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独特的风采,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我国也将传承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要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先从培养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做起,以此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讲座简介

时 间:2018年3月23日上午

地 点:北京文汇中学三层报告厅

主讲人:李怀乾,字袭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中国宣纸协会理事,“汉纸数字水墨印刷全流程技术”构建者,致力于中国汉纸图书现代产业化。

讲座内容:《与千年文明邂逅——中国图书装帧艺术演变史》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北京市文汇中学教科研主任冯老师,向教师们介绍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并对讲座主讲人李怀乾老师表示热烈欢迎。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李怀乾老师的讲座,吸引了教师们的积极参加,这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讲座所涉及的中国图书装帧艺术演变,自中国先夏时期(4200年前至10000年前)文明信息符号讲起,在技术、文化和历史三大动力推动下,发展至今,其时间跨度之大、发展细节之微,赢得现场一次次的掌声。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李老师在讲座中所说的牍,是指较宽的书写有多行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简册是在植物纤维纸被普遍使用以前的主要书写材料,帛书是以丝织物为书写材料的图书~~现场的教师们,对这些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卷轴装始于帛书,产生于汉代,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历代沿用至今,主要从卷、轴、褾、带四个部分进行装饰,由北京同雅文化“汉纸数字水墨印刷全流程技术”生产的《千里江山图》、《自叙帖》、《山水合璧图》等,均采用了卷轴装的装帧方式,可谓“玉轴牙签,绢锦飘带”。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听讲,原来,贝叶装给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引入了“叶”的概念,使得中国传统图书展开的形态由“平面”逐渐转向“立体”,之后出现的笺,是印有诗画的信纸,是小幅而华贵的单叶纸张,用以题诗、写信等士人间的交际酬酢,因此又称“笺纸”。唐代女诗人薛涛名誉川蜀,“与涛唱和者元稹、白居易等皆名士,记载凡二十人竞有唱和,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彩笺,裁书供吟献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唐代佛教的繁荣,造成了佛经的大规模印刷,原来的卷轴装手卷的低容量和长尺度不适应僧尼们随时翻阅读诵佛经的需要,此时,经折装在卷轴装的形式上借鉴梵夹装改造而来,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它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变圆为方,化曲为直,其外观已和今天的书籍非常相似。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唐代诗歌的繁荣,促使一种神奇装帧方式的产生——龙鳞装,这种装帧虽然还保留着卷轴装的外形,但内部书页却如现代书籍一样,可以翻阅查检。这就大大增强了卷轴装书籍对文字的储存功能和使用功能,并且,在哲学审美上,龙鳞装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审美取向,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质的装帧形式。但却由于历史原因一度失传,后经李怀乾老师数年研究终将其复原。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李老师为了让现场教师,更直观生动的了解中国传统图书,特携带珍贵的龙鳞装手卷等到现场展示、演示、交流互动,现场参与者,亲眼看到龙鳞装的““逐页翻飞,形若旋风,鳞次相积””,无不为古人的智慧以及李老师的研究所感叹。

随着李老师的讲述,旋风装、粘叶装、蝴蝶装、包背装等装帧方式,在历史中依次出现。公元14世纪的明朝中叶,古朴典雅,号称我国古籍别称的线装书,出现了。线装书是我国装订技术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它的出现表明了我国的装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书多卷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成“函”收装,配以象牙别子。这种装帧,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兼具艺术魅力和实用性,一直流行了几百年。它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所以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

这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需要一个传统的学习方式——记笔记。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传统图书的魅力,这只是中国文化复兴的象征之一,它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时代适应性、先进性和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