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窯:中國彩繪瓷發源地

新時代之蜀我傳奇

邛窯那些事兒1

“沉睡上千年,一醒驚天下!”中科院院士、中國高校“科技考古系”創始人朱清時先生曾經對邛窯以及邛瓷如此評價。在他看來,邛窯的發現之所以驚動世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歷史文獻中鮮少有關於其記載,僅有隻言片語透露其存在痕跡。譬如,《民國邛崍來縣誌山水志十五》有《十方堂》條:“十方堂,佛廟也,在南河岸……水瀉沙崩,多出密器,未見文載。”

這段沉寂了上千年的歷史,究竟在泱泱八個世紀中閃耀過怎樣的光芒?它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會在黃土之下低喃自語,最終為世人所知曉?

□它埋藏在漫山遍野的青草之下,無數歷史過客匆匆走過,鮮有人知道荒蕪之下的秘密。

□它,就是邛窯。邛窯不僅是四川古代最大的青瓷窯系,也是西南地區最早的一批民窯。

籍籍無名 一醒驚天下

邛窯:中國彩繪瓷發源地

邛窑:中国彩绘瓷发源地

瓷塑人物

邛窯,是我國著名民間瓷窯之一,器物有各種盤、碗、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豐富的小瓷俑最為生動形象,以創造了陶瓷省油燈而聞名全國。

邛窯創燒於南北朝、盛於唐五代,衰於宋。邛崍境內的窯火,燃燒了八個多世紀,燒出了聲噪一時的“邛三彩”,也燃出了邛窯獨有的彩繪瓷工藝。

不僅如此,邛崍境內還有著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大的龍窯。邛窯不是某單一窯址之專名,而是彼此關係明顯、連續性也很清楚的多處古瓷窯遺址的總稱。

它包括:南河十方堂、固驛瓦窯山、西河尖山子等七處古瓷窯遺址。

改寫歷史

獨創釉下雙彩技藝

邛窑:中国彩绘瓷发源地

彩繪盆

八百多年的窯火熄滅之後,南河之濱沉寂為一片農田,無人知曉暗藏其中的玄機……邛窯再度為世人所矚目,應始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葉。當時,被人們偶然發現的邛窯瓷器流傳到成都古董市場,逐漸受到好古者的關注,最終現出身形。籍籍無名,而一時轟動四方。用“深藏不露”來形容邛窯,還真是一個蠻貼近的詞語。

邛窯的發現,可以說是改寫了中國古陶瓷史。

譬如,在南河十方堂邛窯遺址中發現出了40多米長的龍窯,據專家考證,該燒造時代為南朝到南宋時期。過去,古陶學界認定“唐以前沒有超過30米的窯爐”,而邛窯中所挖掘出的遺址,修訂了這一結論。當然,邛窯帶給眾人的驚喜,絕不僅僅於此。

邛窯最為業界津津樂道的,還是其瓷器上所絢麗奪目的色彩。邛窯彩瓷,釉色鮮豔,其中蘊含的是高超的釉下彩技術。釉下彩是邛窯最具特色的裝飾工藝,在隋朝時開始出現,入唐以後大量增加。其方法為:用色彩在已成型晾乾的素胚上描繪,然後罩釉,入窯燒造。

考古發掘中,邛窯遺址曾出土過一件聯珠紋釉下彩繪器,比《中國陶瓷史》認定的中國釉下彩生產最早的湖南長沙窯,早將近兩百年左右。所以不少學者認為,邛窯成為中國已發現的生產釉下彩瓷的最早窯堡,以及中國彩繪瓷的發源地。

邛窑:中国彩绘瓷发源地

瓷塑烏龜

對於這個推證,黃曉楓有著更為嚴謹的解釋。她說:“準確說,邛窯是釉下雙彩瓷器的發源地。因為從生產的時期而言,長沙窯的釉下雙彩,應該是在唐代中期前後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它將技術運用的非常廣泛。並且長沙窯所生產的瓷器,在唐代中期到晚期向外銷售,產量和影響力都很巨大。所以,我們見到的長沙窯中彩繪瓷的出現應該是唐代。而在邛窯,我們推證到應該是隋朝到唐代早期,邛窯就出現了這種釉下雙彩的裝飾。這是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釉下雙彩的裝飾,並且同類型的器物我們並沒有在長沙窯中看到過,所以邛窯的彩繪瓷是比長沙窯要早的。”

說來也奇,除了彩繪瓷到底是起源於哪地的爭論,邛窯與長沙窯的緣分還不止於此。長沙窯作為唐代南方規模巨大的青瓷窯場之一,又名銅官窯。比較邛窯和長沙窯會發現,兩者除了使用的制瓷粘土和釉料由於分別來自兩地而各有區別外,無論是窯爐、窯具,還是施彩技術、裝飾方法、工藝流程,以及產品的種類、形態、色調,都毫無二致。如果將兩窯的產品混放一起,很難將它們區分開來。有趣的是,還有專家把邛窯和長沙窯比作“姐妹窯”。

當然,黃曉楓也感嘆,兩者間的相似之處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人都會問,是長沙窯影響邛窯,還是邛窯影響長沙窯。我覺得這個問題,從學術上而言是沒有直接證據來佐證。可以說這兩類窯是互相影響的。但是在一定程度而言,邛窯吸收其他製作工藝的能力十分強,同時,它也會向外輻射它獨有的影響力。”

邛三彩

本土瓷器的“貴族產品”

邛窑:中国彩绘瓷发源地

三彩小碗

縱觀邛窯瓷器,雕塑藝術品特別多,例如各類大小動物,胡商俑、武士俑、勞作俑、侍女俑、役僕俑等形象都用雕塑手法作出,就是一些實用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儲盛用具等雕塑藝術的作法也處處可見。

邛窯中一件件色彩鮮豔的瓷器,改寫了《中國陶瓷史》中對於彩繪瓷發源地的論證。與此同時,“邛三彩”的發現,則代表了邛窯釉下彩瓷的最頂尖的技藝水平。“中國陶瓷史上,邛窯的器物唯一一個有自己的名稱的,就是邛三彩。邛三彩代表著當時邛窯極具特色的器物生產,也是邛窯產品中的高端產品。”

想必對於唐三彩,大家早已不陌生,其聲名遠播中外,成為盛唐時期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的代表之作,並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唐三彩奪目的光芒之下,邛三彩並沒有顯得黯然失色。在考古界,有著“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之說。鮮為人知的是,邛窯的邛三彩有其獨具的特色:高溫、無鉛、釉下彩。並且其製作的精良程度之高,高端的邛三彩曾作為貢瓷出入宮廷。

邛窑:中国彩绘瓷发源地

三彩香爐

1993年在邛崍市邛窯唐代民居建築遺址,出土過一件五代時期的蓮花紋盤印模,背面刻著“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樣,楊全記用”十五字環讀銘文。印模的出土,說明邛窯曾在五代時期為皇室燒製貢瓷。此外,成都五代時期王建墓出土的隨葬瓷器中,邛窯產品佔有相當比例。可以看出,“邛三彩”曾是本土瓷器的高端產品,主要供古代宮廷、上流社會等使用。

“這件蓮花紋盤印模,是中國陶瓷史上出現的最早的官用實物件。唐五代時期沒有官窯,但是有官樣。官樣是官府在這個地方制樣,通俗講,就是所製作的器物要按照我這個樣子來生產。它可以視作宮廷、官府對邛窯的陶瓷生產進行了介入,但是還談不上系統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官府之所以會在這裡制樣,表明是一定建立在這個東西是邛窯本地最好的產品基礎上。而這件官樣,從其外形特點來看,就是一件邛三彩的器物。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邛三彩作為邛窯彩繪瓷中的高端瓷器,應該是被當時的皇室所使用。”黃曉楓推測道。

不光如此,從邛窯的幾處遺址中也可知曉,當時邛三彩以色彩鮮豔、釉色明亮著稱,所使用的人群層次都較高。“目前邛三彩出土的地點,在龍興寺遺址中有發現。當時的寺廟,應該是使用高端瓷器的場所。邛三彩的使用,都跟它所使用的場所規格比較高有關係。可以看出,當時的邛三彩,製作的非常的精良。”

那麼,相對於如雷貫耳的唐三彩,兩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不同?在早期的一些資料顯示中,不少學者認為,邛三彩作為一種高溫瓷器,其燒造的溫度遠高於唐三彩,要在1200℃以上高溫一次燒成。但是,黃曉楓的一席話又修正了這種說法。“這是以前的誤解,最開始人們將邛三彩稱為高溫三彩,但是到後來的科學檢測中發現,兩者一樣用的是二次燒成,工藝流程是非常接近的,只是在外觀上有很大的區別。邛三彩更多的是被作為實用器在使用,比如壺、盤、碗、香爐等。而唐三彩澤作為隨葬品,俑類較多,大家所看到的唐三彩俑,可能大部分都是埋葬在墓中的,不是作為的家中的陳設器物使用。”

“邛三彩可以定義為邛窯獨有的產品,除了邛窯之外,沒有任何的窯場生產過邛三彩。”雖然在戰火紛飛中,邛三彩同邛窯一同被淹沒於塵土之中,落寞於時光流轉間。但是,就是典籍鮮有記載,仍無法抹滅其在歷史長河中曾搖曳生光,上演一出火與土的完美融合。

省油燈

邛窑:中国彩绘瓷发源地

省油燈

“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燈檠法,高七寸,盤闊六寸,受盞圈徑二寸半,擇與圈稱者。”這是《陸放翁全集·齋居紀事》中對於一件來自邛窯器物的記載。

試想下,到底是怎樣的奇物,連大文人陸游都禁不住讚歎道其精妙之處,並將其記錄在冊?這,便是來自邛窯的智慧結晶——省油燈。

1170年,陸游從臨安來到四川,並在此度過了一段逍遙愉快的日子。他將在四川的日子悉數記下,寫成了詩歌。據歷史記載,陸游客居四川的時候,曾擔任邛州天台山崇道觀的主管,所吟詩歌中,涉及邛崍的達22首之多。

在邛州天台山,陸游見到了在別的地方不常見的“夾瓷盞”油燈,也親自使用。所以,陸游專門記述了它的使用方法,而且認為將這種燈盞放到高七寸的燈臺上效果更好。除此之外,陸游對於看書,還得出了一套經驗。他在《齋居紀事》中稱:使用蠟燭看書:“必令粗而短,勿過一尺,粗則耐,短則近”;使用油燈看書:“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

“而且人們曾做過一組實驗,在相同的油量之下,同時點燃普通燈具與省油燈,省油燈可以多燃燒15分鐘。除此之外,還有一組數據表示,省油燈相較於普通燈具,可以節省三分之一的油。”廖禹寒說。

俗語常道:“這人真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以此略帶貶義地評價道一個的人不好對付。卻不想,省油燈作為一種極具科學原理的器物,成為了邛窯歷史上聞名於外的代表之作。“這可能,也是咱們歷史上較早出現的’環保’用具了,看來咱們蜀地的古人,還是很有節能的意識。”廖禹寒說道。

除了省油燈之外,展櫃內一排栩栩如生、姿態各異的瓷塑也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只見這些不到一指長的瓷塑,卻個個塑造的生龍活虎,細節之處令人讚歎。“邛窯瓷塑藝術始於唐,盛於唐五代,結束於宋。它以個體肖像進行塑造,集刻劃、雕、塑三種手法表現形體。”廖禹寒介紹道其的歷史內涵。“這一系列瓷塑呢,是作為小朋友們的玩具,這也可以間接地說明,當時咱們四川人民的生活還是相當富庶。因為如果經濟沒有發展的話,是很難有這樣的消遣之物的。”廖禹寒說。

而在黃曉楓看來,瓷塑的出現,則代表瓷器的生產逐漸開始適應人們生活的需要。“瓷器作為商品,有需求就會生產。而這種瓷塑,就像是新的產品一樣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在一般的老百姓中,接受度也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所展出的瓷塑器物繁多,不僅有小狗、小烏龜等動物類,也有著人物和神物的種類。並且,其中一件瓷塑中人物所穿的衣飾頗有亮點,不像是四川本土的穿著特色。

“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小人所穿的衣服,具有當時胡人的特點。所以,能夠證明當時四川之地的文化交流,也十分的興盛。不僅如此,邛窯雕塑具有濃郁地方文化色彩,凸顯地域文化的鮮明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