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汉献帝篇

三国时期如今能够成为第一热议的历史话题,不仅是因为《三国演义》顶着四大名著的光环,更多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时代人才辈出而且时局更是空前的复杂,《水浒传》内容也很精彩,但是论当时的时局就是朝廷与反王之间的战斗相比,三国时期的特殊性要更加的深入。那么就引申出来了一个问题,三国到底是因为谁而形成的?

这里可能各位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曹操,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开始,也有人说因为刘备忠于汉室或者说是打着忠于汉室旗号一心为自己夺权开始,也有人说是孙权,也有说是张角,也有说是诸葛亮,甚至说董卓的都有,其实这个问题,你说上述的人是谁也对但也不全对,实际上三国的形成或者说这个时期的特殊性的形成最大的根源就在于汉献帝这个人。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汉献帝篇

随着历史的推移外加元明时期小说的盛行,汉献帝不断地被贴上了诸多负面标签,比如“无囊”、“无能”、“昏庸”、“软弱”、“末代皇帝”、“傀儡皇帝”等等。但是这些标签又是否贴切或者客观呢?我认为是完全不客观甚至是更加不贴切的。其实天下大乱本身不是汉献帝的错,用王夫之的话说,当时东汉时期天下大乱是因为桓灵二帝所造成,汉献帝只是一个背锅的历史人物黄巾之乱爆发于汉灵帝的时期而已,因为当时天灾不断民不聊生才爆发了黄巾起义,但是汉灵帝时期通过《三国志》之中的人物传记的描述,许都当时已经是一片繁华的景象,也就是说汉献帝在位时期东汉末年的政局已经又乱世逐步走向了治世,而且翻看历史各个末代皇帝之中,汉献帝是真正的力挽狂澜把一个完全已经坐在棺材里而且正在往下躺的一个王朝硬是拉了回来,所以评价这个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际上也不为过。

但是命运往往就爱和公众人物们去开一些玩笑,而命运跟汉献帝开的这个玩笑似乎太过火了一点,不仅给这位皇帝开了个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的玩笑,而后又跟他开了一个关于三足鼎立这个更大的玩笑。

汉献帝从未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经历无数的天下不太平,其生母王美人在怀他之时就被何皇后极力的打压,生下他之后王美人更是被何皇后所毒死,而后汉献帝一直是被祖母董太后所抚养。所以他没出生之时经历的第一个事件就是后宫的内斗。而后在汉灵帝晚期有一场著名的事件就是外戚政权与宦官政权之间展开的斗争,其实这个斗争同样是跟汉献帝有直接的关系。

在当时汉灵帝其实是想要立刘协也就是汉献帝为太子的,但是汉献帝第一不是一位长子,中国古代若施行废长立幼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废长立幼在明朝时期就出现了燕王朱棣打侄子强行夺权的案例,而且就在三国时期有袁绍和刘表因废长立幼将苦心经营的积蓄一夜间丧失殆尽。第二,汉献帝是王美人所生,所以与少帝刘辩相比,他属于庶出不能与嫡出的相比。而为了立汉献帝为太子灵帝曾试图想要废掉何皇后,但是又迫于大将军何进的压力而最终不得不作罢。

就在汉灵帝弥留之际,把刘协托孤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宦官西园八校尉的领导者蹇硕。因为当时能够掌管兵权与何进抗衡的人也就剩下一个蹇硕了。所以那个看似表面上是外戚与宦官集团对垒的关键以及背后的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关乎整个汉朝的王位继承者的问题,因为这个王位继承者,让汉献帝这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被迫卷入了一场内战的浩劫。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汉献帝篇

外戚和宦官集团的对立冲突可不像《三国演义》文学作品中那般的简单快捷,而是一场明争暗斗且旷日持久的战斗,最后以蹇硕的失败而告终,看似这场动荡很快要结束,但是何进这个时候又做了一个昏庸的决定就是引外援进洛阳,实际上董卓也只是外援之中其中的一路而已,而且是实力最强的一路,正因为这个举动太过于张扬最后让宦官集团感到了紧张,一场暗杀何进的行动就这样紧锣密鼓的运作着。

一场和历史长河相对比看似稀松平常的宫内武斗的背后实际上正在把东汉政权推向了一个新的风口浪尖,最后以一场同归于尽的结局宣告结束,但是这个时候又引出了一个把格局打的更碎的一个人物登场,这个人就是西凉的枭雄董卓。董卓这个人就不用多说了不论是历史还是演义作品中,董卓都是一个十分暴虐又嗜杀成性的人物,而董卓进京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就是废少帝而立献帝虽然有人质疑过董卓这做的意义是因为董卓和董太后是亲戚,这个说法最后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但是董卓为什么这么做,要把天下的矛头指向自己呢?原因有三个,不知道为什么三国时期总是和三脱不开干系,这个在此不做任何深入研究,接下来就看董卓立献帝的三大理由:

其一,我们抛开了董卓和董太后的亲戚关系,董卓这么做的最大用意在于汉献帝比少帝更加年轻,对于董卓来说更加的好控制,特别是少帝这一支的追随者人数众多,比如袁绍就是首当其冲的代表。如果董卓继续拥立刘辩的话,那么势必会造成董卓需要与袁绍等人物的不断周旋,这显然与董卓的初衷相违背。

其二,当初董卓在护驾时候发现献帝比起来少帝更加的沉稳有前途,这个时候虽然天子之力还没有太多的被挖掘出来,但是董卓这个人可不傻,假使他没有退废少帝的话,那么软弱又没主见的少帝以后对于诸侯来说肯定没有更大的号召力,所以董卓还是选择一个培养前景更高的献帝。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董卓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向天下示威,天子我都可以说换就换,你们下面哪一个敢不服我,我就收拾谁。所以在史书记载中反对董卓废少帝的开始是大有人在,但是多数被董卓杀了,有的被放逐,还有一些有家底的诸如袁家兄弟赶紧躲得远远的。而且董卓的这个举动也同时令各路诸侯不由的对他产生了很多畏惧感,否则也不会有后面的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去对抗他。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汉献帝篇

自此开始,汉献帝就处处受董卓的控制,早期还确实有点傀儡皇帝的韵味,但是也注意“早期”这个关键词,汉献帝到底是不是傀儡,三国时期形成的核心人物究竟是不是他本人,就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下来就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但是注意这个名词是要加一个书名号的,十八路诸侯根据不同的文献资料也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在此依然不做深入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我另外一篇文章《再看三国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终是闹剧一场》,那里有相对详细的十八路诸侯人物描述。现在我们再回到这个书名号的问题,加书名号的原因是因为这是被文学艺术夸大的标题,在正史记载中,实际上以袁绍为盟主的同盟军所直接反对的并不是董卓而是汉献帝。袁绍这么做的原因同样还有三个,理由如下:

第一、汉献帝并非是袁绍一人不承认,袁绍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因为汉献帝之前说了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出,这个身份的合法性在当时来讲是没有得到皇帝遗嘱证实的,最关键的一点是汉献帝乃是董卓扶持的皇帝,曾经袁绍也曾是何进的下属,何进又是少帝的舅舅,所以袁绍本人早期并不承认汉献帝身份的合法性。

第二、董卓如今也是一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如果袁绍直接把矛头对准董卓的话,那么势必会有这么一些人选择观望,因为多数诸侯与董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矛盾,特别是董卓退废少帝的时候,多数诸侯还是对于董卓持恐惧的态度,所以如果直接把矛头对准董卓的话,很有可能就会把自己立于一个势单力孤的境地,搞不好董卓一声令下就可以策反那群诸侯一齐进攻袁绍。所以袁绍这个时候十分巧妙的把矛盾对立点转移,那么也就是同时给了其他诸侯和自己一个假如失利以后的开脱借口。

第三、从胜利的假设角度来看,如果盟军进展的十分顺利,那么汉献帝对于董卓来说并不是可以用来要挟或者交换的筹码,试想如果盟军是真的针对董卓,那么身份就是清君侧的意味,但是如果你清君侧,君在谁手里?那么皇帝的安危你就得去管,但是袁绍这个时候直接就是打着反对汉献帝身份合法性的问题上,就把董卓和汉献帝联系到了一起,你们俩是一个阵营的,董卓将来你爱把汉献帝怎么样随便,和我们无关。

所以不论袁绍真实想法是基于第一点还是后面两点,他这个汉献帝的反对者身份就彻底坐实了。包括后期袁绍吞并韩馥,以及与公孙瓒之间的战斗,包括官渡之战前夕与刘表的结盟把盟友再拖下水包括试图与张绣结盟,以及官渡的大败,这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全部都围绕着汉献帝而展开。如果没有官渡,汉献帝和曹操之间就不会建立起默契,也没有荆州的投降以及后来的赤壁,而后马超的反叛,所以说汉献帝才是把东汉末年的动荡局面推进到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局面的最重要的人物。同时三足鼎立之初孙权和刘备自立为王同样是基于不同意曹丕正统皇位身份的合法性才有了后来长达六十年之久的纷争局面。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汉献帝篇

重新对汉献帝有了新的认知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汉献帝这个人是否该背负那么多负面的标签。这里我们也不必再去翻阅那么多典籍,我们只需要对比一下就可以。首先是和他的父亲对比,汉灵帝当初只知道卖官去充实自己的小金库,连年天灾不断百姓早已民不聊生,而汉献帝后期特别是官渡之战以后,在他和曹操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国家的生产已经恢复,经济也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态势,或许这里有些人要说那得归属曹操的功劳,但是不要忘记,曹操是汉献帝的臣,他能放开手治理国家也是汉献帝默许的,懂得用人而且敢于放权给能人难道不也是一个君王能力的体现吗?所以昏庸这个标签与汉献帝完全不符。

那么接下来说傀儡,其实汉献帝不论是一开始被董卓挟持还是后来被曹操压制,他依然是很有心去行使自己主权的,在长安时期汉献帝就一直在积极的为自己东归去做准备,李傕当时甚至是用武力相逼不让汉献帝离开自己的治下,汉献帝最终历经艰险终于回到了洛阳,后来与曹操合作以后并不是演义中说的那样对曹操的一切只有点头称是的份儿,而正相反,曹操的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对汉献帝请示,包括官渡前夕,汉献帝也曾试图派出使者去与袁绍说和,并且把曹操的大将军位置给了袁绍,让曹操去领太尉的职务,只不过是袁绍不识时务杀了汉献帝使者才导致了官渡之战打响。所以傀儡这个标签只能说不完全对,或者是分时段性,在受董卓挟持期间以及后期曹操晋升魏公之间的这段时间,汉献帝的表现绝对不是一个傀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