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私奉獻,一個施恩圖報,孔子卻表揚後者,這就是聖人智慧

不誇張的說,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的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那些學貫東西的大師相繼離去,我們熱衷於學習西方的新理念新科技新思想,卻把中國智慧棄若敝履。許多道聽途說,更讓傳統文化的光輝日益黯淡,曲解、誤解、不解,由此而生。


一個無私奉獻,一個施恩圖報,孔子卻表揚後者,這就是聖人智慧

孔子的智慧,不止是“仁者愛人”“中庸之道”,更有深刻的思辨。《呂氏春秋·察微》就記載了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

那個時候,魯國有一項法令,凡是發現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做奴隸或者小妾的,如果把人贖回來,可以到國庫報銷。

這其實是一項很人道的法令,既能免於同胞遭遇悲慘的境地,又能為國家挽回顏面,做善事的人又沒有任何的損失,反而能得到讚揚,可謂一舉三得。

孔子的學生子貢,是個大商人,素來被看作是“儒商鼻祖”。他外出時,也贖回了一些人,他覺得自己身為孔子的弟子,應當成為道德的典範,於是“不取其金”,自己掏錢做善事。

按理來說,這是典型的無私奉獻,做好事不計回報。然而,孔子卻發現了隱藏其中的問題。

一個無私奉獻,一個施恩圖報,孔子卻表揚後者,這就是聖人智慧

子貢南遊

他批評子貢,這事做的不對。從此以後,魯國的人不會再去贖回同胞了。因為按照法令,這些錢是可以報銷的。而子貢卻打破了規則,為了給自己贏的好的名聲,抬高了道德的評判標準,讓其他有心去做這件事的人,處於兩難的境地——去國庫報銷,就顯得自己不如子貢高尚;不去報銷,自己的利益受損,心裡不爽。於是,他們只能選擇視而不見。

一個無私奉獻,一個施恩圖報,孔子卻表揚後者,這就是聖人智慧

孔子講學

孔子的學生子路,性格耿直,他救了一個溺水的人。人家為了感謝,把自己的耕牛送給了子路。子路欣然接受。

按道理來說,耕牛在古代是很重要的生產資料,也許是窮苦人家最值錢的東西。但是孔子卻很欣賞子路的行為。他說,從此以後,魯國人都會去救那些溺水的人。因為大家都知道,做善事就會有回報。

一個無私奉獻,一個施恩圖報,孔子卻表揚後者,這就是聖人智慧

子路畫像

這就是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從細微處看到其深遠的影響,富有思辨精神,對人的本性洞察極深,而不是一個整天只知道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冥頑不化的老夫子。

一個無私奉獻,一個施恩圖報,孔子卻表揚後者,這就是聖人智慧

孔乙己固化了古代讀書人的形象

孔子的這種觀點,可以說是樸素的激勵理論。只有激勵,才能產生行為,而行為被激勵可以產生更多的效益,這是一個相得益彰的過程。

因此,在職場中,那些整天加班卻從來不提要求的員工,是最可恨的。因為他提高了道德評判的標準,讓老闆有了更高的心理預期,同時也讓其他人處於兩難的境地。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把這篇文章推薦給他吧!我只能幫到這裡了~

一個無私奉獻,一個施恩圖報,孔子卻表揚後者,這就是聖人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