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烏銅走銀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烏銅走銀是雲南特有的中國傳統銅製工藝品,始創於雲南石屏。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緻。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工藝步驟

一、煉製烏銅合金

用優質的銅和一定比例的黃金、純銀摻合其他十餘種貴金屬熔鍊成烏銅合金。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二、鍛制烏銅片

將合金以鍛打、碾壓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烏銅片。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三、烏銅片上鏨刻圖案

設計、剪材下料後在烏銅片上描繪出所需要的圖案紋樣或文字,線條應流暢,再用鏨子刻出各種花紋圖案。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四、走銀

走銀是烏銅走銀工藝最精髓的地方,烏銅走銀是用純銀銀屑或純金金屑填充到圖案處,以“走”滿為度。經高溫處理,銀屑或金屑與烏銅就自然熔為一體。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五、焊接和組裝

將走好銀的烏銅片進行打磨、組裝、焊接成型,或將製作好的烏銅片焊接組裝在已設計製作好的金屬器物相關部位上,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器物。

六、拋光打磨

拋光打磨分為粗拋光和細拋光,手工打磨,將初成型的器物進行清理拋光處理。(現在多用砂紙或砂輪作拋光處理),讓其顯出銀白色線紋。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七、捂黑處理工藝

  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後,邊捂邊揉搓。通過長時間的手汗液與烏銅產生反應,使烏銅器面發生氧化,生成一層自然的氧化保護膜,烏銅坯就呈烏黑髮亮狀態(這道工序也有相當的技術要求)。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技藝門派

烏銅走銀這項古老的工藝被雲南三個大家派別所掌握;分別是官渡金永才大師;晉寧袁昆林大師;保山萬光紅大師。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官渡烏銅走銀

金永才,1975年他年僅18歲,是一名銀匠。當時,他和李加汝作為銀匠經常參加禮拜天的趕集,不時會聚在一起。加上雙方的住處僅相隔半公里,時間一長,他便經常到孤寡老人李加汝家裡照顧李的飲食起居。1982年,李加汝正式將金永才收為徒弟,但並沒有把配方交給他,只是讓他和自己一起製作“烏銅走銀”。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直到1995年,80多歲的李加汝身體越來越差,經常住院。金永才說,一次出院後,師傅和他一起吃飯,喝了點兒酒心情不錯,就對他說:“烏銅走銀製作技藝不能在我的手上丟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原來,師傅早已把配方寫好,他把配方交給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鐘之內必須背熟,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馬蹄鐘的鐘聲一響,李加汝把配方一燒而淨。1996年,李加汝先生與世長辭,“烏銅走銀”的手藝被金永才傳承下來。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保山烏銅走銀

清朝末期,四寶齋銀樓從石屏重金聘請來一位王姓銀匠,王銀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將烏銅走銀技藝傳授予四寶齋銀樓的萬姓人家。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到1966年,第二代傳人萬懷林,因當時破四舊等原因,成為批鬥對象,不能再做手藝,萬懷林唯恐手藝失傳,偷偷將烏銅走銀的全部技藝教給了妻子金老伍。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待形勢好轉之後,金老伍又將烏銅走銀技藝傳予了他們的兒子萬光紅。至此,保山烏銅走銀的技藝就這樣被萬光紅繼續傳承下去。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晉寧烏銅走銀

晉寧烏銅走銀工藝流傳於晉寧縣晉城鎮天城門村袁家,傳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1989年,袁家和的兩個兒子袁萬成、袁萬禮開始製作沉寂多年烏銅走銀。由於其技藝世代獨傳,工藝配方秘不外傳,所以流傳至今會此工藝的人很少。現今傳承仍只限於袁家,只有幾人掌握此絕技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未來傳承

烏銅走銀傳承至今,生產方式依舊以最原始的手工鍛打和製作為主,再加上技藝繁瑣,成本高,產量小,每個月的成品率始終保持在二到三件。這樣的模式遠遠制約著烏銅走銀的發展。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因此,在保持手工鏨刻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烏銅走銀的技藝與現代加工工藝相結合,同時增加學徒和工人,節約成本,縮短製作時間,是烏銅走銀髮展過程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非遺工匠——烏銅走銀(傳承此手工藝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