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甲午战争失败负有多大责任?

星座连连看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己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万名常备兵和23万名预备兵的陆军,并拥有排水量7.2万多吨的海军舰只,总吨位大大超过了北洋海军。此外,日本参谋部还不断派遣特务间谍潜入中国,窃取政治军事情报,秘密绘制了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详细地图,做好了大规模侵华战争准备。

相形之下,我们清政府则依然还是傻乎乎的状态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虽然有洋务运动,有同光中兴。但是,用鸿章的评价来讲,纸糊的呀,糊弄国内可以,糊弄国外,不易。

清政府虽然于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但该衙门的五大臣奕闇、奕劻、李鸿章、善庆、曾纪泽皆不习海军,且均另有要职,无一人为海军衙门专官,海军衙门几近空设。海军没有有效的统一指挥,互不相统,力量分散。不单海军,大清陆军也是散布各省,由督抚主政,兵部堂官并无调度会合之权,与改用西法,陆军、海军皆归部臣节制的日本差了好几条街。

此外,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成军后,再未增添任何船只,1891年以后又停购枪炮弹药。为嘛呢?因为相当多的满汉权贵将北洋水师视作李鸿章的水师,如果再加以壮大,恐用于御敌之不足,挟之于自重则有余,一句话,老李要是反了咋办?两句话,中国传统,向为是防内贼的。所以醇亲王建议挪用海军经费去修颐和园,这样老太后高兴了,就少虐待他亲儿光绪了;再一高兴,这个扶上马送一程,就不会持续为送终和了,户部尚书、光绪帝师翁同龢甚至“奏定十五年之内不得添置一枪一炮”以“窘李”—— 翁同龢同志跟老李同志是有公仇私怨的。于公,老翁既是清流领袖,又是帝党,老李则是洋务领袖,虽算不上后党,但更不是帝党。于私,1862年(同治元年),时为安徽巡抚的翁同龢之兄翁同书被曾国藩弹劾,折子是李鸿章同志代写。翁同书当时虽然只是安徽巡抚,但翁家多牛逼你们知道吧,其父翁心

存是咸丰帝的老师、恭亲王奕的老师。其弟翁同龢后来又是同治和光绪的老师,李鸿章这个刚出道的初生牛犊,用六百余字,干掉了翁同书。鸿章当时,一个折子震天下,其中一金句,我们都会背,据说就是这一句击中了翁家命门的:“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恨死翁同龢了,终身跟李鸿章别扭。

上面如此绊马腿,下面也好不了多少。海军将士贪腐成风,往往是报销千金,经手者侵蚀二三百金,更有甚者,干脆购买泥沙、煤灰以实炮弹,而旅顺、威海之炮台竟有不堪一放者。腐败的仅是李鸿章主管的北洋海军吗?非也。全面腐败——赫德管理的海关除外。

如此不堪一击的腐败军队,还缺乏有效的指挥系统,没有指挥部,没有参谋部,作战只靠指挥官临时拍脑袋不说,还互不协调,比如战争期间,湘军就只听命于刘坤一。

大清再不败,老天爷都没法交待!

要说李鸿章的责任,主要在于其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等国的调停,战前没有制定出切实可靠的战略防御计划。李鸿章没有接受袁世凯等人的建议及时向朝鲜添拨重兵,还多次电令叶志超坚忍约束、切勿多事;令丁汝昌禁止在朝舰船士兵登岸,以免引发衅端;不允许清军先占义州,早立脚步。李鸿章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太清楚大清的家底,也不愿将自己挟以自重的北洋家当全部拚光。其实,拚也光,不拚也光。

1897年7月25日,高升号事件发生,日本不宣而战。

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9月17日,黄海战役发生,双方均损失惨重。

此后,李鸿章实际是“主战”的。

黄海海战的次日起,李鸿章就电示丁汝昌尽快修理伤舰,出海巡弋,防日舰复扰北洋,即使不能制敌,亦可在口外近边游弋,使彼知我非束手待毙。对丁汝昌将兵舰全数伏匿的做法,李鸿章质问其意欲何为?在清廷和李鸿章的焦灼催促之下,10月18日丁汝昌才率六舰由旅顺驶至威海。28日,闻听日军将在花园口登陆的李鸿章令丁前去探明贼踪,丁29日去了,但并没有袭击正在花园口进行艰难缓慢登陆的日军,丢弃有利战机。11月初,李鸿章令水陆协同作战,共守旅顺要塞。但丁汝昌畏敌,在旅顺未失的情况下,擅自率舰队撤往威海。李鸿章知道后很是生气,电丁:“旅顺警急……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拚战……刻即启碇,勿迟误。13日,丁汝昌率舰队到旅顺会晤了陆军守将,当晚又驶返威海。后来,李鸿章复令丁汝昌继续赴旅顺巡弋,但丁汝昌却以“威防亦甚吃紧”等为由屡屡拒绝。22日,旅顺失陷。

此后,李鸿章多次要求丁汝昌早日布防威海,做到水陆协同,妥筹调度实力防剿,并令其率船巡探,相机迎击,以免坐困,但丁却以“若远出接战,我力太单”为由拒绝出港巡击敌舰。直至威海被日军占领之前,李鸿章多次要求丁汝昌出海拚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挟数舰冲出,或烟台、或吴淞。勿被倭全灭”,丁汝昌却始终株守军港坐以待毙。

总之,黄海战役之后一直图谋“保船制敌”,“避战保船”的是丁汝昌,而不是鸿章,责任也自应由丁承担。李鸿章在黄海战役之前,一直谋和,想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中日争端。北洋水师、驻朝陆军没有做好战前预案,坐失战机,与李鸿章有很大关系。但黄海战役之后,李鸿章一直是图谋保船制敌的,所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不是李鸿章一个人能承担的。外电讥讽,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但责任,却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责任。别说鸿章一个人了,鸿章身后,中国还不是日本的对手嘛,如果不是美国出手,有得咱们拚的。战争打的是真刀真枪,硬实力要硬,软实力要软,你硬实力不硬,软实力不软。人家是近代化的政治政府,近代化的组织技术,你是中世纪的政治政府,中世纪的组织技术,你跟人家拚啥哩?你总不能说,来,咱比比谁的烟花漂亮,谁的书法牛逼,谁的满汉全席好吃吧?


端木赐香



李鸿章虽然得到慈禧太后倚重,但是他并没有国策决策权,即便他搞的有声有色的北洋水师,也基本上是朝廷给政策不给经费搞出来的。这也就算了,朝廷为了给慈禧太后修园子,还反抽经费,因为慈禧太后说了:“谁让我六十大寿过的不开心,我就让他一辈子不开心”。

甲午海战前,日本天皇为筹措海军经费,尽然通过节食来省钱,以致传扬出去,日本举国沸腾,全体国民尽一切可能捐款。没有收入的少女们尽然到妓院卖身来筹钱支援海军建设。

反观大清,北洋水师的建设成了李鸿章一个人的事,不但没有人给予实际支持,还有朝廷那一帮老朽不断出难题掣肘。比如身为帝师兼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一再上言,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不应再增加一枪一炮。

日本的海军部负责人都是专业海军成长起来的,有海军系统理论知识武装的专才。比如东乡平八郎,是具有高度素养职业海军指挥官。而清朝的海军部全是一帮门外汉,他们执掌海军不是用来指挥打仗的,而是用来平衡权力的,这样一帮人执掌着清朝海军,焉有不败之理?



管带丁汝昌原本也是陆军调入,完全非专业,而且能力平平,不外乎就是李鸿章信的过而已。治军无方,其魄力比李鸿章又有不如,治下的海军怎么能够跟接受严苛正规训练、斗志昂扬的日军相比?

中日甲午海战,是关乎两国国运的亚洲争霸、世界地位之战,日本举国视为生死存亡之战,而清廷根本无人重视,李鸿章本人就没有做最坏考虑,还寄望于国际调停。在战端开启后,朝廷没有协调南洋、北洋合力迎敌,光绪帝在关键时刻还直接干预前线,绕开事实上的总指挥李鸿章直接给前线指挥丁汝昌下令,主动寻机歼敌,丁汝昌在李鸿章的坚守避战和光绪帝的主动攻击矛盾中仓惶出海,最后一战惨败,北洋水师遭遇灭顶之灾。

其实李鸿章的避战策略也有一定道理,北洋水师貌似比日本还有优势,但是军心士气、武器弹药都严重不足,实在无力与日本一战。如果在近岸开战,力量能够集中,还有岸炮支援,起码能够增加一些胜算。光绪帝毕竟太过年轻气盛却不知兵,又想指手画脚指挥,误了北洋水师。

所以以我看来,甲午战败,李鸿章要负30%的责任,光绪帝要付20%的责任,慈禧太后和朝廷要负50的责任。因为朝廷掣肘、慈禧太后抽经费,战端开启后朝廷没有组织力量统一应对,光绪瞎指挥,这些都是战败的真正根源。李鸿章治军不严,权责不明导致军队战力低下只是一个方面。

所以甲午战败后,国际上都流行一种说法,李鸿章是一个人在跟日本整个国家对抗。生于主昏朝黯之乱世,既是李鸿章的机遇也是李鸿章的悲剧。


谢金澎

李鸿章是满清的重臣,既然是重臣,朝廷里面担任主要领导工作的人,自然应该承担很多一部分责任。这是不该逃避的责任,也是“领导责任制”的一部分。依我看,李鸿章对甲午海战至少应该担任一半以上的责任。最大的一个责任,就是推荐人才不当!为什么说李鸿章推荐人才不当?因为李鸿章推荐了他的亲信丁汝昌担任了北洋水师总司令,这个人事任命是完全错误的,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李鸿章为什么要任命丁汝昌呢?要知道,北洋水师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规模在亚洲可以名列前茅的现代化海军,这样一支海军,每年光是维护费用就要1000万两白银。如此重要的一支海军力量,本应该由最有本事的将领来担任,至少也应该出国培训一段时间,而当时大清并不是没有留洋的军官。但是,李鸿章却老眼昏花的把如此重要的总司令之位置,给了酒囊饭袋的代言人丁汝昌。丁汝昌是什么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后来投降湘军,再投李鸿章的淮军。丁汝昌是淮军系的将领,属于李鸿章的“自己人”。更关键的是,李鸿章发现丁汝昌是一个完全没有主见的人,没有主见意味为对主人言听计从,而李鸿章就喜欢这样听话的人。李鸿章这种任人唯亲的思想,说明了他也是一个旧式的官僚。李鸿章是旧式官僚的代表人物,而丁汝昌是小一号的旧式官僚。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最后全军覆没。


怀疑探索者

一定又有人说李鸿章是为大清背锅了。我每次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认为李鸿章很冤,军舰无法更新,陆军装备极差,户部还千方百计阻碍北洋海军的建设,李鸿章深知不敌日本,主张的利用外交与日本对抗,朝中无人支持,最后战败了,还让李鸿章去签约谈判,背上千古骂名。

但当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李鸿章这锅背的一点也不冤。

首先他虽然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但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眼光不足,从日本第一次侵略台湾开始,到吞并琉球,再到长崎事件,及日本两次入侵朝鲜,野性如此之大,李鸿章凭借他早期已有的军事实力,早该给日本扼杀在崛起的摇篮当中,而李鸿章总是必战妥协,委曲求全,其当时的权利足以主导清廷的方向,可谓是误国误民。确实是暂时保存的同治中兴的成果,但是却让一头狼慢慢成长,可谓是魄力不足,如果换成左宗棠,早已给日本干趴下,还有日本以后蹦跶的时候?

再者战争准备不足,都知道北洋海军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弹药不足,虽然军舰十年未添一舰,当还不至于与日本舰队差距太大,弹药不足李鸿章作为总司令能不知道?不了解?海军将领多次上报,李鸿章都置之不理,好,就算李鸿章是无能为力,但其必战保船的政策也是大错特错,让海军将领在战场上处处肘制,无法决心一站,中法战争的教训历历在目,虽胜亦罪,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虽有四搜军舰被击沉,但也并非完败,后期遵命退守港口,无疑是被瓮中捉鳖,如像刘步蟾所说港口舰支大小还有二十多艘,如倾巢而出,还能与日军一战。都到这个时候了,李鸿章仍然寄希望于欧美调停,依然准备不足。

之后将领选择失误,虽说任人唯亲没有问题,但是你任人唯亲,你任点有能力的人,海军军门丁汝昌虽然能力有争议,但是责任心还是不错的,但是甲午战争中朝鲜战场的主帅叶志超,就是李鸿章失误中的失误,可以将是蠢材草包将领,一日夜逃500里,导致整个朝鲜战场一日就全线溃败,直接使日军在战争总占了上风。

还有讲甲午战败归咎于一人敌一国,朝中无人支持,朝外无将支援,但是有没有想过大清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的军力都在李鸿章的手中,一人敌一国也不差吧。

所以要我讲李鸿章要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付至少8层的责任。


曹小翔xixi

李鸿章是清末最大的“军阀”,(此时湘军主力已解散,曾左已离世)他掌握了当时国家最大的一支军队淮军,接近国家2/3的军事力量,还拥有亚洲排名第一的海军部队——北洋水师,李鸿章还在朝廷任宰相,拥有除皇帝太后外最大的权力,按“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常理,李鸿章当然是国家的“第一责任人”。可社会上却传播着李鸿章战败签订卖国条约是替朝廷背黑锅,这是极其荒谬的!

李鸿章作为朝廷重臣,拥有近百万军队,掌控着国家机器,不为国家前途命运着(即使“着想”也是应付了事),却成天打着个人小算盘,把淮军、北洋水师当着个人“私产”,大搞任人唯亲,不用人才用奴才,在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场上,使用贪生怕死的叶志超为陆军统帅,使用对海军一窍不通的丁汝昌为海军“司令”,导致在海陆两条战线都一败涂地,使国家蒙受巨大耻辱和损失,他至少要负95%的责任!


飞龙169021628

很多时候,当初南方革命党的一些宣传导致人们认为清朝后期一无是处,李鸿章作为清廷第一号代言人自然难逃干系。

但是请想想,甲午战败,北洋水师一多半将领均选择殉国明志,如果他们是贪生怕死之流,何必呢?

甲午一战,李鸿章能掌控的力量不多,连北洋水师朝廷都在直接指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