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家族300余年初心不改,17代人为名将守墓,其忠义之举感天动地

在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有一座祠堂和墓地,它供奉的是明朝抗金英雄袁崇焕。1952年,这座著名的袁崇焕祠被北京规划局列入了迁移的名单,如果不出意外,它将彻底从北京市区消失。

此家族300余年初心不改,17代人为名将守墓,其忠义之举感天动地

所幸在佘幼芝的请求之下,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四位著名人士联名上书毛泽东主席,希望将袁崇焕祠墓给予保全。毛主席批示北京市彭真市长,同意将袁崇焕祠墓予以保护。因此,袁崇焕祠墓不但未迁,北京市政府还拨款修饰。

让人们感到疑惑的是,佘幼芝这位普通的市民为何会对袁崇焕祠墓如此上心呢?原来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家族的一段心酸史。

袁崇焕是明末名将,在辽东督师时有力地抗击了后金内侵,而且在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一战中大挫后金八旗铁骑,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在此战中被炮火击成重伤,不久后去世。然而,崇祯皇帝却轻信谗言,给袁崇焕安上了叛国的罪名,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京城百姓广受蒙蔽,指忠为奸。

此家族300余年初心不改,17代人为名将守墓,其忠义之举感天动地

在袁崇焕之前,有岳飞被杀,文天祥被处死,就在大明朝也有于谦被冤杀。但是他们三人的死至少都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同情。可是袁崇焕连最后这点可以宽慰的资本都没有,在他死后的数十年,他仍旧背负着耻辱的骂名。

如今,在袁崇焕的墓园里,可以看到一大一小两个坟墓,大的墓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而小的却是一块无字墓碑,这就是佘幼芝先祖的墓。

佘家先祖的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但后人都以佘义士相称。佘义士原本是跟随袁崇焕多年的一位奴仆,袁从焕被处死后,他冒着灭门诛族的风险偷偷将悬挂于旗杆上的袁崇焕首级取了下来,并埋于自己的后院之中。

此家族300余年初心不改,17代人为名将守墓,其忠义之举感天动地

自佘义士偷走袁从焕的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他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是不许再回广东老家,二是不许做官,三是要世世代代为袁将军守墓,并嘱咐家人死后将他埋在袁崇焕将军的身旁。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文革时期,为袁崇焕将军守墓的佘家人被迫从北京搬走,此后便失去的音信。于是,守墓的重任便落到了佘幼芝的肩上。文革结束后,佘幼芝决定不惜代价,恢复祖先守墓的事业。

数百年寒暑沧桑,佘家17代人生生死死,可是为袁从焕将军守墓的遗训却世代相传,守护袁将军的英灵成为了佘家每一代人生存的信仰。中国自古以来对英雄都心存敬仰,这种对诺言的信守在佘家人上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此家族300余年初心不改,17代人为名将守墓,其忠义之举感天动地

佘家这种“忠义”温暖了中国人的心,17代人用生命来安慰历史,守护信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依靠的就是这千古忠义之气。如今,袁崇焕祠已是北京是文物保护单位,佘家后代终于可以告慰袁崇焕将军的在天之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