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陵不开挖?

姬梦尘

秦始皇陵没开挖,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保全挖出来的文物吧。说白了就是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来看,不能把挖出来的文物保持原汁原味,挖了他们也就等于是毁了他们。

要知道那些东西在地底下埋藏了已经二千年了,万一遇到空气,它们会立马被腐蚀掉的。

正如当初挖出来的秦兵马俑,秦兵马俑的身上本来是涂有各种靓丽的颜色的。

但是,在被考古人员发掘后,这些色彩,在一瞬间全部消失了。这不得不说是考古界,甚至是全世界的一大损失

秦始皇陵里无疑是有大量埋葬品的,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专门的记载。

司马迁说,秦始皇的陵墓是动用了当年几十万人,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才修好的。

话说秦始皇的陵墓有多深呢?

史记的记载是穿三泉而置棺椁,也就是说,秦始皇被埋在了浅水层的下面。而且里面布满各种箭弩,只要有人敢接近他的棺椁,就会被那些弓弩,射穿而亡。

秦始皇在自己的陵墓上动用了这么多的心思,可想而知,他的随葬品有多么深厚了。

总之,在技术达不到完好的保存这些文物之前。还是让它一直埋藏在大地之下比较好。等我们的科学技术真的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相信在去挖秦始皇墓,那才是明智之举。


史学达人

经常看到这个问题,一些文章从“发掘、保护技术”、“抢救发掘法规”等角度来分析。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考古问题,也不是“文物管理部门”能决定的,更不是某几位专家学者能论证的。

反问一句,为什么要挖秦始皇陵?

除了满足一些人的好奇心,除了建一个景区卖票参观,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实际作用吗?这里不要谈那些空泛的所谓文化意义,并不是挖出一批文物,就改变了历史,就证明了“自古以来”。那只是“夏”,不会是“秦”。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物,巨大的封土堆已矗立了两千年,继续安陵下去就好。兵马俑坑,无论其主人是谁,已经足以让我们震撼和自豪。

当年主动发掘明定陵,是吴晗等部分大学者提出的,得到了郭沫若的支持。当代的历史考古专家的社会影响力,没有一位能赶上当年郭沫若的,甚至组团都不行。 这与对郭的个人评价无关。

没有最高层的意志,是不可能发掘秦陵的。未来可能的是通过探测技术了解地下世界。

看看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老师对秦始皇陵的记载吧,他们之间相差约100年。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乃秘之,不发丧。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二世下诏,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所置凡七庙。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


心平气和的说:古墓的存在,不是只为了考古的,在此之上还有伦理与政治。


几苇渡

哈哈我真的很好奇,大家为什么这么关注秦始皇陵发掘。

我个人认为,只要现在国家的文物政策不异动,我们今生是看不到秦始皇陵发掘了。

不发掘当然有技术原因。比如我们知道,秦始皇陵的墓葬很可能是个竖穴墓(就是大坑),那么按照考古学的操作流程,我们要首先“大揭顶”,将秦始皇陵上小山一样的封土挖掉,然后下挖一个数个足球场大小的大坑,这一工程量会有多大?且不论届时配套的保护棚、梯子等设施的建设了。

而且对于地下文物的保护,我们也最好等待后人更万无一失的智慧。尤其司马迁说,秦始皇陵地下有宝石做的陆地和水银做的河流,如果是真的,怎么保护呢?秦始皇陵现在是世界遗产,若保护不当,中国人是要向全世界谢罪的。

但更多的是伦理问题。为什么要打扰秦始皇的安眠呢?而且发掘秦始皇陵肯定需要大量资金(肯定不可能把地下文物拿去卖钱吧),纳税人们答应吗?想必秦始皇陵的发掘会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哪一届政府、哪一个政党,有将这项惊天工程推进下去的魄力呢?

我这些年一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很多网友污蔑考古人“偷坟掘墓”,但又有很多网友撺掇考古人挖秦始皇陵呢…难不成都是受了郭沫若、吴晗的影响,想打开帝王陵墓满足自己的历史好奇心?(据说郭沫若想打开乾陵,寻找兰亭序,但没有得到批准;吴晗想打开一个明代帝陵,最终他成功了,中国考古人做了至今唯一一次帝陵主动发掘——定陵),看来盗墓和保墓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呀~


挖啥呢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能开挖?综合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多米以上的保护大棚?

先看第一个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间说的坟有多大规模?《汉书·楚元王列传·附刘向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可是经过两千多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

前几年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秦陵的结构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宫和地表上面的坟构成的,人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随葬宝物的地宫。可挖出地宫,那总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坟。如果挖掉坟,既不能用炸药炸,还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则挖坏了文物算谁的?一点点挖,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避风遮雨,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物。否则,即便人能够在露天作业,可挖出的地宫怎么办?难道要它冬天被一场场大雪掩埋?夏天被一次次大雨灌成水泡子?

那大棚搭建得小点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几根柱子支架,缩小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经难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坟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万步可以立柱,那地宫挖出来后到处都竖着大柱子,地宫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证?何况现有坟下面的土质状况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条件呢?所以,这就一定要建造一个跨径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目前世界上有没有500米跨经的房屋?我不太清楚。但单跨超过500米的桥梁,却已不在少数,如上海卢浦大桥就有550米,重庆朝天门大桥也有552米等。这都表明,现代技术已经具备建造大跨径梁架的能力。问题是如果真能建造这样的大棚,即便实现了把整个坟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标,那封土是挖掉还是不挖掉呢?

二、挖掉了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就会消失。秦始皇陵没有了坟堆,如何能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如果不挖掉坟,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来,那这个新建的大棚又如何与陵园景观以及周围山峦协调起来呢?有人说,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难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门,往下挖一个洞,一直接挖到地宫不就得了?那么,地宫在哪?又有多深呢?前两年考古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5米深,地宫约相当于一个准足球场那么大。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抛开“旁行三百丈”这史料的真假或换算尺度的准确率不说,我们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不一样怎么办?因为地宫位置的扑朔迷离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在我们心中的模糊影象。

三、地宫深深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还有,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下去的通道,横七竖八地建成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内部结构景观?

四、多长时间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们用几乎可以说是笑话的最机械的算法,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考虑实际埋藏状况,更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算发掘面积的话,可以看到如下的换算过程和结果:

换算一: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1976年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么,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换算二: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秦陵面积约是兵马俑坑总面积13倍弱,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合计发掘面积占整个约210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的约1/5,一共挖了约4500多平方米。按兵马俑坑的实际挖法,那么秦陵面积就是兵马俑坑已经挖掘的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换一个也可笑至极却可能有点靠谱的算法。如果不管坟的立方面积,不计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宫面积: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么就是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前两年经济学家张五常说一挖开秦始皇陵,马上就能出几十个亿的经济效益。他可能只算了经济账,压根儿没想到要挖这么多年的吧?!

别看这些枯燥的数据,如果遥远未来的哪一天条件真成熟了,如果我们子孙后代真要开启秦始皇陵,这些数据绝对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有关这些数据的说法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可信的统计结论,但却非常清楚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还有大量需要进行的工作,大量的遗物和遗迹都还埋藏在地下,这将也给我们无数的判断、猜测、争议、推论带来比照的论据。何况兵马俑坑的规模、体量等远远不足以与秦始皇陵的相比。

兵马俑坑经过30年仅发掘了三分之一。秦始皇陵园的面积大56.25平方公里,已进行过详细钻探的部分仅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陵园中心部分面积约2平方公里,对其地下埋藏情况比较清楚的部分,也只占中心区的三分之一。在陵园内现已发现的五百多座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和各种墓葬,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上都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发掘。秦俑考古队自组建以来已经历了两代人,老考古队员多已经退休,有的已经不在人世。对此,已经退休的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仍任重道远,考古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他这话靠谱,说的是实情。(

五、保护技术不行

这是现在不少官方和专家谈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经老生常谈了十几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调和防弹衣。一有什么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护技术不过硬、丝织品可能硬结、器物会变色等几个技术保护难的说辞来抵挡一阵。这在老高我看来,貌似专业,看似科学,其实并无新意,更无深意。要命的还在于这个说辞的误导性很强,其潜台词就是一旦保护条件成熟了,技术难题攻克了,就万事具备,只欠我们甩开膀子大挖快挖拼命挖了。

其实,挖秦始皇陵这类大陵墓哪有这么简单?假使地宫中的文物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极为丰富。但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的保护将随之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地宫本身的维护也马上会变成巨大的无底洞般的难题。2006年《中国文物报》曾报道说,即便不是丝织品等有机物,就是兵马俑这样的无机物,天长日久,暴露在外,还生出了几十种病菌。为了攻克保护技术难关,科技人员连续攻坚,费尽了心力,才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麻烦。可见,即便不说拙文上篇前面讲到的四个难挖的理由,就是看下面的原因,随便动用哪一条,也都是挖与不挖两说的。

六、发掘能力够不够与研究能力行不行?

挖秦始皇陵不仅存在发掘之后能不能保护的难题,其实还有发掘本身会不会有重大失误的风险?更有我们现在具不具备研究能力的困惑和担忧?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考古学家的发掘不发生工作上的失误?!从考古学角度看,推动考古学进步的是发现本身和发现的方法——错失了发现可以把机会留给技术能力肯定更强的后人,但由于我们现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误和局限,却是历史性的罪过和遗憾。面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不可逆的历史文化遗产,谁敢轻描淡写地说句“付学费”了事?谁来埋单?向谁问责?纳税人能答应么?公民能干么?

七、投资多大?

中国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也不差钱了,但投资立项发掘秦始皇陵这样大规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将是巨大的。假如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缺口太大,后续不足,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更难以维系。当今,国内平地起建一个省级博物馆,不包括土地和搬迁,按现行的馆舍造价至少也得上亿元,这还是被人笑话的低廉价格,造价3亿的现在早已不再稀奇。前两年的一个实例是苏州博物馆,请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面积只相当于秦陵地宫的1/10左右,总投资高达3.39亿元。前不久甚至还有媒体的报道说,四川汶川地震博物馆光计划预算就要23亿人民币左右,举国哗然。那挖秦陵要多少投资?挖好了后建造秦陵博物馆又要投资多少?造好了博物馆日常的维护和保护又要多少投资?这恐怕不是拙文能预算的了。

再说人力和物力,就更难以预料。记得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最紧张的关头,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支考古队同时作业,那还干了十多年,只抢救出淹没区十分之一左右的主要文物。秦陵考古是凭陕西自己的力量干,还是也募集全国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员,都不好说。加上几百上千乃至数万人的考古规模和相关间接配人员,简直是堪比“大会战”了。即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两项,也够承受。现在已经规划在建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也是国家重点工程,投资5 亿多元,占地规模56.25平方公里范围,相当于七、八十个故宫,这几乎是一个城市的规模了。三峡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重庆直辖市,秦陵动工的结果会不会出个西安或咸阳直辖市呢?所以,我们实在得佩服秦始皇,当年有70万人参与修建他的陵墓,他和他的臣下们是如何调度和协调修陵大军的呢。

八、世界相关组织同意不同意挖掘?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国际著名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不是会干预秦陵的发掘?怎么干预?都是未知数。即便经过我们国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家最后同意了。那会不会也像当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新水坝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拯救努比亚遗址国际行动”那样,先后组织22个国家参与进来,从1960年起整整干了20年呢?如果国际化了,那外国的发掘——我们只讲这一项——是不是和我们现有的考古发掘标准有冲突呢?比如他们要一点一点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其慢无比,规矩其多无比,那得挖到猴年马月?为保护文物耽搁国家头号工程建设,哪位执政者能有担当此责的勇气和远瞩?当年三峡工程的文物抢救时也不是没有外国人想投资派人参加进来,有的国家元首都到中国来说情。还好我们中国人自己“多快好省”地干了,否则外国人掺和进来,强调科学发掘,弄个手铲竹签慢慢干,连个草刺儿都要研究半天,那三峡大坝什么时候能蓄水剪彩可就两说了。以史为鉴,挖秦陵不但是科学问题,有可能还涉及国际问题,这恐怕是不少人尚没有想到的。

九、始皇帝“复活 跳出棺材” 说:”挖我坟墓者”死


元谋微生活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的帝王陵,它呈倒斗形,







高51米,底边周长1700多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现已探明秦始皇陵陪葬坑和陪葬就有400多个,包括“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在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景色优美,气势恢宏。陵园总面积56.25平方千米和8个故宫面积差不多,陵上封土现高76米。有城垣内外两重。外城周长6210米,内城周长3840米。

现代考古证明,秦陵地宫仍保存完整,未被盗挖。

那么为什么不开挖秦始皇陵,总叨叨猜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不能挖。




2、保护和修复文物的技术还有待完善。






3、秦陵不仅是这一代的不可再生文物资源,也是后世子孙的,不能不给子孙留念想。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秦始皇陵还不能挖。


总叨叨

一曰“资源浪费”论,认为秦陵如果不加发掘,只是黄土一堆,对旅游资源也是一种巨大浪费。

要打开才有价值,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如果永远不打开,等于没有价值。

二曰“激励自豪”论,认为发掘秦陵可以吸引国民的目光,并带动全民参与,凝聚民心,随之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情与关注,同时还可以吸引世界优秀的专家和科研机构献计献策,对于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对于培养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大有好处。

三曰“证实文献”论,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对秦陵地宫有所记载,如说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墓室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用机械使之流动灌输;令工匠制作弩机弓箭,以防盗墓之贼,等等。打开地宫,以证实《史记》记载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四曰“有效保护”论,认为秦陵如果不及早发掘,地宫里的文物只会逐渐腐烂,因为地宫浸水是很常见的事,同时还有其他不测和不知因素的存在,让其一直深埋地下又何谈保护?惟有发掘,才能有效保护。

五曰“阶段发掘”论,认为对于打开不打开秦始皇陵,并非完全是技术问题,打开后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谁能说清呢?惟有阶段性地渐进式发掘秦陵,方可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研究所需要的保护技术,做到“有的放矢”。

六曰“学习外国”论,认为外国有发掘帝陵的经验,值得借鉴,有的还以埃及的金字塔的发掘为成功的典范,既弘扬了文明,又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七曰“满足民意”论,认为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如今民众有十分强烈的动机和愿望,不能不考虑这一民意。

面对以上种种议论,考古界人士说,秦始皇陵墓是不是打开?什么时候打开?不是由经济学家,或是部分民众的意愿所决定的。考古,毕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考古发掘工作,也是非常复杂的工程。

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研究员说:“在当前的环境下,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构成发掘秦始皇陵墓的借口。以发掘帝王陵墓为切入点,以文物带动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观点,是一种幻想,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此生也许看不到地宫的秘密,但仍愿把一生献给秦始皇陵的考古事业!”

段清波也称,除了技术不具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心态问题。目前国内的考古技术还不成熟,谁可保证出土的文物万无一失呢?我们当代人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只图一时的冲动与快感去发掘始皇陵墓,那么,后人非但不会赞扬我们的聪明睿智,反而可能会痛责我们因急功近利而导致后患无穷的愚蠢之举。

上文提及力主发掘秦陵的“学习外国”论,其实,外国对于帝陵也是多加保护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淳教授说:“如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主动开掘帝陵。” 他指出,考古界对现在打开秦始皇陵均持反对态度,因为发掘后,从技术上来说,不能保证能保护好这些文物。特别是壁画、陶器、纸质、绢质、丝质等文物的保护现在还是难题。

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成为破坏。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刚开始发掘出来时,表面有艳丽陶彩,但现在已经逐渐黯淡,甚至变黑;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中,千年鲜桃却转眼化成一摊水。因此,“尽量不主动发掘”的理念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成为考古界的国际共识。

秦陵地宫想象图

听到这样一种议论:“赶快把秦陵挖开,还是考古界发出的呼声呢?”还以老山汉墓和埃及金字塔的电视直播热为例说,考古工作者坐了多年冷板凳,突然到了聚光灯下,一时难免冲动:这是“富矿”啊!秦陵为何不开掘?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正是考古界认识了文物的特性及其珍贵,才始终反对发掘始皇帝陵。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化成教授说:“保护是第一的,保护好了才能研究。两害相权取其轻,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利弊。文物中有许多有机物的保护比较困难,虽然有了很多办法,但还没有找到完美无缺的手段。帝陵不发掘,这是考古界的共识。”

秦陵地宫想象图

秦陵考古专家张占民说:“如果有人问我的态度如何?我实话实说,迟一天挖,比早一天挖更好。如果把地宫保存了2200多年的珍贵文物毁在现代考古学家手上,那不成了千古罪人!”

秦俑博物馆副馆长田静研究员说:“现在急于发掘秦始皇陵,那完全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既没有迫切性,技术上也不能过关。两千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中的各种因素,已经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发掘将是更佳的保护环境。”

根据专家的推算,如果使用传统的考古钻探技术,要想全面了解秦始皇陵区地下埋藏情况,至少还需要200年!值得庆幸的是,现代高科技手段在考古学上的应用可以大大加快这一进程。然而对于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话题:何时发掘秦陵地宫?文物主管部门和保护专家却给出了一个异常简洁明确且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之外的答复:短时间内不可能挖!

这是什么缘故?前文已述,不完全是技术和资金问题。如果说几十年前不发掘帝王陵墓,很重要的原因是资金和技术问题,而现在不挖帝王陵,更多的是出于文物保护理念的进步。

至于何时发掘秦始皇帝陵,从目前来看,是遥远的将来了,有的说50年内是不可能发掘,有的说100年内不可能发掘。这是为什么?就此问题,笔者专访了秦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研究员,他说了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贯彻文物保护政策的需要。现在文物保护政策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帝王陵一般不主动去发掘。此项文物保护政策是从国内外的教训中吸取的。当今世界各国的文物考古机构,对于保存状况较好的大型遗址和墓葬,都制订政策,尽可能地保持文物的原生环境,一般不进行主动发掘。

其二,世界遗产保护的特殊要求。发掘秦陵费工费时费财,在没有十分必要的时候,应该不予考虑,加之秦始皇帝陵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名单中的一员,因此更要慎而又慎。埋于地下两千多年的文物,氧化、腐败只是下葬后的最初几年,后来微量的氧化,现在相当隐定了。若冒然打开,文物受到湿度、温度、风、光以及外界震动的影响,随即发生变化。

其三,发掘秦陵确有难度。发掘秦陵必须是“大揭顶”的,要取掉封土,才能发掘,这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揭开封土以后,地宫面积20多万平方米,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发掘得完的,如何保证在发掘中地宫的遗迹及文物不受风、雨、日光等自然因素的破坏?揭开封土发掘完后,封土如何再覆盖上去,保持原来的面貌?发掘出来的文物又怎样保护?等等,这些都是实际问题。

其四,从民族尊重祖先的道德取向来说,也是不允许随意挖掘祖坟的。旧社会那种挖坟鞭尸之为是一种仇恨发泄。秦始皇是暴君,毕竟是祖先。应该说,秦始皇功大于过,“过”也是从“功”中导致出来的。人都有一种好奇心,希望挖开来看个究竟,这可理解,但更要从尊祖道德上来考虑。

说到这里,吴馆长动情地说:“葬者,藏也,中国帝王陵是秘而不宣。对于帝陵不可主动发掘,再也不能取悦于洋人去发掘。外国对于帝陵保护也有一套措施,不让人靠近观看,而在陵的周围用栅栏隔开,只能远距离观看,而秦陵不仅零距离观看,而且可以登陵观看。”

还说:“冒然打开,墓里的文物将会顷刻发生变化,如此发掘等于破坏。在马王堆挖掘时,我亲眼看到墓室确有耦片,从左边拿到右边,瞬间就没有了,这就是文物出土之后的变化。再说,祖先留下来的遗产,不能让我们这一代都给发掘了,要给子孙后代留着。”

是啊,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旦损坏,将永远消失。而文物保护的难度又相当大,诸如壁画、彩绘、简牍、织物等有机质文物的保护,更是世界性的难题。

很多保护技术即使当时效果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无法预测长久的负面影响。其实,开挖的同时就意味着历史传奇魅力的失落,或者失望的开始。如果乾陵里什么都没有,像那个在亿万世人面前打开的空荡荡的金字塔一样。从此再也没了与想象同在的魅力。

对此,中国文物考古学界曾有过惨痛的教训!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就有专家私下里心存渴望:研究了这么多年,有生之年能看看“真相”多好!在老一辈历史学家郭沫若、吴晗、邓拓、范文澜等人的坚持下,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被打开了。

但这次鲁莽行动的后果,被一直持反对态度的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不幸言中:色彩鲜艳的丝绸类织物在接触空气的瞬间化为灰烬,大量有机质文物遭到毁灭性破坏,连万历皇帝的尸骨,后来也被“红卫兵”焚毁。定陵发掘的考古报告,也是时隔30多年以后才得以完成。

因此,在10余年后,当郭沫若先生再次向国务院报请发掘明长陵及唐乾陵时,被周恩来总理坚决否定后,曾题诗“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写出了他的失落与不甘。

时光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在借鉴国内外文物保护先进经验和理念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确定了基本方向。因此,在面对国内外舆论和社会各界对发掘秦始皇陵地宫的关注时,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及文物考古界的专家学者,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宋新潮:“把它们留在没有开掘过的墓葬里更好,墓内稳定的状态更适合文物长时间保存,至少目前的技术能力和人工环境远远不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发掘秦始皇陵必须具备这么几个条件:其一,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子孙的,对它的发掘必须要具备好的条件;其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像秦始皇陵这样极其重要的文物,保护条件不好,损失就会很大。

也就是说,必须有万无一失的保护条件;其三,国际上,对一切考古发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对古遗址都是不主动去发掘。正因为如此,在短期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主动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的。”

在文物考古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陕西省政府正通过立法等程序对秦始皇陵进行保护。将秦始皇陵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可能影响文物安全、环境景观的各种行为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基于上述原因,秦俑博物馆研究室原主任张文立和他女儿张敏合着《秦始皇帝陵》一书中指出:“秦始皇帝陵的发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个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它是遥远的未来,只能耐心地等待,甚至要等待几代人。当然,如果出现某种偶然的奇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养宠物那点事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路。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Reah

1、技术不达标

发现秦始皇陵的时间是很早了,但是当时没有发掘是说技术不达标。如今过去几十年了,还是技术发展没有达标。

墓室内的环境和墓室外的差距特别的大,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墓室内几乎是真空的。文物一旦被发觉出来,除非你立刻给一个完全一样的真空环境,否则发觉出来的东西立刻会被氧化,这在之前可是有着前车之鉴。

比如说在你看来,竹简是这样的。


但是,刚刚出土的竹简应该是下面这样的,完全是一坨的状态。我们所看到的竹简其实是被放大处理的,实际上的竹简很细很细。在加上在墓中存在的时间久了,一般都是被水泡着的。如果被挖掘出来后,会是立刻脱水,然后就灰飞烟灭的状态。


而实际上,竹简被挖掘出来后,会被以下面的方式保存起来。放在蒸馏水中,被长久的保存。还比如说我们所知道的马王堆古尸,被挖出来后一直是保存在防腐的专用溶液中。



2、国家发展不需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真的将秦始皇陵挖出来需要多少钱。先不说整个挖掘出来,就先说把秦始皇陵上面的土给清掉需要多少钱。


上面这幅图是秦始皇陵,这是一座山,一座山啊。以前为了容易找到墓穴在哪,一般都会有封土,渐渐的封土也成了地位的象征,封土越高,地位越是显贵,这完全是在移山啊。

那移走了秦始皇陵上面的山,究竟是需要多少钱?秦始皇陵是56.2平方公里,封土高有74米。为了方便计算,我们暂时看作是圆锥体,那么就是14.2亿立方米土。假设将挖出来的土运到十公里以外,假设单位运费40,那么所需要的钱将近是600亿人民币。

这还只是将上面的土移走,还不算处理好里面的水银等隔绝开,还有挖掘等工作,这个简直是个耗钱的无底洞。我国是为了发展为第一要义,经济建设为中心。怎么可能会把钱财耗在这个地方上面,还不知道要需要多少年才可以挖掘完成,所以说一时半会不会去发掘的。


史之策

秦始皇陵的规模决定了考古设施的规模,考古设施的保障不到位,想要挖秦陵简直难以想象。

 《汉书·楚元王列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为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可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许多。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

挖掉了封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搭建大棚存在问题,那不搭大棚,干脆挖掉秦陵封土行不行?  挖掉秦陵封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秦陵的地面景观会消失。只有地宫景观,而失去与封土规模相结合的场面,如何能让人感受到秦陵全景的恢宏与壮丽?如何让人领略古人建造如此庞大工程的艰辛与伟大?显然也不能通过。

地宫深深,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头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再退一步,如果不是直上直下的立壁,而是阶梯状的立壁--这可能也是实际的情况--兴许能避免塌方或容易避免塌方,可怎么构建下去的通道?兵马俑坑离地表3-5米深,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比兵马俑坑深了10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可以走下去的通道,那岂不是又会破坏地宫的结构景观?

...............就这几项就难以解决,何谈挖掘!


图你看君

秦兵马俑坑、秦铜车马坑、秦石铠甲坑等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发现与发掘,使全世界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人们为这伟大的历史奇迹惊叹,同时自然会把视线投向这伟大奇迹的母体——秦始皇陵地下宫殿。这将是一个更加神秘莫测,令人心驰神往的伟大奇迹。

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地宫的周围有近似方形的地下城垣。关于地宫内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地宫建筑犹如秦咸阳宫殿,内有百官位次,地宫屋顶砌筑了纹石和明珠像征日月星辰,地面还以水银像征百川江河。而且,这座埋藏着无数珍奇动物及物品的地宫中,还有用人鱼膏(据说是东海中的一种形似人的四脚鱼)做成的蜡烛永不熄灭地燃烧着,使地宫常年形同昼。为了防止盗墓贼进入,工匠在地宫内制作了神奇的机关暗弩,当盗墓贼一旦接近墓门,便暗箭齐发,将之射杀于墓外。

因为没有挖掘地宫,司马迁的描述还无法得到印证。不过,在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质学家利用现代仪器对地宫进行的两次测试均证明,地宫内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万平方米,略呈几何形分布。这证实了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自秦兵马俑出土之后,经过多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十几年努力探寻,逐渐解开了秦始皇陵地下宫殿谜团的一部分。

根据考古调查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上穴近似方形。在距现地表2.7-4米深处发现了地下宫墙。宫墙东西宽392米,南北长460米,总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这样大的墓穴,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宫墙高和宽约为4米,用未经焙烧的砖坯砌成。宫墙的四面有门,东边发现5个,其余三连各有1个。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放置棺椁的地方叫做玄宫,是地宫的核心,无疑是位于四面环绕宫墙的中心部位。

总之,这座神奇的地宫如同秦始皇生前的宫室一样,在地下王国内继续寄托着他“万世”的愿望。

秦始皇陵是否被盗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宏伟、空前的厚葬而闻名。每位关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对它是否被盗十分关心。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而此时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墓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的。

项羽对秦始皇陵的破坏

据史书记载,项羽带兵进入关中后,先杀了已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和秦王室贵族,然后把咸阳城内掳掠一空,最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城。接着,项羽又带兵来到秦始皇陵,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将陵墓上下所能见到的东西统统运走。当时运东西的人有30万,30多天还没有运完,足见陵中珍宝之富。最后,项羽将不能过走的东西一把火烧了,大火烧了许多天。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坏最大的一次劫难。

项羽东撤后,关东的盗贼纷纷涌入秦始皇陵,传说捣毁陵内铜椁以取铜。再后来,传说有一个牧童在此放羊,羊走进了被乱军挖开的地下穴道,找不到了。牧童便拿了一个火把,进入墓穴中去找羊,结果失火,大火烧了90多天。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护。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曾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还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丰富,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物的觊觎。据记载,东汉末年赤眉起义军、魏晋后赵时期统治者石勒和石季龙、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等都盗掘过始皇陵墓。

地下宫殿可能没有被盗

已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宫西墓道的耳室里。有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这样,那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但铜车马出土前没有遭到火焚和其他人为破坏,这也为地宫没有被盗火烧做了一个旁证。十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进行了细致的钻探工作,先后打了4万多个探孔。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并且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此外,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的事实,更是其未遭到盗掘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没有被盗。随着最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地宫是否被盗掘和焚毁的真相将会大白于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