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兰州火车站的题字?

你的白锅

大家好!我是翰墨书道。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自己过去差一点没有进入广告装潢界的经历,昨天在家还翻看了一本广告标志设计图案的书。不请自来,试做回答。

广告设计包括景观设计使用书法一般和书法艺术要求不一样。但如果采用艺术性高的字做为广告或景观设计用作品当然最好,也不乏类似例子,如店铺字号招牌的等。但带有地方特色的广告或景观用字也一样大受欢迎,只不过只是在一方而已。不过这类书法题字只采用地方名家的书法,他的优点在于有亲切感和符合当地大众的口味和审美观念。类似的题字也不少,比如饭店、药店和药品品牌、烟酒等比比皆是。就兰州车站的“兰州”这两个字。虽然不一定说的上是国家级别的书法家的题写,但书法水平不算低。明显带有颜体风格和地方风味。关键是具有最佳的广告效应。否则可能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关注谈论这个问题或现象。

但就图片效果看,和整体的建筑环境还是慢协调的,虽然书风不算唯美。“兰”字的写法虽然不长见,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是自己生造的,点画线条形质也非常好,特别是和广场前的“马踏飞燕”的地标建筑也能相映成趣。有个性有特色,是一幅非常成功的雅俗共赏的书法艺术题字作品。这是从使用和地方特色甚至商业化的经济意识、地方文化意识方面来看待这种现象。下面我们在结合“兰州”这件书法作品欣赏一下历代关于兰字的书法作品。


翰墨书道

群众吐槽很多年了,据说兰州人民也暴躁了很多年,说这兰州火车站题字,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之下,“兰”字缺胳膊少腿,很邪门!

对比论调,我是实名反对的!不明觉厉,这是一幅很有格调、很有水平的题字。说它乱来,真会冤的六月飞雪。

要知道,兰州不仅是中国拉面之都,也应该是文化盛地!兰州火车站没像很多城市的火车站一样,要么直接花20元路边招牌店喷漆个印刷体,要么很low的粘贴复制集毛字,理应以此为荣。它高悬于兰州火车站巍巍高楼之上,展示出是书法艺术的美感、中国文化的趣味, 即便没有给兰州这座城市增添品位,也不应该受到无理的非议。

本来,这个问题\\现象会引起关注,引起大家的讨论,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兰字这个写法,毕竟和我们的认知是有冲突的。但是,在讨论中,几乎清一色的朋友对此纵横跋扈、“廓然无圣”地加以辩驳、批判,甚至鄙夷书写者,口诛笔伐,是有失绅士\\女风度的。

所以,讨论是正常的,有疑虑也是情理之中,但无根据的乱说或者谩骂是失当的。其实,这件事,讨论起来也简单,只有三个问题:1,题写此字何许人,是否无知失手写了错别字;2,这样的写法在书法艺术上有无根据;3,如此写法像城市门面一样挂在万众瞩目的火车站大楼是否不该。我作为一个无知而热情的群众,参与讨论,并求教于高明。


首先,书写者是否主观错误写了错别字。

1,审查书写者的资格。

题字者张邦彦先生“正常”书法作品:

问:书写者张邦彦何许人也?其实张邦彦先生的介绍其实已经见诸很多答题之中,所以无需多废言。他1914年出生于甘肃,其家族是古秦州向以琴书传家的名门大家。其族学人功名层出,书艺代有传人,自清代同治年迄今五世相继,享誉百年。张邦彦本人亲承笔法于西北大书家于右任,并长期研摹汉简,书法融碑帖和汉简于一炉,独创一格,为本世纪书法史上有数之人物,更是甘肃一省百年来特出之杰士。其人不仅雅擅书艺,更对汉简精研湛深,在该领域领军人物之列,是古文字学大家。所以这样大书法家、名文字学家,写出的汉字、书法,竟然受到大家的嘲弄,同志们,真是有些嗤点前贤不自量力呀。

2,我们看看书写者是否认得这三横的"正确写法”。看看他的一幅作品:

在这副书法作品上,“玉”字写法同样三横,但是“长短”笔划是符合你们的心意的。

因此,小结论:张邦彦先生不仅有资格为家乡火车站题写书名,且兰字写法并非他主观写错别字所致。


其次,我们看看这个兰字写法在书法上是否有根据。

兰字在汉字中一直写作“蘭”。作为简体字,其实是后起的,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中国汉字中,并无“兰”字存在。也已经有朋友说明,当初火车站请张老先生题写站名时,他是要写成“蘭”字的,无奈领导不允,只好写成现在的简体。

正因如此,兰字简体在书法史上几乎不见经传,不见字帖碑刻,以至于我今天要为其洗冤,都找不到历史根据。好在朋友们的质疑点在于三横长短,我们可以参考同类字。

比如:

1,汉简写法对横的处理:

依然是汉简中的“生”字:


2,唐代草圣怀素的“王”字写法:

3,清代名书家赵之琛的汉隶“春”字写法:

4,晋代王献之的“生”字写法:

5,有网友提示,“蘭”字的草写写法明清即有,且都是上横长,下两横短。但笔者人在外地,疏于查检,姑且留阙。


因此,小结:在这些经典的书法字帖、大家手笔中,三横书法的处理都是上长下短

文字传承和演变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溪流,而非自下而下燃烧的绳子。从文字演化而言,“兰”字并非是汉字简化的直接产物,起初作为草书三部分分别简化的,“蘭”第一部分“艹”为前三笔,“門”为第四笔,“柬”为第五笔,此简是有一些道理的,而到了建国后的简体兰字,不见其连贯结构自然,不知其形意何在草法何处,真真丢了汉字本真。而三横的长短排序在原本的“蘭”字当中最后一横也当是短与第二横的。

可以说,某种意义上,这是张邦彦先生有意为之,从笔法上看,或是深思熟虑之作。兰州二字,有意仿效甘肃出土的武威汉简风格,质朴生动,风格独特,杂有草意,并掺以行笔,朴拙、自然,率气,奔放,仿佛是甘肃先民的书法天籁精神的闪现。


因此,我推测 ,张邦彦先生如此写法,敢冒误解,违背常规,其用心可能是以此方式向甘肃汉简中一脉而续的先祖致意!兰州的火车站站牌书法,用甘肃武威汉简笔法写之,恰是浓厚的乡邦情怀的流露,是天水地方文化的显现,推而论之,极有可能是藉此向甘肃先祖表达绵绵的温情,和“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缅怀之意。


最后,我们看看火车站这样的写法是否有碍观瞻。

中国历代传统,对于庄重的场所,是需要书法来映衬的。所以,我们看各地古迹,像楼宇、寺庙、牌坊、祠堂,如果还是保存过去样貌的,无一不是高悬书法作品,这样的文化传统至今不见衰竭,实际也是我中华文化璀璨光华的象征。

那么,一个问题:招牌的书法字体一定得像印刷字典上的文字一样么?答案显然是错误的。那是印刷字,不是书法。

仰观宇宙之大,我们再看看各地火车站的招牌,您看看是否也“写错”了,或者也觉得“不合适”:

1,首都北京站的“站”字:


2,书法家舒同题写的上海站:

3,南京站的“京”:

4,镇江站的“镇”:

5,徐州站的“徐”:

小结:如果按指责者的意见,这些站名的题写要么是“错别字”,要么就是“不合适”,所以,最好各地类似的书法站名题字都应该挖掉,让这些书法家抱回家去,找家打印店,照着新华字典上的“正确写法”重新写好。

模仿松松老师吐槽:文化的水源应该是自上而下浇灌的,假设自身没有看懂,理应坦诚自己的欠缺,回去自己好好学习,练练书法,研习文化,而不是对精致的文化、精微的艺术讪笑了之,呵佛骂祖污贤辱圣。愚昧如我,也知道这是不对的。您说呢?




结论:

以上证明:所有的非议和指责都是无力、无理的。

同时,有异见的师友,也欢迎疑义相析,我觉得,用确凿的证据驳我论、打我脸,反是对我最大的尊重。



刘愚愚

兰州火车站这个兰字写的很有意思,我们一般会把最后一笔写长,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三个横画从上到下越写越短。


写这两个字的作者叫张邦彦,甘肃天水人,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在当地很有名气,据说他的书法得到于右任的真传。

其实这个字在书法上来说并不算错字,书法上是可以这么写的,唐代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其实就这样写过

颜真卿的写法和张邦彦的写法还有一点点不同,他除了第一横长之外,中间那一横最短,最后一笔的长短排第二,写的也很有意思,如下图:


学习书法,我们一般就认为古代优秀的书法家写的是对的,他就是一个标准,他可以这么写,后来学习他的也可以这么去写。

无独有偶,现代著名的书法家敬世江也这样写过,在他的行书里,兰字也是突出上半部分。看来书法家们对于这个写法是认可的。

当然,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的写法,这个写法是不对的,但是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繁体字也不规范,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在使用,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啊。

现在很多火车站的题字都成了电脑打印体了,我觉得这样不好,还是用毛笔题写的更有味道。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说到评价兰州火车站的题字确实是不好说的,因为“兰州”两个字是书法家张邦彦题写的。张邦彦是甘肃天水人是书法家,所以不懂书法的人对于这几个字不能评价出它的好与坏,只能发表一下看法而已。

第一眼看上去“兰”是最上面的一横最长而底下的两横短,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大部分人看到这个兰字会觉得不协调。不协调的原因是

与我们平时学的兰字不一样。以为是写错了或者是工人安装错误。其实是书法家张邦彦写成这样的,不过这种写法有点与众不同更容易让人记住。张邦彦是跟过于右任先生的,所以他也位有名气的书法家。不光是“兰州”两个字,包括“进站口”、“出站口”都是他的书作。“兰”是繁体“蘭”的简化字,当时书写的时候张邦彦先生是要写繁体字的“蘭”,但火车站的人要求写简体字,所以书法家张邦彦在书写的时候会加入自己的风格。至于为什么这样写,对于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是弄不清楚的,也许还有其他原因。


说一说兰州美食

董先生个人观点:

一,兰州,一座美丽的城市。兰州火车站站名最近一直被议论纷纷,有人说好,有人说恶心,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二,有网友说了,车站就应该是公共场所,所有题字都应该遵循汉字用字规范。不然小学生照着写容易丢分数。另外这是给百姓看的,不要喧宾夺主,弄巧成拙,哪个过路旅客有时间研究你这字的什么出处。也许你总在作品里是好的,在这里不应该出现,恶心。就像擦屁股,每个人都会,没有错。但是你要在餐厅里做这事就不好了。

三,还有网友说,以前也肤浅的认为这错了,后来又查阅资料,认为这能够代表兰州人民的气质,上面长下面短,干净利落,是美的体现,体现了兰州人民淳朴善良,干净利落等等。

四,还有人说,这是甘肃伟大的书法家题字,来头不小,于右任先生的真才实学都被他学去了,不认识,不认同这个字的人都没有文化。

五,又有网友说,会不会是书法家写好了,安装工人弄反了啊。

六,董先生说,以后这些地方题字一定要有几个方案,征求大家的意见,百姓的广场,一定要百姓看的懂,有帮助。这里毕竟不是画展展厅,而且确实小学生容易混淆,让广大小学作文老师威严扫地。有可能,换了吧。

董先生,欢迎交流。


大声叫我董先生

“兰州”二字是由书法家张邦彦题写。张邦彦是甘肃天水人。书法家,跟于右任(大书法家啊,“右任”是“右衽”的谐音,是汉服的穿法,有别于少数民族的左衽)学过书法。解放后长期临摹汉简,融碑帖和汉简于一炉,独创一格。

确实独创一格,兰州的兰字上边一横长,底下两横短,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大部分人看上去都觉得比例不协调,不美观,因为它与我们平常的写法出入太大,第一眼看上去不习惯,觉得丑,但是,它确实很有特色,去过兰州站的人很容易记住这个站名题字,以后一看到这个字就知道是兰州车站。至于为什么这么写,那是书法家的一种风格。一种创造吧。至于说它丑,也因人而异吧,我觉得还行。毕竟那是书法,是融入作者个人感情在里头的,肯定不会像宋体那样方方正正,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大家有不同见解可留言哈


咘咕视频

实在是挑战中国民众的审美。

会有很多民众挖苦讽刺,甚至于骂人。

卫夫人在给王羲之讲解横的写法时说过,“横如千里阵云”。

另外在中国的古典名著《易经》中有“天行健,地势坤之类的话”,天代表阳刚之气,地代表阴柔之气。

综合以上分析,“兰”字上横写长一点是有根据,这是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京东千里行书法

【恕在下孤陋寡闻】



因为不知道这是出自哪位书法大家的手笔,看着大气,豪放,将西北高原的雄伟壮观浓缩在这两字里,给人以一雄浑壮观的视角冲击力,特别是【兰】字第一长横更有铺天盖地之感,真是难得一见的好书法。

对于不少见惯了印刷体而对中国书法不太懂的人们来说,可能会认为[兰]字写错了,其实没有错,这正是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之处正如江西的【南山】匾额[南]字少一竖一样的道理……

所以,过去给学生讲书法时,我也曾多次说过,书法是给懂书法的人欣赏的,如果你对书法一无所知,有时往往会闹出笑话,甚至将自己的无知当作知识而去批评评论别人的书法,那样会被人耻笑你的无知,而被人不耻……

作为有文化的中国人,你可以不会书法,但不可对书法常识一无所知。你赞同吗?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图片源自网络致谢]!


杨老帅

兰州,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城市。当我们踏入这个城市,最先映入眼帘的应该是火车站上方大大的“兰州”




看到这个兰字估计很多人会纳闷,为什么这个兰是上长下短?兰字我们都会写,不应该是上短下长吗?这怎么还倒过来了?

当然这可不是写错了,这都是有渊源的

“兰州”是由甘肃籍书法家张邦彦题写。

张邦彦,字石帆,甘肃天水市人。擅长书法,

他本人被称为“简牍之父”,首开中国汉简书法风气,要说独步书坛也不为过。张先生参与过众多简牍的释文、编次、临摹、校勘等项研究整理与出版工作,这也影响了他本人的书法风格。

有没有觉得这个像火车站“兰州”的书法风格呢?

可以看的出,书法作品里,许多字的字形跟建国以后规范过的简体字是很不一样的,无论是横竖的长短,甚至笔画的顺序,都与现代通用的简体字甚至繁体字很不一样。

兰州站的“兰州”两个字,是书法字体,而且“兰”本来就是古字的简化字,对于书法家来说,并没有严格的长短区分的依据和必要。

所以这个“兰”字只是一种个人的风格,或者说是书法家自己的风骨。


远方不能没有你

据考证已经询问书法家本人,当初写字的时候书法家表示要写繁体字,但火车站表示不能接收,一定要写简体字以彰显“新兰州,新气象”,可是作为一个书法家从来没写过简体的“兰”字,但书法家还是克服困难查阅相关资料书写了简体字,起初最下一横最长,后来由于安装工人没文化,把最长一横装到最上面,而验收人员以为书法家有意为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兰”字是这样的,这样编,我自己也很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