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電影業不進反退?

DearJackal

評價之前,我先引入一些對比,畢竟單純的評價可能沒有直觀的概念!

1、我們以當今最後的影視水平,好萊塢來舉例。電影於1895年誕生於法國,從那時起記錄影像,就成為了相傳下來的一門藝術了。

美國的電影業從此時開始算是經歷了120餘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電影產業鏈,有著自己的導演工會、編劇工會、演員工會等等。你要做特效,立馬來一波世界頂級的特效公司給你最好的特效。 單獨成行的產業鏈,就是好萊塢引以為豪的世界級電影工廠。


2、日韓影視,先說韓國,隨著韓國政府1998年出來的電影分級制度後,可以說韓國影視進入了一個爆發的時代,韓國集中出來一些反應民情的優秀電影,同時製作水平也達到了好萊塢級別的。日本影視的巔峰期出現在了五六十年代,隨著黑澤明、木下惠介、市川昆、小林正樹、川島雄三、野村芳太郎等的離場,日本電影算是沒落了。


3、再說說國產電影業的水平吧,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說,國產電影的特效製作水平也達到了好萊塢級別,投資方面也從不差錢,國內巨大的電影市場就更不差了。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電影水平還沒有起來呢?主要有幾個原因

1)起步晚,雖然說國產電影起步於1905年,但是真正開始其實是在1978年後中國第五代導演開始的,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引起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又一波高潮,但他們把最好的作品都留在了八九十年代了。

2)沒有產業鏈,雖然我們有著橫店等影視城,但是基本上都是各自為營,各大影視公司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一部電影,都是靠著自己公司從劇本到特效的製作。品質完全靠導演把握。

3)金元政策,國內真正想拍好電影的導演真不是少數,可是大多數都被票房限制的死死的,沒有票房保證你能否拍下一部電影真不好說。限制拍電影完全是為了迎合市場,賺影迷的錢而已。 對於國產電影的影迷來說,國內還是有一些比較優秀的導演,不為名利,只做品質的,希望這樣的導演可以多一些,也希望投資者不要只看票房,也為我們的後世多留一些傳世作品!



影視控

錢,因為能夠得到更高的收益,電影產業變成了所謂的“藍海”。

然而,這個藍海本質上是吹起來的泡沫。就和炒房子一樣,先抄的全賺了,後抄的全砸手裡了。而這也是電影業不進反退的關鍵。


今天電影業的狀況,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標題黨效應

什麼叫做標題黨效應?

想必大家都知道什麼是標題黨,也就是所謂的標題和內容不相符,點進去一看便會大失所望。

然後大家都很討厭標題黨,卻又無法僅根據標題來識別內容的真偽。

所以,當看見好標題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點進去。

而因為有了標題黨效應的存在,更多人從關注內容,轉變為關注標題,只要把標題做好。封面圖片做好,不管內容多垃圾,都會有人閱讀。

只要有人閱讀,就會有錢賺。

今時今日的電影產業也是這樣,大量的外圍包裝,不斷的營銷炒作,導致整個產業呈現出一種非常怪異的氛圍。

而當出現一種手段能賺到錢的時候,就會有無數的投資人把錢砸進去,然後生產處一堆爛片,一堆所謂的大IP,一堆從頭到尾一個表情的小鮮肉。

當然,筆者也信同一些粉絲的說法,有些明星並不是沒有演技,只不過你不愛他,你看不到他內心的掙扎。

所以,因為有了一個方法很容易賺到錢,就不會有那麼多製片人拿著一堆錢去等好故事了。他們只需要買一個IP,找一個導演,請一個小鮮肉,僱一個公關團隊,然後就能數錢數到手抽筋了。

最關鍵的是,就像標題黨一樣,你不點進去,就不知道里面是垃圾。電影也是這樣,你不花錢買票,又怎麼知道這個電影不好呢?

這還不是欺騙,很多電影只是單純的不好看罷了,不想標題黨那樣裡面和標題是不一樣的。

然而,不管咱們這樣,好萊塢也是爛片一大堆。只不過相比而言,人家有爛片,也有經典,而咱們……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電影終究是第八藝術。

所以,當這個行業能夠產生的泡沫達到頂點的時候,忽然間發現已經沒有了後力。

泡沫吹到一等程度,等待的就是砰~砰~砰~

當觀眾認識到,一個電影出現之後,再不能聽忽悠了,還是要好好看看影評,好好看看大家的評價,如果真的好,再去看也來得及。

這就是這些年黑馬頻出的原因。很多電影不善於宣傳,但是人家真的好看,所以就成了票房黑馬。

有些電影高密度的宣傳,又是上廣告,又是刷影評,還不惜自己刷票房,可是真的不好看,大家評價不好,自然電影也就廢了。

很多投資人一看沒什麼油水了,自然就不玩了。要知道,這些投資人都是逐利了,他們不管什麼情懷,也不考慮什麼藝術,有錢賺才是王道。

但是觀眾不一樣啊,觀眾不是為了賺錢而看電影啊,我們大家為的是情懷,為的是藝術,或者純粹為了爽。

如果電影做不到的話,抱歉,我們就是不花錢看。

所以說,與其認為我們的電影不進反退,倒不如認為電影在迴歸正途

整個電影產業的經濟環境在後退,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很多所謂的高票房的電影,裡面到底有多少水分大家心知肚明。

而從整體環境來看,現在電影產品的產值仍舊很高。可是,似乎沒人注意到發行成本。嚴格來說,電影產品的收益空間正在不斷下降,這對於投資人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兒。

不過,正因為如此,當人人都關注電影質量的時候,那電影質量就會提升。

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導向,因為人們需要好的電影,投資人也必然會考慮到高質量電影的收益能力。

這個時候,創作者的才能不被利益趨勢,導演才有機會再一次十年磨一劍。

對於這個觀點,大家也可以理解為物極必反,當“標題黨”猖狂到極致的時候,就有一個“舉報鍵”出現。

其實,這個拐點已經出現了,只不過拐點帶來的效應仍需要時間才能實現。


筆者主要從經濟角度分析了我們的電影行業,同時也簡單說了下現在和未來。

至於過去,筆者認為沒什麼好說的,因為那個時代的導演,那個時代的創作,那個時代的一切都是為了夢想。

在信仰面前更容易出現優質的作品,而錢顯然不是一種可靠的信仰。

不過從去年的電影來看,似乎一些人已經回來了,影片中再次擁有了真實的人性,而不是像標題黨那樣故意的迎合。


小言詹詹

其次中國電影的進步是多方面的,無論從票房、工業化甚至製作團隊來說,都得到了一個質的飛躍。尤其中國電影藉助互聯網優勢之後,更是如虎添翼,在極大豐富了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同時,也創造瞭如《戰狼2》這樣的票房巨頭。


自去年《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和今年國家電影局的成立,同樣也展示出國家對電影的高度重視,而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也必將進一步規範化、合理化和優質化。同樣隨著院線電影之外的,紀錄片、網絡電影和微電影的興起,則更豐富了電影的形式,像網大的崛起便是最好的例子。

至於說中國電影沒有進步的人,可能是出於對行業的不瞭解,甚至部分人過分沉溺於情懷之中。畢竟文化產業的發展終歸是要往前看的,我相信,中國電影一定會越來越好。





武俠小王子李言

這種說法我不同意。

中國電影業後退的根據在哪裡?總得有點依據吧?

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創歷史記錄達到550億,《戰狼2》一部票房就有56億,你告訴我這叫電影業衰退?a u kid me?

現在正是中國電影發展最好的時期好不好?何來不進反退?

一個產業衰退,最明顯的特徵至少有2個:一是產品數量減少,規模減少;二是從業人數減少,如果滿足這2個條件,才叫衰退。

比如一般來說,80、9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港片黃金時代,95、96年以後港片衰落。為什麼這麼說?從當年電影票房冠軍數字變化就可以看出。

95、96年票房冠軍都超過5600萬,97年同樣是成龍電影,票房冠軍萎縮到4500萬,少了20%以上。接下來3年,年度票房冠軍數字一直在減少。

這是票房方面。

然後電影拍攝數量方面,港片黃金時代最高峰90-94年期間,每年拍攝電影達到300部以上。而現在,香港每年電影拍攝有幾部?也就只有5、60部而已。而且大多是成本2、300萬港幣的小成本電影,你聽到沒聽過。

這才叫做衰退。

而中國電影,現在每年拍攝數量大概是700部左右。而在97年馮小剛拍攝《甲方乙方》那會,每年電影製作數量也是不到100部。

這怎麼能叫衰退?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現在電影質量不如以前?所以叫不進反退?我告訴你們,這都是錯覺。

我們就來對比一下2017年國產片和1997年國產片情況吧。

這是2017年上映的部分電影,高票房又有高口碑有《戰狼2》、《芳華》、《羞羞的鐵拳》、《追龍》等,票房不太高但是口碑不錯的文藝片有《相愛相親》、《嘉年華》等等。

從題材上來說,有《戰狼2》這種軍事動作片,有《芳華》這種懷舊文藝片,有《羞羞的鐵拳》這種國民喜劇片,有《繡春刀2》這種武俠片,有《追龍》這種港式黑幫片,還有很多文藝片。題材類型多種多樣。

什麼叫只有抗日片,偽愛情片?胡扯八道,2017年中國電影有哪一個是抗日題材?

我們再看看1997年的電影。這一年中國電影票房總計不到10億,其中近一半被好萊塢大片拿走。

這一年中國電影一共拍攝了91部電影,除了馮小剛《甲方乙方》,張藝謀《有話好好說》,謝晉《鴉片戰爭》等寥寥幾部,你們還記得哪一個?

看看圖中其它電影吧,一看海報和故事題材,你們都不願意看的吧?

誰敢說1997年的中國電影比2017年的中國電影要更好?


梁鵬飛

這裡簡單吐槽下(可能也算不上吐槽,隨便說說)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並不是一個唯票房論的人,但是現實就是這樣,票房是電影市場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其他還有年產量,銀幕數,觀影人數等指標。

同樣類似的,什麼首日票房,首周票房,上座率這些並不能完全表示電影的質量。我們能舉出非常多的例子來說明,但是現實就是這些就是通用指標。

稍微延展下串個場,什麼算海軍艦艇噸位啦,鋼鐵產量啦,公路里數啦等等我們覺得已經很過時的指標,現在依然是通用的靠譜的權威的指標。我們無數次的吐槽這些,並且也並不是很認可這些“老東西”,但是現實就是現實,不得不認。

最後,如果在《甲方乙方》那個時候起就看電影的話,應該還有印象,那時國產電影除開賀歲檔真沒啥存在感,從海報到話題一水的進口片。為了不想見到“我們那才不是這樣的”這種留言,我只能說我說的是我老家當年的情況。小時候我們縣城的電影院售票窗口有一臺小黑白電視機,同步放著當紅電影,只是沒聲音——是的那時候不放預告片放整部電影。沒事就趴在那看《侏羅紀公園》這些,什麼電影蹭看的人多還是很有印象沒。

當然《甲方乙方》當年有多少批評之聲這裡也不會亂說的。


一縷荒魂在夢間

不是中國電影業,不進反退了。而是看電影的觀眾品味更高了。對,電影要求的也是越來越多,這使的電影業的導演和影視公司,感到要拍出一部上座率高的,電影真的非常難。
所以喜愛看電影的我,非常理解大家對電影那種期待,期待上映一些,具有國際大片兒範兒的一些精品電影。讓全國的觀眾,欣賞一部部精彩的電影,享受電影的盛宴。即使是電影行業真的有些退步,但作為影迷們我們要堅決的支持國產電影。 讓我們共同期待國產電影。走向繁榮昌盛。


伊春美食美客

我覺得應該是真正掌握中國電影市場的人,對中國電影失去了希望,所以他們會選擇入股美國電影公司,為美國大片做更多的宣傳。其實這是好事,優勝劣汰嘛!不是什麼行業都要追求“中國製造”!


彪哥149332676

電影製作人急功近利,都想著隨便拍個片都幾億幾十億的票房,那可不都開始選擇省力又討好的事嗎?費力不討好拍個文藝藝術片,得了口碑卻沒給這些藝術家帶來經濟支撐,再有骨氣的藝術家也會被生活給弄順從。


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是起來了,但質量就降下去了,阿貓阿狗都可以拍電影,綜藝也可以拍電影,管你以前是唱歌的,還是跳舞的,還是寫書的,你都可以當導演,當演員。
另一方面,觀眾也要負一部分責任,要不是觀眾慣著這些為了圈錢拍電影的人,誰有膽量把綜藝剪成電影上映?覺得只要自己看開心就行了,就跟覺得動畫片就只要把小孩兒哄開心就得了的心態一樣,所以中國電影沒有韓國、美國的好,動畫也從原來的亞洲no1被日本拉開的距離越來越大,很大程度上都是觀眾和人的態度決定的。


閃版搞笑視頻

如今的國產電影市場還有幾人能像馮小剛那樣執著呢?連老謀子都已經轉去拍商業片了,而我們的馮導還在玩兒情懷。


縱觀近年來的國產電影市場,影片已從質量轉換到數量了,這個數量指的是明星數量,要是不請幾個明星加盟,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拍的是電影,但明星不一定是演員,而演員肯定是明星。

當一部電影把大部分預算都給了明星,你還有多少資本去打磨劇本?去為劇情服務?


老羅看電影

投資偏差過於嚴重了,大部分爆款的美國電影最初其實有高達80%的費用用於製作,演員片酬非常低,變形金剛和神奇女俠這種主演才幾十萬片酬,那其他演員就可想而知了,但中國電影往往正相反,可能高達80%的費用會給演員,剩下20%用於製作,差距必然是一個天下一個地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