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与汉末五斗米道

张天师与汉末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东汉时在西南巴蜀汉中地区(今四川及陕西南部)形成的另一个民间道教组织,其创始人为沛国(今江苏沛县)人张陵。关于张陵创道,在《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只有简略记载。据说他在汉顺帝时客居蜀郡,学道于鹤鸣山中,造作符书迷惑百姓,受其道者出米五斗,故被称作“米贼”。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传其业;衡死,其子张鲁又继之。

另据道教典籍的记载:张陵字辅汉,沛国人,早年为太学书生,博通儒经。后因感到儒家经学无益于年命,遂改学长生之道。他听说蜀人淳厚,易于教化,且蜀中多有名山,因此与弟子入蜀,学道于鹤鸣山,著道书二十四篇,精思炼志。传说顺帝汉安元年(142),有天神太上大道君(即老子)降临蜀郡临邛县赤石城(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传授张陵“天师”称号及“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多至数万户。张陵乃设立“祭酒”统领民户,有如官长。他还规定诸弟子须轮流交纳米绢、器物、纸笔、薪柴等物张陵自称天师,其子张衡称嗣天师,衡子张鲁称系天师。故三张祖孙创立的这个教团,后世又称之为天师道。

一关于三张,尤其是张陵、张衡的事迹,由于史书和道书记载简略,且多神话传说,现已难于详考。大体上五斗米道约创始于汉顺帝、桓帝时,可能与西南地区民间的原始巫术和鬼神崇拜有些关系。到了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当张角在东方传播太平道时,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也广泛传播开来。据史书记载,这时在巴郡、汉中有一位“米巫”首领张修,以符水禁咒为人治病,传播五斗米道。他的法术与太平道略同,专门设立一所洁净的屋子,称作“静室”,让病人在室内叩头思过。又设立“祭酒”职位,诸祭酒主管以《老子》五千文教化信徒。又设“鬼吏”,主管为病人请祷鬼神。请祷方法为:书写病人的姓名及服罪悔过之意,共写三份,其一上之于天(放置山上)其一埋之于地,其一沉之入水,故谓之“三官手书”。张修用巫术为人治病,规定病愈者须出五斗米作为酬谢,“故号五斗米师也”。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当张角在中原发动黄巾起义时,张修也在巴郡发动起义,攻掠郡县。张角病死后,张修也逃亡藏匿起来。

到了汉献帝初平二年(191),益州牧刘焉因见天下大乱,企图割据西南。据说张鲁之母颇有姿色,兼挟鬼道,常往来刘焉家中。刘焉乃以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派他们率兵袭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从长安入蜀的道路,杀害汉朝中央政府的使者。张鲁又袭杀张修,吞并其众,独自占据汉中。后来刘焉病死,张鲁因其子刘璋暗弱,不肯再顺从其统治。刘璋怒杀张鲁之母及其弟,派庞羲为巴郡太守,进攻张鲁,数为鲁所破。张鲁遂又袭取巴郡,成为汉末割据巴、汉的地方军阀。当时由曹操控制的汉朝中央政府,正忙于中原地区的混战,无暇顾及征讨张鲁,便拜张鲁为镇夷中郎将,领宁太守。

张鲁在巴郡、汉中建立的政权,实行政教合一统治。不设官吏,而以五斗米道的“祭酒”治民。史书称:鲁自号“师君”,以鬼道教民,其初来学者名“鬼卒”,后号为祭酒。祭酒各领部众,统众多者称为“治头大祭酒”。张鲁的道法,大抵与其祖父张陵和米巫张修相同。教民诚信,不欺诈,有病者但令首悔罪过而已。又下令众祭酒各于道路旁建起“义舍”,内置米肉供给行人。食者量腹取足,吃得过多则“鬼能病之”。对犯法者先赦免三次,然后才用刑。有小过者,罚修路百步抵罪。据说当地各族民众都乐于服从张鲁政权的统治,“民夷信向之”。

张天师与汉末五斗米道

相传张陵或张鲁为了教化道民,撰写了《老子想尔注》书。这本书以道教的教义改造《老子》思想。书中对老子所说的“道”加以神化,变成能发号施令的神灵。道的化身即老子称作“太上老君”。劝导民众应奉道守戒,施惠散财,竞行忠孝,修善积德。又教人修习长生术,积精服气,保养精神,如此便可获得仙寿天福。所以书中说:“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又说:“百行当修,万善当著”;“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这些思想都是道家原来没有的宗教信条。张鲁政权在汉末军阀混战的间隙中维持了近三十年,常与西川的刘璋互相攻战。到了公元215年,曹操率大军征讨汉中,杀鲁弟张卫,攻陷阳平关。张鲁封存仓库宝货,逃往巴郡,不久便率家属及部下投降。曹操因张鲁本有善意,乃拜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待以客礼。张鲁被曹操带回中原,次年卒于邺城。后来张鲁的后裔一直受到曹魏政权的优待。他的几个儿子都受封为侯,女儿嫁给曹操之子曹宇。其部下阎圃、李休、李伏等也都封侯拜将。名将庞德随张鲁降魏后,颇得曹操重用,后因与蜀将关羽作战失败被斩。张鲁降曹后,汉中地区不久被刘备攻占,当地民众多数随曹军北撤,迁居关陇、洛阳、邺城等地。这样,五斗米道的大本营便从西南转移到北方,成为魏晋时期道教的主要流派。

张天师与汉末五斗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