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有什么特殊的优势?


隋唐制度很多沿用千年隋唐时期的制度对后世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三生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到募兵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两税法]。

三生六部制:



三省六部很明显,分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实际上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这一制度影响深远。

科举制:



科举制相对于隋唐以前的九品中正制,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九品中正制主要是维护士族大家的权益。隋唐以前,很多士族大家的后代一出生就有官职。导致人才无法实现抱负,士族大家不思进取。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就是这一时期的写照很多当时的士族子弟都不知道自己的官职是干什么工作的。简直就是笑话。而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士族大家对权利的垄断。大大的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保证了优秀政府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公平公正的发展。形成了学以致用的社会习惯。

府兵制到募兵制



府兵制是有军府征兵,战时集结,自备战争用品,很多人认为是关陇门阀控制的军事集团。前期均田制之下。每个人轮番戍边、征战,这样一来军队的装备和实力极为强悍。但是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了很多人没有田地,还有就是唐朝疆域的扩大,很多人无法承担戍边的远途行军。府兵制度旋即瓦解。募兵制应运而生,募兵制是职业军人,所有装备有国家供给,人员由国家统一训练。军队由将领长期统帅,虽然确定了兵源,但是却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产生。

均田制和租佣调制



均田制是初期实行的政策,很简单就是国家按照人头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租佣调制就是国家统一按照人头收税,按照人头征兵。但是后期国家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田地,流民四起。后来被废除。所以租佣调制只能和均田制相互配合使用。一旦均田制破坏,租佣调制就没有办法实行了。

两税法



均田制破坏后,租佣调制也无法实行,而两税法开始实行。两税法施行后,租佣调制的一切苛捐杂税全部取消。但是丁额不废除。就是说还是有人头税。两税法分为夏秋两次征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促进了公平。商人按照三十税一征收税负。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还有就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税收,此外敛者,以枉法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极力作用,但是户等划分根本没有办法统计实行。土地允许买卖,有权势和强迫贫民贱卖土地。加剧了土地的兼并。


越关换视界

隋唐之制,最为特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这两种制度自隋唐时候确立起,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

先来说说三省六部制吧。

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是在隋朝。这一制度建立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制约相权,以达到君王独霸的目的。三省指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一般说来,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具体职责在之后各朝代均有变动,但一直属于最中心的权力机构。

三省六部制为隋唐之后诸朝代所沿用,名称和职责可能有所变动,但大体的框架一直延续下来,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

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所创,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正式实行。它取代之前各朝代所采用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检举制度,成为官方选拔官员最正式的途径。科举制度的建立,不仅进一步规范了人才选举,还大大扩展了官员的来源,即便是寒门士子,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政治抱负,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政治上的公平。此外,科举制的创立和沿用,使得读书识字、诵诗吟词成为时代主流,极大繁荣了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文化生机勃勃,经久不衰。

科举制度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即便是今天,我们仍以考试为主要方式选取公务员以及其他,科举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