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矛盾、方法、细节?3年还没学好钢琴,究竟是什么原因?

很多钢琴老师都说学生学不好是因为初期基础没打好这种说法其实是老师本身无法为学生解决当下的困境而推卸责任的一种说辞罢了,把责任推给启蒙老师当然很容易。

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教学生涯中我不仅会收到零基础的学生,也会接受不少从其他老师那里转来的学生,后者通常在刚来的时候,我都会感觉他多少有些缺陷,哪怕是前者有可能学着学着也会发现之前某些环节他还没有掌握好。但我觉得这种情况并不难处理,缺啥那就补啥呗,在一段时间内,加强某一方面的学习,一般都会很快看到效果。

误区、矛盾、方法、细节?3年还没学好钢琴,究竟是什么原因?

但是毕竟“基础没打好将来会学不好”是一个深入人的观念,于是我继续思考下去,这样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事实上,每个学琴者都会遇到瓶颈。我想起了以前的件事情。1998年我考上海音协的十级,有一条练习曲是肖邦的“黑键”。当时老师告诉我的练习方法是:每天必须花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练习高抬指,手指必须立起来。我练了,但我并不是一个肯下死功夫的学生,每天2个小时是做不到的,练了两个多月,弹下来还是很累。我觉得大概是因为自己没达到老师要求的每天2个小时练习,所以才练不好吧。之后很多年,我没有再弹过这首练习曲,印象中,一直觉得它很难。直到大概三年前,我指导学生参加音协考级,还是弹这首“黑键”。为了示范,我复习了一下这首曲子。或许是因为这些年来积累的演奏经验这次一上手,我不假思索地用了和从前完全不同的一种触键法:把手指铺平,黑键是凸起的,铺平之后手指就自然被架在黑键上,不容易滑到白键上去了。我明白了,这才是对我来说正确地演奏这首曲子的方法。我以前弹不好并不是因为不用功,而是用错了方法。

误区、矛盾、方法、细节?3年还没学好钢琴,究竟是什么原因?

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把练不好的问题归结于“基础不好”或者“不够用功”,只是对问题无能为力时的种逃避方式。而为什么这个观念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像我老师那样的钢琴老师实在太多太普遍了。他们的方法太局限,握鸡蛋、高抬指。对每首练习曲都是这样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之下,能练好所有曲子的学生,也许会有但一定是天才。而属于大多数的那些遇到困难的学生,常常只会把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基础不好”或者“用功不够”上面去。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难以察觉的难点常常有以下几种:

  1. 音型的突然改变。别看到一条曲子都是音阶就认为一定是练音阶的,看看音阶和音阶之间是怎样连接的,有些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地方容易出错,需要着重练。请把音符连起来看,尤其是远距离的音符

  2. 处理不好黑白键的关系。传统上认为弹钢琴应该使用握鸡蛋的手型。我听说过一位很“聪明”的老师跟学生说,手指一定要离黑键远一点,这样,手指就可以保持弯起,不会“折指”了。从他想达到的目的来看,这个方法确实是很聪明。可惜,他的学生一旦遇到黑键就会显得无比笨拙,永远慢一拍。这也是我很反对握鸡蛋的原因。如果把手指伸直,伸进黑键的缝隙中去弹白键,那么对于黑键和白键的手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黑键的部分就不会成为让人恐惧的坎L了。对于这些“坎丿儿”,与那些以握鸡蛋为基础的传统方法必定是南辕北辙的。

  3. 对音乐理解不深。很多人把一些曲子弹不好归结为自己手指不够快,殊不知这些曲子、一定需要很快,只要你把它的感觉把握到位,慢一些也没问题。古典曲目中的装饰音会成为很多人的难点,一看到装饰音就恐惧,觉得自己弹不快、弹不清楚。然而,很多时候装饰音要的并不是快和清楚,而是轻盈、俏皮、延长期待或者其它效果,把它融入乐句里,当做旋律中的正常音符一样去考虑,有时候只需要弹轻一点,或者把它们和正确的拍子对应起来,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传统的方法还在被普遍地使用,传统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想必还会有很多学生,会因为“基础不好”而学不好。只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其中某些人带来一些帮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