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五四,新文化運動尋跡遊,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青年精神!

五月令人嚮往,值得讚美。五四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猶如五月,潮氣蓬勃,積極向上,探索真理,關心社會。青年應該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這才是真正的青年。

回首往事,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依然是青年精神的旗幟,成為了當代青年的榜樣。上世紀之初,1919年五月,中國熱血青年作為一支新生的社會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偉大的五四愛國主義運動。直到現在2018年,以愛國主義、振興中華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勵著中國青年去爭取實現祖國繁榮富強、民族偉大復興。五四精神是熱血青年們自發並逐漸凝成的一種神聖的精神追求。

今天,五四青年節到了,我們不妨追尋一下新文化運動的足跡,以史為鑑,再次傳承、學習青年人應該有的精神。

第一站: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致五四,新文化運動尋跡遊,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青年精神!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就是北大紅樓,是全國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新文化運動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北大紅樓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策源地,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一些重要活動也曾在這裡舉行。1919年,這裡曾孕育了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這裡播撒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當時的北大紅樓,聚集了中國最優秀的青年。

梁漱溟,25歲;胡適,27歲;劉半農,27歲;劉文典,27歲;林損,27歲;

周作人,33歲;陳獨秀,39歲;朱希祖,39歲……

校長是蔡元培50歲……

最年輕的是徐悲鴻,23歲。

這個年齡,在現在,有的可能還沒大學畢業,有的還在為了湊齊房子的首付而煩惱,而他們已經是一代大師了。

100年前,那時國人的追求、情趣以及行為,是現在的我們遠遠不能理解的。比如那時幾乎國將不國了,軍閥天天混戰,但教育仍是教育、思想仍是思想、人才仍然是人才!

即便是老百姓天天過著市井世俗的日子,大家也自由自在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沒有個統一的標準,大家也不爭著去當什麼所謂的“成功人士”。

比如那時候的年輕人真可以稱得上敢作敢為,面對民族命運大有捨我其誰的精神,中國在國際上籤署了一個不公平條約,國內青年學生立馬就坐不住了,這就是五四愛國運動,其實就是一種青年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現在的青年所缺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二站:沙灘后街

致五四,新文化運動尋跡遊,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青年精神!

沙灘后街東起沙灘北街,西至景山東街,北與大學夾道相通,南接西老胡同,全長323米。清代屬皇城,稱馬神廟。民國時稱景山東街,1965年將東老胡同併入,稱沙灘后街。街內原有清和嘉公主府。1898年在街北側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1935年在街南側建北京大學地質館。

這裡有京師大學堂的遺址。京師大學堂遺址位於沙灘后街59號,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京師大學堂創辦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其校址原為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閒府第。

當年,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接受康、梁的變法主張,實行新政,開辦京師大學堂為新政措施之一。民國成立後,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現建築保留有原屬於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築和民國年間建成的數學系樓及“西齋”十四排中式平房,是中國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學府。“五·四”運動前,共產主義讀書會小組在此成立,是早期介紹和宣傳馬列著作的活動地點。

第三站:吉安所左巷

致五四,新文化運動尋跡遊,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青年精神!

這裡是毛主席青年時期,在北大圖書館任職時居住過的衚衕。

1918年至1919年,毛主席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管理員時,曾在吉安所左巷8號院居住過。該院座東朝西,毛主席與同事多人共住三間北房。如今是普通民宅,並未開放,8號院南側牆上有銅牌,記載著當年毛主席居住時的情況。

斗轉星移,事過境遷。吉安所街道比以前整齊、清潔、寬闊了,當年的紅牆不復存在,大院內密密實實一大片瓦房,當時的風貌蕩然無存。僅留下吉安所左巷、右巷、北巷地名而已。

第四站:中老胡同

致五四,新文化運動尋跡遊,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青年精神!

中老胡同位於景山公園東側,區屬名稱: 原東城區,街道名稱: 景山街道。呈東西走向,兩端曲折。東起沙灘北街,西止西老胡同。

這裡居住過中共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1921年10月9日,是個星期天又是重陽節,何孟雄、繆伯英的婚禮正在中老胡同5號舉行。兩個人的名字一“英”一“雄”,後來被譽為中共黨史上著名的“英雄夫妻”。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他們倆位列其中,而新娘繆伯英則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黨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