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中,為什麼不讓第一波士兵使用防彈盾?

亞亞X

即使給第一批士兵配備防彈鋼板也不能有效降低士兵的傷亡。



首先,盟軍的登陸艇由於還要回去運載後續的部隊進行登陸,所以並不是直接搶灘到海灘上,而是在海灘附近便開始卸載步兵然後返航。如此盟軍士兵必須要衝過一段1米深的水域。本來登陸的士兵就已經額外揹負了許多進攻德軍堅固工事用的迫擊炮炮彈、TNT等武器,加上自身的武器裝備負重數十公斤,已經非常行動不便。從《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可看出有許多士兵由於登陸艇停的距離海灘過遠,士兵們掉入深達數米的海域,最終由於過重的負載而淹死。假使讓這些步兵再一人抱一個鋼板,淌在水裡衝鋒,打死他也跑不動啊,反而造成擁擠讓後面的士兵也慢了下來,成為德軍機槍的活靶子。事實上任何防禦都是徒勞的,唯一的機會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衝過去,躲到德軍海灘上的障礙物附近。


德軍在對付盟軍步兵登陸的主要武器就是MG-42重機槍和迫擊炮,而重機槍的威力可不是一般步槍和衝鋒槍可比的。其使用的全威力步槍彈穿透力很強,更不用說使用全金屬被甲彈了。盟軍士兵用1公分左右的鋼板根本無法防禦重機槍的射擊,一樣被擊穿的命,而太厚的鋼板又攜帶不了。

所以攜帶防彈鋼板並不會減少盟軍士兵的傷亡,反而有可能增加盟軍的損失。在搶灘登陸中最重要的還是速度,儘可能的減少衝擊距離和時間才能有效的降低傷亡!


小小狼王

  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使用最多的登陸艦型號是LCM-3型,這種登陸艦採用下翻式艙門,當登陸艦抵灘後艙門向下翻折展開,艦上士兵以艙門為踏板,便於越過淺灘沼澤,迅速佔領灘塗陣地。但是,這款艙門的設計弊端是缺乏對搭載士兵的必要防護,艙門下翻開啟的一瞬間,往往是守島敵軍防禦火力最為猛烈之際,對即將搶灘上陸的士兵,尤其是對第一波登陸兵構成了極大的生存威脅。針對登陸艦艙門的設計缺陷,給第一波士兵配備防彈盾牌,不失為減少傷亡的有效辦法。然而在實際作戰中,盟軍卻並沒有採用這種做法。

圖示:諾曼底登陸中,盟軍使用的LCM-3型登陸艦

  慕什塔戈認為,在諾曼底登陸作戰中盟軍第一波士兵不使用防彈盾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防護效果欠佳。對於第一波登陸兵來說,最大的生存威脅不是德軍的MG-42機槍火力,而是來自於德軍永備工事內的203毫米岸防炮,以及移動佈防的88毫米高炮,倘若盟軍登陸艦被這些重火器發射的炮彈擊中,全艦士兵的生命都將危在旦夕;防彈盾牌在這些重火器面前,無異是螳臂擋車。即將對於德軍機槍火力,這些防彈盾牌也起不到應有的防護作用。且不說手持盾牌的士兵能否抵住機槍子彈的強大撞擊力,就是擊中盾牌後產生的跳彈也會造成盟軍士兵的群死群傷。

圖示:德軍在奧馬哈海灘構築的岸防炮發射掩體

  二是不利於快速搶灘。登陸兵迅速搶灘並佔領灘頭陣地,是完成登陸作戰任務的關鍵,所以登陸艦抵灘後,全體士兵應首先想到的是儘快向灘塗縱深地域衝擊,以分散隊形減少傷亡,同時佔據有利地形,抗擊守島敵軍的反擊。如果首先想到的是防護問題,將大大降低部隊佔領灘頭陣地的行動速度,短時間內產生更大的傷亡。

圖示:德軍在抗登陸作戰中,用88毫米高炮實施平射

  三是不便於攜行運輸。由於受到材料技術水平的制約,二戰時期的防彈盾牌不可能採用碳纖維、凱夫拉等輕質材料,基本以鋼板為主要材料加工而成,那麼其重量將至少達到10-30公斤。如果第一波士兵人手一面防彈盾牌,將極大地挑戰盟軍登陸艦的裝載能力,挑戰的結果只能是減少乘載人數,而這樣做,必然導致首波登陸作戰能力的削弱。此外,登陸士兵大都使用需雙手持握的步槍、機槍等輕武器,如果再騰出一隻手持握防彈盾牌,將無法完成行進間射擊,必然造成戰鬥力的下降。

圖示:盟軍士兵搶灘登陸


慕什塔戈

諾曼底登陸只有百分之二十是被槍擊打死的!電影和電視劇普遍都削弱了大炮的作用!一門88炮的榴彈炮落下來,半個足球場裡的人都得死!哪裡向電影裡演的炮彈在身後落下主角一爬下啥事都沒有!能留全屍其實就不錯了!而手持盾牌表面是爭強了防禦,但是目標變得更大了,移動更加緩慢,而且還削弱了攻擊力!更是對面炮兵所喜歡的!


庫德加爾

開艙門就是一米深的海水!你手持四十斤重的鋼盾牌,身上掛著四十斤重的步槍、彈藥、手榴彈、鋼盔、乾糧、急救包、防毒面具、工兵鍬、刺刀、水壺、飯盒外加一本聖經,跳到一米深的海水裡還能站起來?


銀河

這是集團軍作戰,不是街頭反恐.戰場上各種輕重武器應有盡有,而且如果前面有個拿盾牌擋子彈的,衝鋒的士兵面對槍林彈雨的很容易鬼使神差的聚集在盾牌後面,然後一發炮彈過來就再見一大片


悟空好性感豹紋加鋼管57377818

假如諾曼底登陸是在發生在古代,那麼無論是第一波士兵,還是第二波士兵,都是要配備盾牌的,在古代戰場,那時候沒有重機槍,沒有重炮,能夠有效進行遠程擊殺的,大概只有弓箭。

因此配備盾牌,可以有效降低傷亡,即便是對面萬箭齊發,這邊使用盾牌,基本上就可以降低百分之70的傷亡,假如防守方使用拋石機,或者拋擲火球,那麼使用盾牌列陣,基本上也可以降低百分之50的傷亡,也就意味著,有生力量,始終能夠達到百分之50以上。

更何況,古代戰爭中,弓箭和拋石機,精準度實在太差,即便是向一艘登陸船發射大規模的弓箭,也不能保證有效的殺傷,因為只要在靠近灘頭的地帶,大家迅速棄船,這種密集的弓箭,其價值也會大打折扣。還有一點不能忽略,那就在於,在船上的士兵,也是可以放箭的,除非敵方的弓箭射程顯著較長,不然的話,就會引發兩方的箭陣對決,最後防守的一方不一定佔便宜。所以在古代戰場上,大規模的戰爭,都是在敵人上岸後,才進行對決,基本上沒有阻止敵軍登陸的肯能性。原因也很簡單,那就在於,無論是多麼嚴密的防守體系,登陸一方的的戰鬥力都能保持在百分之50以上。

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防守一方的兵力有5000人,進攻一方的兵力有3000人,從數字上看,防守一方一定佔有優勢對吧?其實不一定。因為防守一方的5000人裡面,不可能都是弓箭手,否則地方一上岸,自己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因此,大概能形成遠程打擊戰鬥力的,不超過1000人,但是遠程打擊的效率,即便是百分之50的輸出,充其量也只能殺傷500人,更何況,大多數情況下,這個輸出能達到百分之20就算及格了,頂多也就能殺傷200人。在這種局面下,有2500-2800人規模的敵軍衝上來,最後防守一方的1000遠程輸出,基本上就廢了,剩下的事,就輪到了4000防守的兵力對陣2800進攻方的兵力。這也就意味著,最終的戰場,依然是在登陸後,而不是阻止敵人登陸。

但是到了二戰時期,防守一方的力量大大加強,有著密集的火力輸出,還有炮火支援,即便是隻有1000人的防守部隊,其輸出能力恐怕也能達到5000人的水平。這就意味著,雙方的重點,就在於登陸和反登陸,而不是登陸後的大戰,這個反而顯得不重要了,因為登陸後,進攻一方的重火力也上來了,還有多大抵抗價值?

因此,防守一方,只需要做到一點,就能阻止對方的登陸,那就是不計一切代價,把第一波登陸的士兵給打退,然後用火力壓制逼迫第二波和第三波無法靠近,後續的船隻也無法靠近,重火力也上不來,尤其是坦克上不來,基本上就能阻止大規模登陸。有人說可以用軍艦大炮轟炸登陸地點啊,可問題是暗堡怎麼辦?如果暗堡不能清除,登陸一方隨時可能被打退,最後傷亡會更大。

所以戰役的重點,就是第一波登陸的士兵,需要迅速拿下灘頭陣地,讓後續的兵力可以過來,尤其是坦克登陸灘頭,防守一方基本上就是註定失敗了。假如使用盾牌,就會造成很多麻煩,行動不便是主要原因,再就是,有盾牌,也不能有效降低傷亡率,反而影響作戰能力,倒不如直接沒有盾牌,利用突擊的方式,只要抗住對方百分之50的輸出,就依然可以奪取陣地。

當然了,這是在對方只有重機槍和大炮的情況下,如果裝甲集群就在登陸地附近埋伏,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圖維坦

諾曼底登陸一共有五大海灘,美軍負責猶他海灘(Utah beach)和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英軍及加拿大軍負責金海灘(gold beach),朱諾海灘(juno beach),劍海灘(sword beach)。

電影裡面展示的都是奧馬哈海灘。這是最慘的一個海灘。並不是每個海灘的登陸艦都被德軍機槍正面掃射。在登陸之前,艦炮把不少的防禦工事都端了。


chouc蝙蝠俠

首先看看防護盾是個什麼東東

嗯沒錯,就是這個,尺寸估計長1.2~1.5米,寬0.5米吧(正常人體肩寬就是50釐米),如果是凱夫拉縴維層估計重量會輕一點,不過這個尺寸的話估計也得有個5斤吧,可是二戰那個時候還沒有這種材料,所以只能是鋼板製成。那麼到底有沒有可行性呢?我認為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物資攜帶量上看。
德軍的制式武器MP40的穿透力沒找到公開數據,但是以我軍95式自動步槍公開的數據來看,95在6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3毫米厚的冷軋鋼板後繼續穿透14釐米厚的松木板;而在300距離上可以輕鬆穿透10毫米厚的冷軋鋼板!多麼驚人的穿透力。雖然那個年代的彈藥技術沒有現在好,但是當時的條件來說,想單兵都拿個盾牌搶灘登陸,防護力必須足夠可靠吧,不然浪費這個錢這個體力幹嘛?所以防護盾至少也得5毫米,加上這麼大的一個尺寸,那這個防護盾的重量可想而知,至少得有個10斤。本來單兵搶灘登陸就需要攜帶大量彈藥,加上給養物資(水壺、基本生活用品被褥等、)加上有的士兵還要協力搬運重火力武器(迫擊炮等),給搶灘登陸帶來極大的不方便,要知道搶灘登陸,將就一個快,本來就是在敵人眼皮子底下,慢騰騰的只有被打的份了。

第二,從戰場規模上看。我們從《拯救大兵瑞恩》劇照中可以看出

當時的海灘上除了各種障礙物,基本上就是一片開闊地,敵在暗我在明,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出,敵人佈置了許多暗堡,居高臨下射擊盟軍,還有重炮。所以,拿著這個防護盾,笨重不說,還基本上沒啥大用,而且敵人的重機槍猛烈射擊,估計也抵擋不住。

所以綜合來看,帶著防護盾搶灘登陸是不需要而且不明智的選擇,只會帶來遲滯行動加大傷亡的結果。


戰馬一號

當時歐洲戰場正面並不像中國敵後戰場,而且整個防守公式做的非常好,以重武器為主,火力網交叉。

防爆盾牌起不到有效防護作用,而且以當時的技術來看,能做出防爆盾牌應該不輕。懷疑一個人能不能抬動。除了渡海船隻能把兵源線頂到水線前,不然都是沉底貨。

再有,防爆盾牌無法防止從上方打下來的彈藥,比如空爆彈,還有重機槍的投射。


老來得子的兜兜爸

使用防彈盾的想法很好,但是實用性不大。

首先,在二戰時期,由於材料科學並不發達,因此用來做防彈盾的材料一般都只能採用鋼製,但是使用鋼製的盾牌有很多缺點:

1、那就是重。

二戰時期,不說炮彈威力,單單說普通的機槍子彈威力都是很大的,比如現代的7.62毫米AK47步槍子彈,可以在100米以內輕易的擊穿6毫米以上的鋼板。

那麼二戰時期想要防禦住同等威力的7.62毫米機槍子彈,防彈鋼板就必須超過6毫米以上。

假設一名士兵拿一塊1.5米X1.0米X6毫米厚鋼板,這樣一塊厚度的鋼板,重量一般在35KG左右,由於每個登陸艇載重量有限,如果每個人都攜帶這樣重量的防彈板,就會導致登陸艇帶人數量嚴重下降。

同時,由於登陸士兵要全副武裝,本身負重就比較大,這個時候還要帶一塊35KG的防彈鋼板,會導致戰士因為負重太大,走不了多遠就會精疲力盡,無法再繼續作戰。

2、不利於士兵搶灘隊形的展開。

由於每一塊防彈鋼板都有幾十公斤重,因此士兵在攜帶這麼重的東西移動的時候,其移動速度必然嚴重下降,這非常不利於搶灘陣型的展開。

所以這個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要求士兵要迅速移動,進行橫向展開,快速佔領敵軍陣地。攜帶防彈鋼板在此時顯得毫無意義。

人都是有畏死心理的,因此在遭受攻擊的時候,會本能地躲到安全的地方藉以求生,所以當士兵攜帶防彈鋼板時,就會不自覺地蜷縮在防彈板後面,畏畏縮縮,不敢前進,這樣的話反而還會讓士兵因為很慢的移動速度,而變成敵人的靶子,會被機槍一一“點名”。

所以,二戰時期在搶灘時使用防彈盾,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戰術行為。不僅僅不利於搶灘登陸的推進,而且還很容易造成重大的傷亡,因此是非常沒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