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體育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濰坊體育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近年來,在濰坊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濰坊市體育局積極貫徹落實國發〔2014〕46號、魯政發〔2015〕19號、濰政字〔2016〕32號文件精神,緊緊抓住“體育產業發展”這一中心工作,改革創新,求真務實,體育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一、基本情況

隨著我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對體育的需求逐年增加,體育消費市場逐步擴大,體育產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一個新興產業,正以較快速度向前發展。目前,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以上,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逐年遞增。為此,我們在充分發揮體育職能、加快體育事業發展的同時,針對如何發展體育健身市場、開發體育競賽與表演業、發展體育用品、生產、經營業及體育彩票業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體育健身市場快速發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身意識的增強,“為身體健康而投資,為鍛鍊身體而消費”已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和生活需要。截止到2017年12月底,我市體育健身服務業發展迅速。除傳統體育活動以外,休閒與戶外體育活動,如登山、保齡球、網球、乒乓球、毽球、老年氣排球、健步行、自行車、健身操、廣場舞等日益贏得人們的青睞。目前,全市12個縣市區全部建立了體育總會,全市有118個鄉鎮都建立體育總會,在冊單項體育協會272個,體育生產企業達400家。體育俱樂部(健身會所、基地等)600餘家,這些協會和俱樂部在發揮橋樑紐帶作用,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民間自發組織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如馬術、汽車拉力賽、登山、攀冰、滑雪等較為活躍,直接拉動了體育消費市場的快速發展。

(三)風箏體育產業是亮點。國際風箏會的舉辦,讓世界瞭解了濰坊,也使濰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極大地促進了濰坊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風箏會期間還同時舉辦了魯臺貿洽會、壽光菜博會、濰坊工業產品展銷會、昌邑綠博會、昌樂珠寶展銷訂貨會、臨朐奇石展銷會等經貿活動。據不完全統計,風箏會期間,前來濰坊進行體育比賽、文藝演出、經貿洽談、觀光旅遊、對外交流、理論研討、新聞報道、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國內外賓客近60萬人。從2015年濰坊國際風箏會又新增了國際風箏主題創意設計大賽、大學生風箏知識大賽、十笏園文化街區開園活動、現代風箏產業對接會、首屆濰坊美食文化節等七項活動,活動內容更加豐富。風箏會在推動風箏賽事和體育文化交流活動開展的同時,也有力地帶動了風箏產業的發展。據統計,全市風箏企業已達300多家,從業人員3萬餘人,湧現了一批銷售收入300萬元以上的風箏企業,生產品種上千種,風箏及延伸產品銷售額達十億元以上,產品遠銷歐美等國家。寒亭楊家埠的風箏產業園區已成為全國風箏生產的龍頭基地。

(四)體育用品生產及銷售市場活躍目前,全市體育用品經營企業達到262家(包括各大超市、百貨商場及個體經營者),從業人員近十萬人,主要以銷售體育服裝、鞋、帽為主,運動健身器材為輔,較好滿足了群眾體育;體育生產企業20餘家,產品銷售額逐年增長。其中,我市拳擊等重競技運動器材生產企業康瑞公司產品全國佔有率達50%,產值過億元,處於全國同行業領先水平。

(五)群眾體育蓬勃發展。截至目前,我市累計投入資金近億元建設健身步道、站點、廣場等健身設施,88.2%的行政村和100%的社區實現了體育設施覆蓋。中心城區已形成十大健身活動片區,“中心城區10分鐘健身圈”和“縣市區中心城區15分鐘健身圈”已初步形成。全民健身氛圍濃厚,健身活動豐富多彩,全年開展活動700餘次,直接參與群眾達20萬人。全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達到24000多人,有力地帶動了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六)體育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截至2017年底,全市擁有大型體育場館10個,其中體育場有6個,體育館4個,總面積71974平方米,較好滿足了大型運動會等賽事活動和群眾健身需求。另外,總投資5.67億元的濰坊濱海新體校目前建成並投入使用,新體校建有體育館4座,各類場地20餘片,設施齊備,功能健全,能較好的滿足學校訓練和承辦國家級大型賽事活動需求。

(七)全面推進大型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體育部門所屬大型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低收費開放,不斷提高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昌樂縣體育場全年開放時間365天,每週開放168小時。體育場內設有昌樂縣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免費開展體質監測服務,舉辦或承辦體育賽事5項、群眾性體育活動11次、其他文體活動4次;全年不間斷開展游泳普及、足球教師培訓、國民體質監測業務骨幹培訓等培訓;常年開展廣場舞、健身氣功等技能指導。全年共接待健身、培訓、參與或觀看賽事活動及文藝演出等58萬人次。臨朐縣體育場全年開放時間可達350天左右,舉辦體育賽事4次,群眾性體育活動4次,其他文體及相關活動4次,體育培訓1次,運動健身指導1次,國民體質監測活動2次。全年接待人次3萬人,比去年增長50%。體育中心健身廣場全年開放,安置了健身路徑和乒乓球檯,可以為晨練和晚練的群眾服務,在健身廣場鍛鍊的人數可達2萬人次,社會群眾滿意度達到95%以上。諸城體育館、游泳館全年(包含全民健身日)免費開放,開放天數350天,每週開放84小時。體育館內設有體質監測,每年定期對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進行免費體質監測;舉辦或承辦體育賽事 8項、群眾性體育活動7次、其他文體活動5次,體育健身技能培訓5557人次,運動健身指導6379人次。高密體育場、體育館全年365天開放,舉辦各項體育比賽、體育講座、展覽、體育健身技能培訓、運動健身指導等活動。其中免費舉辦公益性體育賽事活動數量60次;舉辦其他體育、文化等活動數量20次;體育健身技能培訓6508人次;運動健身指導6896人次,體質測試2820人次。平均每天前來健身活動的市民近4000人次,成為市民非常喜愛的健身場所。濰坊市奧體公園每天開放16-18小時,全年365天免費開放。平均每天接待入園休閒健身市民5000餘人,夏季高峰期每天入園超過1萬人,大部分項目對學生、老年人、殘疾人實行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在廣大市民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舉辦公益性體育賽事10餘場;免費舉辦體育講座、展覽9場;全年體育技能培訓人數達1.1萬人次,其中免費培訓4000餘人。另外,全市共有22所學校的體育設施場地已免費對外開放。

(八)體育彩票銷售態勢良好。我市體育彩票銷售呈逐年遞增趨勢。目前,全市共有體彩銷售網點千家以上,2017年銷售總量達到15.4億元,連續三年銷售量過10億元,居全省前列。體彩公益金有效彌補了我市體育事業發展資金的不足,為建設體育強市發揮了重要作用。

(九)加大財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加大體育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通過資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群眾健身消費,扶持體育組織、體育企業、體育人才等,培育品牌體育賽事和體育產業骨幹企業。強化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安排一定比例體育彩票公益金等財政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積極支持群眾健身消費,將全民健身活動與公益性體育競賽組織承辦、體育職業與運動專業技能培訓、國民體質監測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公益性體育文化產品創作與宣傳、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傳承與推廣、公共體育設施運營與管理、公共體育規劃政策研究與資訊信息統計分析、體育場館設施和健身機構提供的免費或低收費服務等公共體育服務事項,交由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企業和機構等社會力量承擔。去年對接省、市級體育產業引導資金分配,為1家單位爭取到了省級引導資金,8家單位享受到了市級引導資金。

(十)青少年體育進一步加強。積極依靠社會力量,加強與學校相結合,開展“三大球”進校園活動,目前全市已確定150家足球特色項目學校。近幾年全市免費對中小學生進行遊泳培訓20000人,有力促進了青少年的體育愛好的養成,挖掘發現了不少的體育好苗子。

另外,我市體育旅遊、體育中介組織也有較大發展。全市與體育相關旅遊景點達到40處,在戶外運動拓展、登山、攀巖、攀冰、滑雪 、自行車、健步行、汽車拉力賽、釣魚等方面實現了與旅遊的有效結合,產生了可觀的收益。體育中介組織雨後春筍般湧現,目前已有10餘家,東俊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還在高密、壽光成立了分公司。

二、主要做法

我市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得益於上級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和熱心幫助,得益於各部門通力協作、不懈努力。

(一)高度重視。市領導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發展,多次對我市體育產業發展做出批示。組織機構健全,成立了以體育局長為組長,分管局長為副組長,相關同志為成員的體育產業發展領導班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了市體育局市場管理科,實現了對體育產業工作的有效領導。

(二)措施到位。擬定了濰坊市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將體育產業發展納入全市“十三五”規劃;修訂完善了《濰坊市體育市場管理辦法》,規範了體育市場經營管理行為,探索推進體育市場標準化管理的路子;出臺了《創建濰坊市星級體育俱樂部的實施意見》及評估標準,加強俱樂部規範化、標準化建設;設立了濰坊市體育產業引導資金獎勵政策,引導體育相關企業健康發展。不斷強化和落實國務院行政審批簡政放權,簡化審批手續,實行限時辦結;取消了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開搞活體育競賽市場。

三、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體育產業雖然有新的起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總體上還是僅處於發展階段,其自身價值潛力和特色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揮,與發達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存在著一些制約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一)組織機構不健全。市級體育產業發展領導機構還未建立,政府主導,發改、體育、財政、建設、旅遊等多部門協同的辦事機制還不完善。我市及縣(市)區各體育部門雖然在機構上比較健全,但體育市場管理機構缺編嚴重,現有人員大多身兼數職,缺少專項經費,缺乏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有力組織和服務。

(二)整體競爭力不強。我市體育產業雖已初具規模併產生了一定的綜合效益,但與我市在全省的經濟地位相比還不匹配,體育市場的經營主體在投資方向、投資規模和經營效益等方面存在著“散、亂、小”等弱點,自我生存與發展能力不強,對當地稅收和GDP總量貢獻不大。主要表現體育服務業(俱樂部)為主,經營企業為輔,生產企業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

(三)各縣市區發展不平衡。到目前,大多縣市區還沒將體育產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尚未建立高效的產業評價體系和統計考核指標體系,缺少產業發展投資、經營信息服務系統以及鼓勵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在淨化和優化體育產業發展環境,調動社會力量投資體育產業的積極性上引導不夠、保護不夠、支持不夠。

(四)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經營管理上,既懂體育,又懂市場經營管理、商業化運作的人才匱乏,大多數企業特別是健身俱樂部的管理者是“看場子、看館子”,缺乏應有的市場管理知識和技能。整個體育產業的經營、管理還處於粗放、鬆散的狀態,這與做大、做強的產業發展要求差距較大。

四、下一步發展規劃

“十三五”期間,體育產業佔GDP比重加大,到2020年,體育基礎設施完善、群眾體育普及、體育產業繁榮、賽事活動豐富、體育社團活躍的新局面,體育綜合實力居全國同類城市上游水平,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初步實現建成體育強市的目標。

一是加強對體育產業工作的領導。把發展體育產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體育產業發展計劃,加強對體育產業的政策引導,制定扶持體育產業的優惠政策,為加快培育和發展體育產業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從擴大內需、引導消費,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出發,採取有力措施,像抓金牌、建場館一樣抓體育產業工作,在機構、人員、投入、獎勵等方面與競技體育、群眾體育擺上統籌兼顧,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二是積極打造運動休閒業。充分利用濰坊特有的“山、河、湖、海”自然環境、人文資源和地理優勢,以創建全國、省級運動休閒示範區為抓手,培育創建設施齊全、各具特色的運動休閒區(基地)。重點在濰城區培育創建體育產業園;在奎文區規劃建設體育特色休閒步行街;依託白浪河溼地資源培育創建運動休閒區;在峽山區培育創建以馬拉松、環湖健步行、網球等運動休閒活動為特色的高端運動休閒度假區;在濱海區培育創建以風箏衝浪、馬術、賽車為特色的高端運動休閒區;依託青州古城,培育創建以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為特色的體育旅遊休閒區;在寒亭依託楊家埠,培育創建以體驗風箏文化和風箏運動為特色的體育旅遊休閒區等。大力引進民營資本,發展體育與農業、旅遊等相關產業結合的複合運動休閒業。

三是引導發展體育用品製造業。充分利用我市膠東走廊的區位優勢,依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山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我市打造高端製造業基地的有利條件,加快體育用品業的培育和發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營銷手段創新,整合資源,提高效益,努力培育我市體育用品自主品牌。以爭創省級體育產業基地為抓手,重點鼓勵和扶持發展一批運動服裝、運動用品、健身器材品牌企業。

四是大力推廣萬眾健身大眾創業活動。積極構建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引導和保障廣大群眾參加形式多樣的健身活動。大力發展社區體育,提供多元化服務,吸引更多的人參加體育活動,參加體育消費,壯大體育市場。大力推進協會實體化。通過協會興辦各種健身俱樂部,舉辦各種體育活動,發展會員,壯大隊伍,活躍市場,豐富人民群眾對體育的需求,促進體育產業發展。

五是加快各類體育設施建設和利用。重視公共體育設施的規劃和建設,積極推進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廣場、體育休閒公園建設。繼續實施“全民健身工程”,以體育彩票公益金為引導,加大群眾身邊體育設施的建設力度。大力實施農民健身工程,加大農村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各類體育場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滿足群眾多元化體育需求。通過建立完善管理激勵機制,不斷推動機關、學校等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

六是加強宣傳推廣。站在體育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和全面小康建設服務的高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體育文化宣傳工作。制定濰坊體育宣傳方案,建立符合實際的工作機制,聯合報紙、電視、廣播、網站等重要媒體,通過開闢專欄等形式,建立體育文化宣傳長效渠道,宣傳濰坊體育的成績、文化、健身活動、特色賽事和體育產業等。

(王玉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