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坎坷回鄉路——《文姬歸漢圖》

《文姬歸漢圖》系以東漢才女蔡文姬(公元177年生)陷胡的一段坎坷經歷,做為創作軸心的歷史故事畫。

一代才女坎坷回鄉路——《文姬歸漢圖》

《文姬歸漢圖》援引文姬歸漢的題材入畫,由來甚久,倘據畫史著錄,最早可遠溯到唐代的閻立本(七世紀),惟畫跡已佚。至若院藏的《文姬歸漢圖》畫跡,時代較早,篤定可置入宋代者,計有宋人(舊傳李唐)《文姬歸漢圖》冊,及陳居中《文姬歸漢圖》軸二件。冊頁畫共十八幅,詳實記述全段史實的發展始末,其上並分錄"胡笳十八拍"全文。立軸則僅擷取單一畫面,重點強調故事情節的最高潮。

考立軸所寫,約相當於《文姬歸漢圖》冊中第十三開的"辭別"一景。內容描繪左賢王接見前來迎接文姬的漢使,並與文姬卮酒話別。畫中人馬,計分三段羅列,構成明顯的空間效果。背景再佐以土坡、黃沙、枯木,益增北國廣袤淒寒的地域特色。畫中馬匹的形象,率皆犁鼻裂耳,與董逌(十二世紀)《廣川畫跋》卷四所記述的宋代番馬特質,大抵相符。

不過由於作者採用大量勻稱、勁挺的線描,來表現馬匹結實強健的肌肉硬度,較諸北宋末葉,李公麟的白描名作《五馬圖》,似乎又多了幾分因塞外氣候冷冽,才孳生的瑟縮感覺。類似這種筆調的畫法,在故宮幾幅傳為胡王褱(十世紀)的番馬作品中,亦嘗見及,只不過,本圖的人馬較稱繁複,而且也傾向於"概念式"的描寫。

文姬歸漢圖》中,舉凡人物服飾及器用,莫不描繪細謹,間或以泥金裝綴文飾,符合宋代院體繪畫富麗精緻的風格。惟漢朝兵衛,均身著宋式衣冠,而匈奴人士,如左賢王頭戴的幅巾、文姬的襜裙,乃至馬匹配備等,亦多參酌金人制度。致令一樁原本發生在東漢末葉的故事,居然會幻化為宋、金人的形象。此等特異安排,充分凸顯出作者藉"時事裝"來圖寫古代史實的弦外餘音,很值得治史者由美術、政治、文化等多重的角度來續加探討,縱或未見得是陳居中親筆,其藝術價值,仍應等同於南宋晚期院畫家的精品巨跡。

畫中,曹操的使臣端坐在氈毯上,耐心等候左賢王和文姬話別。文姬的表情凝重,似乎被"返鄉"和"別離"兩種情緒所糾纏,霎時間又喜、又悲,不知該說什麼才好。兩名稚齡的愛兒,則是拉扯著母親的衣袂,捨不得親孃的驟然遠行。四周圍的沙漠和枯樹,全都色彩黯淡而形象荒寒,似乎也感染到畫中人濃濃的離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