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 澶渊之盟见证物回銮碑

回銮碑,亦曰“契丹出境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城内御井街西侧。此碑原为青石,高2.6米,宽1.3米,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相传为寇准书写,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其南有一古井,水清澈甘甜,相传为真宗驻跸时所凿,故称“御井”。此迹是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

回銮碑(又名契丹出境碑)坐落于河南省濮阳县城御井街,是记载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公元1004年,契丹族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肖太后率兵二十万进攻北宋,兵临澶州。

河南濮阳 澶渊之盟见证物回銮碑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等主战派的督促下,御驾亲征,于澶州大败辽兵,双方议和,订"澶渊之盟"。在班师回京之前宋真宗曾赋诗以志这次亲征胜辽之事,由寇准书丹,镌石于城内,也就是现存的回銮碑。御井相传是当年宋真宗用过的水井,旧志称"御井甘泉",为濮阳八景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宋与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以骁将萧挞览为先锋,从幽州出发南侵,采取避实击虚战略,绕过冀(今冀县)、贝(今清河县)不攻,直抵黄河北岸澶州(今濮阳),急书一夕五至,宋廷大震。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请幸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请幸成都。同知枢密院事寇准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当诛。”并苦谏真宗御驾亲征。

河南濮阳 澶渊之盟见证物回銮碑

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真宗在寇准等人辅佐下,从京都起驾,趋至澶州南城,不欲渡河,以观形势。寇准进曰:“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

河北诸军,日望銮驾,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敌气未慑,此非取威决胜之策。”在寇准、高琼等人力促之下,真宗渡过黄河,来至澶州北城,登上北门城楼

宋军将士望见黄龙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军威大振。真宗悉委军事于寇准,准运筹帷幄,号令严明,士卒喜悦。辽军数千骑薄城,寇准挥军反击,斩获大半。适辽军大将萧挞览已被宋军床驽射死,气馁引退,遣使求和。真宗厌兵,亦遣曹利用使辽。同经周折,双方达成协议。以宋输辽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 两朝罢兵,各守旧界,互不侵犯,此约史称“澶渊之盟”。

河南濮阳 澶渊之盟见证物回銮碑

当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诗一首:“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立于御井旁。1958年11月,毛泽东主席赴郑途经新乡七里营时,问濮阳县委书记王惠民:“濮阳还有北门楼吗?”北门楼,亦曰“披云楼”,有披云接天之意,今城关镇粮管所北,遗迹犹存。1945年9月,陈毅挥军南下过濮阳,赋诗曰:“能掷孤注寇莱好”亦指此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