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怎樣形成的?

用戶64079275

日本學術界對戰國時代的起迄意見並不統一。廣義的“戰國時代”指應仁元年(1467年)爆發的“應仁之亂”至元和元年(1615年)德川幕府消滅豐臣氏的“大坂之陣”,進入“元和偃武”(按:這一年朝廷改元“元和”,日本開始進入長期和平時期,史稱“元和偃武”);狹義的“戰國時代”指“應仁之亂”到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的百年動亂。不管哪種觀點,戰國時代起於“應仁之亂”沒有爭議。因此,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回答“應仁之亂”是如何產生的。

1464年12月,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由於無嗣,便讓他已經出家的弟弟足立義尋還俗作為他的養子,改名足立義視,由細川勝元輔佐,欲以後讓足立義視繼任將軍。孰料,翌年11月,足利義政的正室日野富子生下了兒子足立義尚。足利義政反悔了,想廢了足立義視,日後讓兒子足立義尚繼承將軍。於是,他將兒子託付給能與細川勝元抗衡的山名持豐,由此激化了兩大氏族的矛盾,使兩家圍繞將軍繼嗣問題發生衝突,在應仁元年(1467年)爆發“應仁之亂”。

應仁之亂使室町幕府日漸衰落,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幾乎蕩然無存。室町幕府的“守護領國制”演變為“戰國大名領國制”。

守護也稱“大名”,他們管轄的區域也稱“領國”或“分國”。領國的治理權是幕府委託的職權。守護無法脫離幕府自立。如果幕府將軍和守護之間發生矛盾,幕府將軍可以將守護罷免並收回分國。整個室町時代,許多守護因為要參與幕府政治,所以往往委託下官管理領國,這種下官叫“守護代”。

戰國時代所以出現,主要就是因為應仁之亂以後,室町幕府的足利將軍越來越難以管控各領國,“守護領國制”成為割據的制度性基礎,最終演變為“戰國大名領國制”。各領國之間的結盟、吞併、從屬等,使“領國”的區域範圍不斷髮生變化,而以結盟、吞併、從屬為基本內容的“合縱連橫”,構成了戰國時代的基本特色。

“應仁之亂”以後,日本發生了三方面深刻變化:

第一,民眾開始形成作為家族共同體的“家”。民眾的這種“家”和13世紀左右形成的貴族、武士等的“家”一樣,將祭祀祖先、以及家族的延續持久和繁榮作為最大的價值規範。這種家進一步發展,形成村和町。

第二,律令制、佛教和具有體系性的中國文明,進一步滲入尚未開化的土著文化並與之結合,使日本文化日趨成熟。現被視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藝能,如歌舞伎、能樂等,大都在這一時代成形。

第三,具有國民國家性格的日本開始形成,而且除了北海道,日本的疆域也大致在此時定型。更重要的是,日本開始全面脫離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秩序和華夷秩序,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登上世界歷史舞臺。


圖:桶狹間之戰是織田信長消滅今川義元、開始“天下布武”統一日本的關鍵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