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薛姨妈,为什么一直赖在贾府不走?

少读红楼

《红楼梦》里的薛姨妈本姓王,娘家哥哥是从京营节度使做到九省都检点的王子腾,婆家是拥有百万之富的皇商,那她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住到自己姐妹王夫人的家里-贾府呢?


说来说去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她是一位慈母,她的一切都是为了她的一儿一女。


一、赶赴金陵只为宝钗选秀



薛姨妈丈夫早亡,她宠溺儿子薛蟠,她知道儿子不争气,只会花天酒地胡作非为。


他虽在户部挂了个虚名,但所有的事物都由总管、伙计等措办,这些人乘机拐骗,薛家生意日渐损耗,自然坐吃山空。她对儿子已经没有指望了,于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薛宝钗身上。


她到金陵的目标是女儿宝钗参加皇帝的选秀成功。


当时贾府大女儿不仅选秀成功了,而且已荣升元妃。


选择住在贾府不仅可以沾沾好运气,更重要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跟随成功人的脚步”,这样就能更好地向自己的姐妹学习经验,为宝钗选秀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赖在贾府再为金玉良缘



当宝钗的选秀资格被哥哥薛蟠的人命官司取消后,薛姨妈就得为女儿考虑婚事了。


她看到女儿对宝玉的钟情,又觉得宝玉一表人材,还聪明灵秀,与自己的儿子相比,性格强百倍,自然是宝钗的不二人选。


如果金玉良缘成功,姨妈变成了婆婆,亲上加亲,女儿就没有受婆婆之气一说了。


如今掌握贾府财政大权的人是王熙凤,薛姨妈又是她的姑姑,宝钗与王熙凤是表姐妹,表姐妹成为妯娌也不会有矛盾。


这样的考虑对于宝钗对于薛家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三、孤儿寡母需要遮风避雨



在封建社会,“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女人再能干也做不了家庭的顶梁柱。


薛蟠虽然已成人,他做不了也不愿担起家庭的责任,薛姨妈需要遮风避雨的地方,贾府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天堂。


薛姨妈性格随和,是贾母的好牌友,她慈母柔肠,也深得宝玉黛玉们的爱戴,就是丫环们也喜欢她。


薛姨妈在府里的人缘极好,并不因为是王夫人的亲戚就欺负别人,总是平易近人的,对伙计也好,她是整本书中最和气的一位有权力的太太。


《红楼梦》里的中年女人,大多不是好人。邢夫人贪钱,对儿子女儿都不关心。


王夫人太狠,对丫环下手狠毒,做事极其自私,心里只有宝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都不是人。


赵姨娘更差劲,不说对别人,对自己的女儿探春都专找麻烦,把儿子贾环培养成了个不务正业的公子哥。


弄得宝玉感叹:女人是水做的,嫁了人就变了。但宝玉也觉得薛姨妈是一个可亲可爱的长辈。


薛姨妈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式慈母的代表与典型,她的慈爱只是一个普通母亲的情怀,但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有书共读

本人是“历史派”红迷,所以一切与《红楼梦》小说有关的问题,都倾向于从真实历史中寻找线索和解释。在找不到的情况下——各种原因,比如个人文史知识有限,比如能够个人查得到的文字资料中没有线索,又比如作者在某些细节上写得太过于隐晦和曲折、以至于我个人无法确定其中的关联性,等等,——才会退一步、求其次,通过文本的进一步深入阅读来寻找解答。

从上述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薛姨妈一直赖在贾府不走,为什么?”,我个人以为,答案是很明显的。第一,这个写法是在反映真实历史;第二,作者通过这个写法展现出自己对于那段真实历史的内心观照,含蓄地表达了对于那段历史中某个特定事件的个人观点和态度。

所以,我也认为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提出来,让我们通过仔细地阅读《红楼梦》小说来作一番思考的。目前为止,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大致上我这么回答:

薛姨妈的目标,就是她已故丈夫的既定目标,实际上,也是薛家整个家族从祖辈开始的毕生奋斗目标,就是要得到宝玉,明白吗?(——小说中写薛家的男主人、薛姨妈的丈夫、薛蟠和薛宝钗的父亲,一开始就死了。可不是嘛!满清入关之前,皇太极已经死了,满清是以孝庄一个寡妇带着幼子顺治、在多尔衮的武力拥护之下进驻北京入主紫禁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薛姨妈是继承了已故丈夫的遗志、带着儿女继续努力着去实现这个家族目标。

所以,我理解,《红楼梦》小说中写薛家为躲避薛蟠主使恶奴打死人的官司才迁居京师,是作者的故意反写,实际上,薛家是对宝玉觊觎已久、并为此做了几十年的努力,打死人,其实也是为了得到宝玉——小说中,宝玉,和香菱,作者已经通过写“斗草”一节作了暗喻,指他俩是“夫妻穗、并蒂莲”。薛蟠纵奴打死冯渊抢走香菱,是明抢;而宝钗通过舆情策略挤掉黛玉得到宝玉,是暗夺。

对于薛家来说,原来看起来这个目标实在太遥不可及,可是后来薛家很是发迹,尤其最近这一两年运气特别好,居然得到了冷香丸的配方、而且冷香丸居然一两年就配成了,这下子真的得到宝玉有望了,而林黛玉,唯一可以治愈她的不足之症的那个要房子,所谓“天王补心丹”,宝玉自己透露了方子给薛蟠,并且被薛蟠抢先配得了。小说中的种种奇谈,都是作者煞费苦心的奇幻之笔。再有,通过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在贾府中有王夫人站稳了脚跟、占据了要害位置。所以,薛姨妈怎么可能在目标未达成之前离开呢。


TeaC


关于薛姨妈其人,我之前从未留意,曾将她与王夫人列为一类人,即一遇到事关自己儿子的事情,就开始护犊情深,甚至犯糊涂。其实仔细读红楼就会发现,薛姨妈比王夫人更会做人,也更有心机。


我们今天来分析下薛姨妈为什么进京一定要住进贾府,为什么贾府已经下了逐客令,薛姨妈还赖着不走。


原文第四回,薛蟠带着母妹入京,关于进京之后一家人住在哪里,母子三人之间产生了分歧。


薛蟠建议住在他们京中自己的房子里,因为就无人刻意管束他。于是他和薛姨妈商议道:“咱们京中虽有几处房舍,只是这十来年没人进京居住,那看守的人未免偷着租赁与人,须得先着几个人去打扫收拾才好。”


而薛姨妈则另有打算,因为,她从一开始进京,就没打算住在京中自己的房子里。于是薛姨妈说:“何必如此招摇!咱们这一进京,原该先拜望亲友,或是在你舅舅家,或是你姨爹家。他两家的房舍极是便宜的,咱们先能着住下,再慢慢的着人去收拾,岂不消停些。”


薛姨妈这段话看似没什么问题,其实很不符合生活常理。按我们正常人的思维和行事逻辑,我在京中有自己的房子,干嘛放着自己的房子不住,非要跑到亲戚家去借住呢?且薛姨妈说这话的时候,薛蟠的舅舅王子腾已经“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也就是说不在京中了,这样看来,只能去贾府了。


再说了,进京拜亲访友,跟住在自己家没有什么矛盾的呀?你住在自己家,不是一样可以走亲访友吗?别人家住这再方便,也不如自己家方便呀。薛姨妈这一番话,怎么读都不符合人之常情。


要住进贾府,薛蟠自然是不愿意的,因为这样有人管着他,他就耍不开,所以薛蟠说:“如今舅舅正升了外省去,家里自然忙乱起身。咱们这工夫一窝一拖的奔了去,岂不没眼色。”薛蟠虽然有私心,但说的话却有道理,言下之意即是说,咱们有自己的房子,又拖家带口的带了这么多东西,何必去人家家里麻烦别人看人脸色呢?


这时候的薛姨妈是什么表现呢?她为了能带着宝钗住进贾府,竟然可以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目的。薛姨妈说:“你舅舅家虽升了去,还有你姨爹家。况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接咱们来。如今既来了,你舅舅虽忙着起身,你贾家姨娘未必不苦留我们。咱们且忙忙收拾房屋,岂不使人见怪?你的意思我却知道,守着舅舅、姨爹住着,未免拘紧了你,不如你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你既如此,你自去挑所宅子去住。我和你姨娘,姊妹们别了这几年,却要厮守几日,我带了你妹子投你姨娘家去,你道好不好?”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的,只得吩咐人夫一路奔荣国府来。




且我们看,薛姨妈要住进贾府,根本就不是担心薛蟠在外面闹事,他情愿薛蟠一个人在外面住,也要带着宝钗住进贾府,那么宠溺儿子的薛姨妈,为何为了住进贾府,可以暂时不管儿子?她是正话反说,还是真实心声?


薛蟠拗不过母亲薛姨妈,最终一家人还是住进了贾府,要薛姨妈住下来的是贾政,接着贾母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原文: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王夫人未及留,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


这是待客之道,远客到来,自然要客套寒暄一番,留宿留饭是我们日常待客之道,但按照常理,自己在京中有房子,薛姨妈至少也得推辞一番,但薛姨妈丝毫没有推辞,而是正合了她的心意。


原文:薛姨妈正要同居一处,方可拘紧些儿子,若另住在外,又恐他纵性惹祸,遂忙道谢应允。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王夫人知他家不难于此,遂亦从其愿。从此后,薛家母子就在梨香院住了。


我们看薛姨妈住下来的理由,是为了儿子薛蟠,前面还对儿子说“守着舅舅、姨爹住着,未免拘紧了你,不如你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你既如此,你自去挑所宅子去住。”这里却成为她住在贾府的理由,且我们看薛姨妈私下对王夫人说的那句“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她这是已经做好了常住下去的准备了!



这段文字要到原文第二十八回,我们才能看出薛姨妈为了宝钗的良苦用心。原文: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也就是说,极有可能在一进贾府不久,薛姨妈就在与王夫人闲聊的时候,将金玉姻缘之事说了,且不只对王夫人一个人,而是“王夫人等”,薛姨妈一进贾府就传播这样一句话,细思可疑。一个母亲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起自己女儿的姻缘,且明言“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王夫人等人再傻,也不会不明白薛姨妈之意。


到这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连十几岁的宝钗都明白了母亲的用意,“所以总远着宝玉”,贾府之人焉会不明白?其实,在摸清了薛姨妈住进贾府的真正用意之后,贾府已经下了逐客令,但薛姨妈竟然能够厚着脸皮赖着不走,可见其对金玉姻缘的看重和志在必得。



原文第十八回,贾府为元春省亲建造了大观园,贾蔷从江南才买了一班戏子,无处安置,这时候,贾府就准备借机令薛姨妈搬出贾府了。


原文:那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


贾府那么多房子,为什么偏偏贾府要动用客居贾府的薛姨妈居住的梨香院呢?且梨香院在东北角,薛姨妈搬出来新住的房子还是东北角,这明摆着是折腾人!按理来说,薛姨妈是客人,即便贾府没有多余房子,也不应该让客人腾房子给戏子住,更何况诺大的贾府,怎会没有空房?所以原因只有一个:贾府已经对久住不打算离开的薛姨妈下了逐客令。



贾府也许是看出了薛姨妈没有要搬出贾府之意,毕竟是客人,且是王夫人亲姊妹,不好挑明,既然赶不走,薛姨妈揣着明白装糊涂,只好临时又挑了附近的一处给他们住。


如果说薛姨妈此前不走是因为要将宝钗与宝玉配成金玉良缘,这时候闻知贾元春加封贤德妃,即将省亲,薛姨妈更不可能离开贾府。所以,即便贾府下了逐客令,薛姨妈也装作不知道,愣是厚着脸皮住了下去。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薛姨妈从一开始就在下一盘大棋,从她住进贾府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没打算出来,且做好了被贾府驱赶的准备,反正不管你怎么说怎么做,就是赖着不走。为了促成金玉良缘,薛姨妈也真是拼了。



少读红楼

薛姨妈长住贾府,其目的有二。

一,有人束缚薛蟠。薛蟠是个浑人,书中第四回这样介绍薛蟠:"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溺爱纵容些,遂致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纪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旧日的情分,户部挂个虚名支领钱粮,其馀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由此可见,薛蟠

为人骄横自负,好色无知,又没有心机,被世人称为呆霸王。薛蟠不但不学无术,还惹是生非,在送妹妹薛宝钗应选的途中打死人命,强抢少女,这样的人若无束缚,在勋贵遍地的京城,早晚会闯出大祸来。故此,薛姨妈不顾儿子反对,坚决住进了贾府的梨香园。若真有了大事,贾府也可做为依靠。当然,束缚薛蟠只是薛姨妈美好的愿望的其中一个。

二,为薛宝钗寻一个依靠。薛最虽也算是四大家族之一,但无论怎样看薛家都已是走下坡路了:薛父已死,薛家人丁不旺,薛蟠又是个纨绔不争气的,好色无知,蛮横自负,不知人情世事,如果谋划不好,宝钗的终身无靠。有人会说宝钗进京是为了参选,其实,那只是薛姨妈的一个借口,在她心中,落选是可以预料的,宫中选人,不但拚才学,拼容貌,还拚家世,薛家虽有钱,但在这个世界,钱永远只是权势的附庸。皇商薛家,在京城是区区不值一提的。也就是说,薛姨妈住进贾家,是有着图谋宝钗婚姻的目的的。

为什么就选中贾家长住而不是王家呢?想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薛姨妈出身王家,对王家家庭状况较了解,王家军功起家,王家子弟将来要靠战场上一刀一枪的挣个爵位实属不易,那是用命去换来的,。二从王家姑娘大多是嫁于高门可以看出,王家应该比较势利,应该看不起薛家,特别是薛家现状又不乐观,况且王家姑娘也不大注重教养,从王熙凤自小做男孩子着可窥一二,三,王子藤出息虽大,却将离京赴任,二房王子胜无职无权,前途无亮,其子王仁又是个混不吝,是个连亲外甥女都敢卖的主儿,薛蟠若与他混在了一起,恐怕更难扳正。

再看贾家,一,贾府为四大家族之首,贾政一房门风清正,贾元春被封贤德妃,其势正如日中天,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二,贾宝玉人物风流,聪明通彻,又深受北静王看重,虽然不喜仕途经济,但入朝庭青眼也未可知。三,况且贾家又不太讲究媳妇的出身门弟。王夫人又是自已的亲姐姐。虽然贾母有将二玉撮合的意图,但王夫人却是站在薛姨妈一队的,宝玉的婚姻,最终要靠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更何况宫里还有贾元春做后盾。

凡此种种,支撑着薛姨母赖在贾府不走。父母为子女计深远,这也是薛姨妈的一片慈母心肠。


碧水蓝天222533528

一、缘由

第四回

薛姨妈带宝钗兄妹二人上京,但薛蟠不省事啊,一上京就惹了官司。后被贾雨村料理了。

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哥儿姐儿住了甚好。”王夫人未及留,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
薛姨妈正欲同居一处,方可拘紧些儿子,若另住在外,恐他纵性惹祸,遂忙道谢应允。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

此时,贾政贾母都在留薛姨妈住下,而且薛姨妈自己也希望能够在贾府住下。

二、住下有什么好处?

其一、上京时,薛姨妈的本意就是想在王夫人这里住下来。寡母孤儿一处,儿子又不听话,很让人头痛。薛姨妈明白,只有自己守着薛蟠,他是不可能消停的。需得找个有威严的人镇住他。

所以,薛姨妈的意思是希望能在贾府常住,有贾政等在可以拘紧些儿子,不让他惹是生非。

薛姨妈住下,一应吃食住宿供给都是自己付,避免了投亲靠友之嫌,这样一来当然就可以常住了。贾母呢,有个多说话多串门的人,王夫人呢有了自己的妹妹陪伴,而且这个女儿宝钗又听话懂事,姐妹们一处伴着也很融洽。



三、薛姨妈带宝钗兄妹上京到底是干什么的?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亲送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之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第一点,是为送宝钗选秀。第二点就是来置办京中的买卖。

于是,一家人在贾府住下来,等待宝钗选秀的消息。但是,看后文就没有了这方面的交代,字里行间可以感知到肯定宝钗没有被选上,否则就会有进宫这一段了。

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宝玉看了他的,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宝钗来了,带来了金玉良缘之说,现在已跃然纸上。薛姨妈一定知道宝玉落草时口里衔的这块玉,上面的字大概也清楚。所以,她把女儿也带过来在贾府中,于女儿这里,其目的就是想让女儿嫁过去。她知道女儿懂事,常住慢慢熟悉了,知根知底,府中人会喜欢宝钗的,这样一来,撮合钗玉就顺理成章。

薛姨妈看着慈爱,却深有城府,打的一副好牌啊。若不是他们住下来,若不是宝钗带来了金玉良缘之说,哪会有之后的颦儿生气吃醋落泪啊。宝黛本两情相悦,奈何出现这么一个强悍的第三者啊!


感谢大家关注——神瑛私语,为你客观的解说红楼。


神瑛私语

薛姨妈带着儿子女儿进京住进贾府,并长期不走,有两个奇怪的地方。原因说起来不复杂,第一主要为自己,第二顺手为女儿。

一,薛姨妈住进荣国府为了“金玉良缘”

我们先说为女儿,因为是大家公认的原因。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但也顺势而为聊聊“金玉良姻”。薛姨妈确实在荣国府住了太久,这是不符合亲戚间的礼仪的。薛姨妈明显就是久住准备的,她和王夫人说:“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长之法。”这都表示薛姨妈不想马上就走。

薛姨妈一来,就有了“金玉良姻”的说法。这表明薛宝钗进京待选云云根本靠不住,薛家也不想让薛宝钗伺候公主和郡主。至于是否与贾家联姻,我觉得绝对有,但也不一定十分迫切,给自己一个希望而已。

薛姨妈来荣国府已经是林黛玉来了几年后了。虽然书中只用了一回就跳过。但明显林黛玉从七岁到了十岁。林黛玉进荣国府,贾母的心思就是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作为母亲王夫人冷眼旁观,不一定会愿意。十有八九,薛姨妈进京应该和王夫人有关。哪怕没有贾政,贾母的挽留,也会如此。王夫人的目的,自然是不喜欢林黛玉,妄图薛宝钗取而代之。毕竟只有自己的亲戚在身边,王夫人才放心。王熙凤如此,薛宝钗也如此。这也表现了王夫人多疑的个性。



“金玉良姻”绝对是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借题发挥。也许真有和尚给了薛宝钗项圈。但将这个话题宣扬开,自然也是他们有意为之。不过我认为薛姨妈后来并不太同意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第一是贾家明显衰落了。第二是薛姨妈看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所以后面薛姨妈对林黛玉很好,还当着薛宝钗的面说要将林黛玉做媒许配给贾宝玉,就有提醒薛宝钗的意思——贾宝玉喜欢的是林黛玉。

二,薛姨妈不走,也是为了自己。

薛姨妈除了为了偶尔在荣国府不走,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自己。

从薛姨妈管教薛蟠我们就知道薛姨妈这人没什么主意,也不懂的怎么管教孩子。如果没有薛宝钗帮衬,薛家还不知道乱成什么样子。王夫人也是知道薛宝钗的从小的能力,才属意薛宝钗的。

可薛姨妈不可能天长日久依赖薛宝钗。薛宝钗毕竟还是个女儿。作为皇商家里有那么大一个产业,时刻需要拿主意做主。儿子薛蟠不行,薛姨妈更不行。她需要有靠谱的人能时常商量帮她拿主意。而她能信任的只有娘家人。偏偏王子腾又外放当官,王夫人自然成了薛姨妈的倚靠。身在贾家,她可以时刻和王夫人与王熙凤等商量对策。这也是薛家能够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所以宁可不合礼仪,薛姨妈也赖在贾家不走。

综上,我认为薛姨妈之所以赖在贾家不走,为了女儿薛宝钗的所谓“金玉良姻”是一回事。这一点,薛姨妈明显没有王夫人积极。毕竟关乎女儿幸福,她要考虑更多。而主要原因还是她自己当家内心没注意。薛家那么大的产业需要支撑,薛姨妈必然要倚靠王夫人等给她帮助,住在贾家就更方便。这才是她不走的主因。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这个问题很没意思啊,根本不需要分析,也不需要问为什么啊!

因为是曹雪芹让她们一直住在贾府的啊!

红楼梦两大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就是要给宝钗找个理由住进贾府啊!

要是薛姨妈和宝钗不住贾府,跟史湘云似的,今天来了,明天走了,小说还怎么写啊!

这是小说啊,小说需要作者构思情节啊!作者就是需要宝钗住在这里,和黛玉宝玉三个一起,这样写才热闹啊!

根本不需要这样分析,那样分析的,作者就想这样写啊!

林黛玉他爹还在呢,就因为贾母一句话,就来贾府住着不走了啊!

史湘云因为不是主角,就一会来一会走啊!

要是史湘云是主角,曹雪芹肯定也会找个理由让她住在大观园里不走了啊 !

读书别读过度了,这是个小说啊!

曹雪芹想让薛姨妈和薛宝钗住多久,就能给她们找一万个理由一直住下去啊!

不想让她们住了,写一个抄检大观园,薛宝钗就搬走了啊!

薛蟠也是薛家的人,咋没有常住贾府呢?

因为薛蟠是配角,他在贾府住会抢戏,浪费笔墨啊!

所以,要问为什么,答案就一个啊!

曹雪芹安排她们住的啊!

要是换了个作者,想写薛家住在自己家,然后和宝玉黛玉有各种纠葛,那也是可以的啊!

曹雪芹想这样写啊!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啊!从书里分析再多也没到点子上啊!曹雪芹就想让她们长住,以便写故事情节啊!

我们可以按照逻辑分析宝玉为什么喜欢黛玉,焦大为什么不会爱上林妹妹,但是书里有许多情节,真的不需要分析的啊!那是作者构思情节的需要,比如为什么黛玉父母都去世了?需要分析为什么黛玉父母双亡吗?不需要啊!作者要这样安排,黛玉才能常住贾府,发展故事情节呀!宝钗为什么要住贾府?需要分析吗?不需要呀!作者要这样安排,宝钗才能常住贾府,发展故事情节呀!


师明礼

薛姨妈一家总赖在贾府,等同于堂堂薛家只能依附于贾家,原因无非是薛家式微,为保身而需要寻个靠山。

薛家究竟已衰颓至何等境地,用五个字形容,有亡族之危(主要指彻底失去贵族身份)。

相比于四大家族的其余三家,薛家早已权势无存,其仅剩的“巨额财富”在有心人眼里只会是一块诱人的“鱼肉”,财帛动人心,何况薛蟠动辄惹祸,要算计薛家的人有的是可乘之机。

薛蟠祖父辈、父辈尽已凋零,自己又是个纨绔浑人,只图享乐不通事务,薛家全赖着薛姨妈、薛宝钗母女并几个忠心的老家人勉力支撑,可即便苦心经营也依旧难止颓势,薛家母女自然只得另谋出路。

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寻个牢固的靠山。

宝钗很懂事,愿意委屈自己来迎合现实,她放弃了诗词曲赋,学会了管理家族,被迫得老到成熟,奔波于人情俗务。而这一切种种,只因为她是薛家的女儿,就算牺牲自我,也要想方设法为母分忧,挽救家族。

上上之选自然是与皇家结亲,如此不但能保住地位,甚至能够重振旗鼓,再现往日荣光,只是此项全赖运气,相信薛家母女也只是抱着试一试没有坏处的念想。

其次才是贾家,理由有三。

一、贾家在当时的四大家族中,算是最繁盛的一家,庇护薛家的能力自然最强。

二、王夫人和王熙凤现为荣国府内宅的当家人,与薛姨妈还是血脉至亲。

三、薛宝钗与贾宝玉这对表姐弟年龄相仿有望亲上加亲。

除却贾家,薛家其实还有王家可选,只是鄙人觉得王家终究不如贾家,理由同样有三。

其一,王子腾升迁外放,王家无人再可管束薛蟠,一旦薛蟠惹祸,王子腾即便有心维护也是远水难解近火,远不如贾府可靠。

其二,从王夫人和王熙凤的表现来看,王家人的性格普遍有些执拗霸道,不易相处,而贾家家风宽厚,却是要好相处得多。

其三,王家是四大家族里唯一一个仍以武事立族的,其余三家则已俱是书香世家,第七十回王子腾之女出嫁,贾母和王夫人均未去,只派了凤姐、宝钗、宝玉、黛玉、探春前去,仅此一笔带过,竟无向来喜好结识女儿的宝玉如何兴头期待的描述,可见王家教育女儿遵循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窠臼,这点从王夫人及王熙凤的表现也可察知。宝钗已经够孤独了,若再住到王家,无可释闷的日子真不知要如何挨过。

“金玉良缘”虽是一场漏洞百出的戏码,但它的声势曾在元春端午赐礼时达至顶峰,奈何史老太君棋高一着,硬是将之打压了下去,我想薛家母女不是没有意识到贾母的态度,只是形势所迫,哪怕只剩百分之一的希望,她们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思维转变,或许也是宝钗黛玉后来能够相互理解的契机(黛玉是愈大愈想得透,宝钗是越来越看得淡)。

然而我还是心有不解,薛家为何非要维系那豪门贵族的身份,冒着被贾家拖入更大危机的风险,甚至甘愿为此牺牲尊严和宝钗的幸福,小富而安的生活又有何不可?


星缀晚秋

我倒有一点儿不同看法。薛姨妈“赖着不走”,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借重贾府的声望。

薛宝钗父亲去世之后,兄长薛蟠又不成器,所以偌大的家业很需要有人来帮忙打理。但是倘若只有薛姨妈孤儿寡母,那么下人或者其他人未免不趁火打劫。薛姨妈之所以进京除了宝钗待选之外,这方面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甚至可能是最大的一个原因,所以后面即使被贾政赶到了另一个地方住,也依旧要住在贾府不愿离开。简单来说就是抱大腿。

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第二,为宝钗择婿。

薛宝钗为什么要进京待选?我想也许是为了这一原因,她未必一开始就想选择贾宝玉,如果宝钗成功入选,她就可以接触更多的世家子弟,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那一个。因为我们仔细看《红楼梦》可能会发现,宝钗刚来贾府的时候,并没有出来什么“金玉良缘”之论。直到第八回时,宝钗的丫鬟莺儿才开始流露出这种意思。


宝钗自己的诗词中也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见她出人头地的愿望有多么迫切。

鉴于以上两大原因,薛姨妈不得不装慈爱,王夫人自然不必说了,她还要时时出场客串,和贾母等人打好关系,让宝钗能更入大家法眼。为儿女计,为家族计,薛姨妈也是拼了。

黛玉之所以羡慕宝钗,也正在此!因为人家有钱有妈,即使住着,也理直气壮!而她,总觉得寄人篱下!吃贾府用贾府,纵然外祖母不说,也难免其他人说!所以连燕窝也不好意思要!这就是区别!


半瓣花上阅乾坤

我想薛姨妈赖在贾府不想走的是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背靠大树好乘凉,薛蟠闹事,薛家败落,想要寻求贾府的庇护。



薛宝钗就曾经说起过,其父亲在世时,她的家庭还是富足殷实的,她和兄弟姊妹们都是任性胡闹的,只是父亲不在时了,哥哥又不大懂事,才导致家族慢慢的衰败。

哥哥薛蟠为了争夺香菱,闹出了人命官司,虽然由贾府出面,事态平息了,但是在当地也不便再待下去了。

薛姨妈也是个妇道人家,不善于管家和打理家族事宜,宝钗虽然能干。但也只是个小姑娘,所以来到京城有贾府的庇护自然再好不过。

第二,为了薛蟠和宝钗的教育。



贾府有自己的私塾,所有男孩子都可以到那里去接受教育,虽然不指望薛蟠能够到那里去学些什么东西,但是至少可以对他有个约束,不会整天胡作非为。

贾府里有长辈,虽然不会过多的约束薛蟠,但是多少对薛蟠也有震慑作用,再者也可以加深彼此的情感,出了什么事都可以相互照应。

宝钗也是一样的,贾府里也有专门请老师教姑娘们念书和学习针黹女红、当家理政等事宜,宝钗除了可以受教养,同时也可以多些玩伴。

薛姨妈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快快乐乐的长大,不要整天都是个小大人的模样。宝钗多接触接触同龄的孩子会更好一些。

第三,为了宝钗和宝玉的姻缘,以及薛家和贾府的利益结合。



王夫人为了完全掌握贾府的权利,于是便和王夫人一起借用“金玉良缘”一说,想要让宝钗和宝玉成婚。宝钗和宝玉结合不单单是前两个人的事情,好事两个家族的联姻。



为了完成这个计划,薛姨妈自然不想离开贾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