这三种乌合之众,人数再多也是没有用。

另外本人认为,太平军政治纲领低下,普通士兵毫无未来,将领战略水平低下指挥能力弱,只是有可能打赢局部战役,最后失败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