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獨特的風采,充滿了頑強的生命力。我國也將傳承傳統文化“貫穿於國民教育始終”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提出,要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在社會發展中,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要傳承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先從培養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做起,以此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講座簡介

時 間:2018年3月23日上午

地 點:北京文匯中學三層報告廳

主講人:李懷乾,字襲明,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會員,中國宣紙協會理事,“漢紙數字水墨印刷全流程技術”構建者,致力於中國漢紙圖書現代產業化。

講座內容:《與千年文明邂逅——中國圖書裝幀藝術演變史》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北京市文匯中學教科研主任馮老師,向教師們介紹蒞臨現場的各位領導,並對講座主講人李懷乾老師表示熱烈歡迎。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李懷乾老師的講座,吸引了教師們的積極參加,這是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望。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講座所涉及的中國圖書裝幀藝術演變,自中國先夏時期(4200年前至10000年前)文明信息符號講起,在技術、文化和歷史三大動力推動下,發展至今,其時間跨度之大、發展細節之微,贏得現場一次次的掌聲。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李老師在講座中所說的牘,是指較寬的書寫有多行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簡冊是在植物纖維紙被普遍使用以前的主要書寫材料,帛書是以絲織物為書寫材料的圖書~~現場的教師們,對這些傳統文化知識非常感興趣。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卷軸裝始於帛書,產生於漢代,隋唐紙書盛行時應用於紙書,歷代沿用至今,主要從卷、軸、褾、帶四個部分進行裝飾,由北京同雅文化“漢紙數字水墨印刷全流程技術”生產的《千里江山圖》、《自敘帖》、《山水合璧圖》等,均採用了卷軸裝的裝幀方式,可謂“玉軸牙籤,絹錦飄帶”。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教育工作者們認真聽講,原來,貝葉裝給中國書籍裝幀設計引入了“葉”的概念,使得中國傳統圖書展開的形態由“平面”逐漸轉向“立體”,之後出現的箋,是印有詩畫的信紙,是小幅而華貴的單葉紙張,用以題詩、寫信等士人間的交際酬酢,因此又稱“箋紙”。唐代女詩人薛濤名譽川蜀,“與濤唱和者元稹、白居易等皆名士,記載凡二十人競有唱和,濤僑止百花潭,躬撰深紅小彩箋,裁書供吟獻酬,賢傑時謂之薛濤箋”。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唐代佛教的繁榮,造成了佛經的大規模印刷,原來的卷軸裝手卷的低容量和長尺度不適應僧尼們隨時翻閱讀誦佛經的需要,此時,經摺裝在卷軸裝的形式上借鑑梵夾裝改造而來,具體做法是:將一幅長卷沿著文字版面的間隔中間,一反一正的摺疊起來,形成長方形的一疊,在首末兩頁上分別粘貼硬紙板或木板。它的裝幀形式與卷軸裝已經有很大的區別,變圓為方,化曲為直,其外觀已和今天的書籍非常相似。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唐代詩歌的繁榮,促使一種神奇裝幀方式的產生——龍鱗裝,這種裝幀雖然還保留著卷軸裝的外形,但內部書頁卻如現代書籍一樣,可以翻閱查檢。這就大大增強了卷軸裝書籍對文字的儲存功能和使用功能,並且,在哲學審美上,龍鱗裝也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審美取向,最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氣質的裝幀形式。但卻由於歷史原因一度失傳,後經李懷乾老師數年研究終將其復原。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李老師為了讓現場教師,更直觀生動的瞭解中國傳統圖書,特攜帶珍貴的龍鱗裝手卷等到現場展示、演示、交流互動,現場參與者,親眼看到龍鱗裝的““逐頁翻飛,形若旋風,鱗次相積””,無不為古人的智慧以及李老師的研究所感嘆。

隨著李老師的講述,旋風裝、粘葉裝、蝴蝶裝、包背裝等裝幀方式,在歷史中依次出現。公元14世紀的明朝中葉,古樸典雅,號稱我國古籍別稱的線裝書,出現了。線裝書是我國裝訂技術史上第一次將零散頁張集中起來,用訂線方式穿聯成冊的裝訂方法。它的出現表明了我國的裝訂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一書多卷的線裝書還用紙板青布糊製成“函”收裝,配以象牙別子。這種裝幀,便於翻閱,不易破散,兼具藝術魅力和實用性,一直流行了幾百年。它傳遞著古色古香、濃厚典雅的文化氣息,所以在現代依然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融”為一體!

這麼多的傳統文化知識,需要一個傳統的學習方式——記筆記。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傳統圖書的魅力,這只是中國文化復興的象徵之一,它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時代適應性、先進性和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