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BBA造不出顶级电动汽车,反而是Tesla造出来了?

Belanov

也不能怪你,毕竟Tesla很会宣传,包括不少的年轻车评人,都觉着Tesla牛逼,造出的电动车厉害,太幼稚了,被人忽悠了。

1.顶级电动汽车的标准

标准有两条,第一是一辆合格的汽车。是的,汽车是有标准的,你得可靠、安全、舒适。而这些标准,BBA显然都做到了,特斯拉却是一条都不具备。

特斯拉舒适吗?不是胡乱用点皮料子,车子就叫做舒适了。人机工程?空间布局?视觉触觉感受?仅说一点,特斯拉的后排座椅头枕在发生冲击时,会直接撞击高大成人的颈椎,没有任何安全性人机工程可言。

再说安全可靠,原本纯电动车因为机械结构简单,应该更可靠的,可是连安全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可靠?去看看特斯拉的事故吧,2014年在中国,特斯拉所谓自动驾驶功能造成车祸,车主死亡,前几天特斯拉在美国碰撞后电池燃烧,车主死亡。

第二条标准是性能,很多人看到特斯拉加速多快多快就觉得特斯拉最牛,性能王啊。这是误区,车辆性能绝不是只有直线加速一个指标,这就是为啥世界最著名的赛车是F1是WRC,不是纳斯卡也不是Dragrace。

性能指的是车辆的综合性能,你的加速刹车转向,这里还有底盘控制,空气动力学等等等等,在任何一个领域特斯拉都排不上号。

2.世界电动车方程式大赛看不到特斯拉的影子

不服气?来看看世界电动车方程式大赛,这是纯电动赛车的顶级赛事,被人称为F1的电动版。

称霸这一赛事的是谁?奥迪、雷诺等等。如果特斯拉真的造出了顶级电动车,为什么不来参加?

反过来讲,奥迪等厂商在FE上也证实了他们完全有能力造出特斯拉级别的(那级别真心没有什么难度)电动跑车超跑等等。

为什么大家不这么干呢?第一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揠苗助长不健康,特斯拉的种种事故就是因为对相关电池技术还有自动驾驶技术掌握不充分造成的。

第二就是BBA是商业公司,要考虑商业效益,目前他们的燃油车还是市场主流,大力投入到电动车领域并不划算。不是说他们没有投入,而是他们更关注未来。

第三就是BBA是汽车公司,再考虑商业问题,他们也有造车的标准和追求,尤其是这些优秀企业的工程师,更是有基本的职业操守,或者你说商业伦理也好,不好用,不完善的产品拿出来,说句大白话,咱丢不起那人。(by大鹏)


DearAuto

首先要说,BBA已经堪称最强的汽车制造商,他们不是造不出,是没这么做。

说到造车,奔驰宝马奥迪几乎是传统汽车领域的鼻祖。尤其是梅赛德斯奔驰,可以说是汽车的发明者。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汽车都是以传统的汽油发动机引擎来驱动为主,所以BBA显然是站上汽油机时代巅峰的一批汽车企业。已经是赢家了,你要他们来用电动汽车来颠覆自己,无疑是需要勇气的。

而Tesla则不一样,跟BBA比起来,Tesla在造车界完全是个新人。既然没有包袱,它起步就可以选择最能够颠覆传统,代表未来的车型,所以它一开始就选择了以纯电动车来作为起点。“颠覆者”(disruptor)这个词一直都是Tesla的标签。

而且Tesla的创始人马斯克这个人,本身就是具有强烈的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敢于冒险,思路放得开。马斯克没有从低端入手,而是让Tesla第一款产品就走高端路线,事实证明,它从高端的一面入手,因为走高端难以被模仿和跟风。

不过一开始马斯克自己也没想到会成功,底特律的投资商一开始也不太看好Tesla,认为他们最终会成为一家赔钱的公司。不过马斯克这个人利用自己强大的互联网思维,为Tesla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形象,给Tesla贴上了“创新”、“前沿汽车制造商”等非常炫的标签,同时把自己包装成明星CEO,接着煽动了一批美国明星和富人成为第一批预定车主。这一连串的营销手段,为Tesla这一品牌打上了非常传奇式的高光。

相反,BBA作为发展了许多年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在营销套路上显然打法更保守。其实在这三家中,宝马的纯电动车已经做了比较长的时间,其他两家反应上可能相对滞后一些。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出结论Tesla已经造出了顶级的纯电动车,因为据我所知,已经开上Model S或X的车主,真实用车体验并不好。而且到目前为止,Tesla还没有解决满足大规模生产的产能问题,今年这家企业的盈利情况也相当差。

纯电动车的路还很长,但Tesla扮演了很好的鲇鱼角色,这个市场被激活了。相信在未来几年,BBA也好,其他汽车制造商也好,会以更快的速度来生产真正顶级的纯电动车。


BusinessCars

电动车其实结构和技术都比燃油车简单,而且技术也很成熟,特斯拉的电动车核心技术也不是性能,而是电池管理技术。电池管理技术并不会直接影响性能,主要影响的是电池寿命。所以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即便缺少优秀的电池管理技术,造出高性能电动车也不是问题。

传统车企不造纯电动车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到目前为止,电动车市场仍然在培育阶段,要生产一个新的车型是需要投入不菲的研发经费的,如果市场无法形成足够容量,那么可能无法收回研发成本,如果等待市场形成足够容量,那么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也就意味着长时间无法收回成本。这对于企业而言是不划算的,相应的预算是不太可能得到投资委员会或者董事会批准的。

电动车要大规模应用,需要配套足够的充电设施,目前来看要建设足够的设施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所以混动就成为传统主流车企当前最佳选择,目前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比如,勒芒里保时捷和奥迪,从07年开始就采用混动车型夺得冠军。而F1也是从14年就开始采用混动动力单元,期间奔驰和法拉利也是长期包揽前两名。这些赛事都是高性能领域的代表。

所以并不是传统主流车企没有电动车技术,而是专注在更容易被市场接纳的混动车型上。至于特斯拉,本身其实是互联网企业出身,更擅长的是包装和宣传,需要的是一鸣惊人的效果,所以选择了纯电动车这个领域,避开与传统车企直接竞争。


ROCKPROD

不是BBA造不出顶级电动车,而是还不是时候。作为在车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BBA,各自都有很多年的品牌历史,对自身的定位和造车理念都有一个长远规划。

而纯电动车虽然是向阳产业,但目前市场很小,盈利为主的老牌车企肯定不会一股脑子全扎进去,反而是这些刚出来打拼的新兴车企,最需要一炮而红。特斯拉专注一个领域,主打无人驾驶,整合发电,并快速实现量产车。先入为主的观念让它成为纯电动车领域的第一人。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纯电动车市场也不断发展,BBA也没闲着。宝马的i3i8,奔驰的EQ系列,奥迪e-tron也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就拿宝马来说,已经宣布计划投资200亿欧元在慕尼黑建造一座新的电池技术中心。研发重点再于进一步改善电池的性能、寿命、安全性、充电速度和成本,为这个行业设定基准。这口气可真不小。

而他们即将推出的新电动动力总成中,采用了轻质铝合金制外壳电动马达,且不使用任何稀有金属。即降低了重量和成本,也提高了传输速度。同时还有更小的元件整合,使得可以使用到各种构架中。充满一次电能够行驶长达700公里,相当的“不科学”!

随着时间的推进,纯电动汽车行业肯定不是特斯拉一家独大。这些传统车企巨头也会加大产品布局,届时,顶级电动车的名号说不定一年一家轮流带。

欢迎大家关注大圣说车,里面的文章有辣评、有逗逼、有一本正经xxx,最终要的是能给你想要的汽车资讯~


大圣说车

其实,不仅是BBA,就算是大众、丰田,要造出特斯拉级别的电动车,都是分分钟的事。

本质上,特斯拉并没有多少技术优势。论豪华,比不了奔驰,论自动驾驶,也就跟奥迪水平相当。只有在互联网化上领先一点,但这并不形成技术壁垒。

那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特斯拉?是机遇,机遇很重要。所谓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它在燃油车时代告诉大家,电动车可以是这样的,可以比燃油车好,再加上出色的产品,于是它成功了。


但是,在未来,特斯拉的日子并不会好过,因为各大车企都在发力电动车,他们拿出的作品都不会比特斯拉差。

比如,保时捷的Mission E,全面吊打Model S。


再比如,奔驰那个1.6L能爆发1000匹功力的混动车。


再再比如,大众电动版辉腾,ID.Vizzion。



反正,迟迟不国产的特斯拉,恐将失去中国市场。


谈车轮道

人家那么大的企业要挣钱要盈利,那能都像特斯拉那样不停的融资不停的亏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上的事情,电动车还有很多硬伤没有解决就不可能形成气候,就不可能有盈利。你想让BBA都亏死吗?


Jesus1019

不是造不出来,而是不去这样做!做出一辆类似特斯拉水准的车光财力投资就是巨大的,看特斯拉就知道,现在的集团公司都是股东控制,一辆车增加一块钱的成本都得开古董大会何况研发一款前所未有的电动车


陶双林1

看了大部分回答,都不在点上。我记得看过来自德国人的论点。如果电动车没有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就不会让电动车上路。一,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如果无法合理再利用只能制造电池垃圾。二,互联网驾驶的安全性,当你驾驶是被黑客接管了驾驶,怎么办?。三,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在德国没有铺满充电桩,就绝不会上路。可见德国人的严谨。车我相信他们一定能造,但人家想的可不止把车造出来这一点。


秃噜秃噜

首先第一点,特斯拉的也不是什么顶级的电动汽车。比亚迪王传福曾经说过,分分钟就能造出特斯拉。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你要给比亚迪50万,他能造出比这个特斯拉还要漂亮的车子。第二点,任何车企,他都是以赚钱为目标的。然而很不好意思,特斯拉到现在还是连年亏损,看不到盈利的目标.特斯拉老板是个科技狂人。但是特斯拉不是。


yantaohuan

根本不是造不出,特斯拉真正最大的对手就是BBA,BBA有自己的造车计划,他们是计划2020年才全面推动电动车,不过觉得他们发展不够积极,应该立即停掉所有的内燃机汽车生产立刻生产电动车,没必要再压榨化石能源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