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是怎么学习书法的,会临帖吗?

劉國東

临帖可谓是学书法的必经之路。

古人自然也是要临帖的,然而古人临帖,大部分都是从碑帖的文字内容到书写技巧,从书法家的基本情况到时代背景,进行系统的研究。



就是广为传颂的书圣王羲之都临摹过他人的帖子,我们都知道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在东晋之前,有曹魏,而那时候比较著名的书法家是钟繇,有传言称王羲之就临过钟繇的墓田丙舍帖。


再来说一个人,我本人是非常喜欢赵孟頫的,赵孟頫在书画两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在书法上,他用心临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的字帖,力求从魏晋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

但是宋末元初已经没有了东晋的书法风格了,所以他在临摹的拓本字帖,与钟、王、智永原写本的神采也已有距离。


所以赵孟頫虽主观上追摹古人,而实际上却产生了一种貌似古人的新的书风,这就属于一种从临摹到创新的过程。

但是他一心尊古、规模古人点划的临帖方式,对明清以来的书学影响很大。至于他借鉴行书的笔法与小楷的结体来写大楷,创造出一种别于欧、柳、颜体刚性楷书的柔性赵体楷书。


又因为适应性强,他的书法大可书写匾额,小可誊录殿试大卷,成为了更有影响力的字体,你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功底了。



所以说,从摹到临,到临创,再到创作,这是书法渐进的过程。我们历代书法家除了老师的手授和口传,就是靠自己的临摹名家碑帖。


创作就是在临摹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两者融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就比如说冯承素,本来就是唐代书法家,内府供奉挧书人,他就是临摹了王羲之的《兰亭序》而被人广为人知的。


想要创新,也必须要扎根基地才可以。




东家APP

古人学书法,当然临帖,而且临帖比我们今人还要勤奋。

每当劝别人贴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反问:你们都讲守旧,不讲创新,那王羲之临谁的帖了?

每当遇到这类人,只能感叹其无知,并不能说些什么。

古人写字为什么不临帖呢?难道我们现在学硬笔字就不用临帖了吗?

古人和今人的区别只是在工具上,方法上并没有变。



相传是王羲之临钟繇的墓田丙舍帖。改变了钟繇原有的风格,算是一次意临。

褚遂良临王羲之长风帖,笔法比二王相对温润柔和。

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


董其昌林颜真卿蔡明选贴。



此三位古人代表了三个时期的顶峰书法水平,他们不但临帖,而且临的很有特色,并不照搬原帖。

临帖未必能成书法家,但是不临帖肯定是写不了书法的。

如果古人不临帖,那么为什么会有拓片这个东西呢?

为什么西安碑林里边的碑很多都是残碑呢?

不外乎有三,第一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风化腐蚀而至。

第二是因为拓片的人太多了,随着历史推移,硬生生用布包把石头表面刻字砸的有了很多模糊不清痕迹。

第三是因为拓片的人,想卖个好价钱,想做孤品,绝本,所以每拓完一张纸,就开始破坏原碑一块一角。

王铎曾经说过,自己在家里四周刻了石碑,如果后人贫苦不堪,可以做拓片来卖,可保果腹。

古代文人都是学习写字的,尤其是科考的人不临帖不写字是没法考上的。董其昌和文征明都是因为字不好而吃过科考的亏。

文采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是没人去看的。

古代文人都想做官都向往科举,所以肯定是会临帖练字的,而且会依照考官的爱好练习。


梁宇航

中国古代不管是文人还是书法家,是否临摹字帖回答是肯定的 ,唐孙过庭《书谱》中有一段王羲之对白‘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王羲之的意思大慨就是説,如果我像张芝那样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能够像他那样下苦功夫刻苦临习,未必赶不过他。



临摹字帖伴随着书家终身,史书记载唐怀素为了临习书法,在寺院附近种植了一万株芭蕉树,用芭蕉叶练习临摹书法,从中可以看出古人临帖是非常用功,可以説几乎是费寝忘食。这种精神值得现代书者学习和效仿 ,特别是那些想在书法中走捷径的人。看看我们的古人是怎样临习书法的。


智永和尚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文字、音乐、书法却有它自己传承的规律!古代文人雅士包括庶民从出生那天起,无不梦想着得到启萌受到良好的教育!《三字经》中“惟书学,人共遵。即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从这部人生哲思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人人惟有书学才能被大家尊重,只有学习好了传统文化,临习了大小篆书,才是中国当时正统的文化,是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必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不仅要按照私塾先去要求的去临帖,读帖、用帖,而且还可临家中族人朋友留存下来的帖或碑!



只所以中国文化五千年熠熠生辉,之之不息,是统治阶级和历代文人雅士把优秀的艺术得以保存保护和传承,晋人王右军行书飘洒神逸,书来源扵卫夫人,而卫夫人的书法得师承鐘繇,婉媚清穆!历代书家的艺术根基是什么!那就是临摹历代优秀的帖学,在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书法优秀精华的部分,各宗立派,但根源还是帖学,现在搞全国大赛书法评奖,评委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看作者作品临谁的,是学二王、学张迁,学石鼓的,学竹帛的,一目了然,没有一位书法家一生下来,就把书法写定型了,成为书家名家了,历代书法家都是在继承古人帖学的基础上创造的!



另外:由于历史发展受到的局限,古人对帖见的少,许多藏家对帖往往藏而不露,所以人们对理解书法用笔用墨甚少,或在那家书房里看了几遍,大识临也是有的!但都不是真正的临帖!清代书法家高凤翰在扬州收藏了一本旧拓【华山碑】,金农想尽一切办法向高南阜嗜好,不是请客吃饭,就是游瘦西湖,高凤翰无耐,只好借给他临摹,金农为达到长期临摹的目的,用双钩法描摹了一份巜西岳华山碑》但有些地方粘墨和划痕也能看出来,把高凤翰气的直骂金农!可见古人对帖、碑的重要!


1金农巜西嶽华山碑》局部 2李再孝隶书杨慎的《三国演义开篇》3东魏碑书体


中华成语书解

古代文人学书法当然也是要临帖的。

楷书之祖钟繇,据说为了得到蔡邕笔法,就曾掘开韦诞的墓室。这笔法不就是那时侯的帖吗?

王羲之那时肯定也是临帖的,他的《远涉帖》据说就是临的诸葛亮的字。

诸葛亮的字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古代人学习书法也是需要临帖的,尤其是文人书法。

王羲之肯定也是临帖的,我们知道王羲之主要学习卫夫人,卫夫人的书法其实是学习钟繇的,王羲之楷书风格的形成,受钟繇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和他小时候长期临写钟繇的字帖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那个时候的字帖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印刷品,有可能是刻帖或者是真迹,但是他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把古人或者同时代优秀的人的字体当成范本来学习。

到了唐代,门阀贵族的时代结束,全国普遍推行科举制度,学习书法已经不是贵族的专利了,普通人也有机会学习书法,临帖同时也开始深入人心。也出现了很多关于临帖的理论。比如孙过庭的书谱就曾多次提到临帖。

临帖这个学习方法一直这样流传下来。直到现在,他也是学习书法唯一正确的道路。

你觉得呢?


不二斋

当然会临帖,临到了十分精道的程度!1仿影,用皮纸盖在字帖上描影子。2照挌,用米字格照间驾结抅写。3描红,把字帖印成红字,用笔描黑。4双勾,用笔把字边框写出。5天天下功夫写一定量的字,再忙不间断!为什么观在许多人,丑书因为没有这个过程!


老许160375111

肯定啦!古人有上过学的几乎都有临过字帖,就是在我祖父那一代人虽然是“五四”运动之后上的新式学校,受的新式教育,依然都有临帖。父亲那一辈人虽然是解放后受的教育,书法已不再受重视,但学校教育依然有临帖,不过少了很多。到了我这一代人,小学时,学校有开展过书法教育,但最多只能算是形式上的,要想学习书法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差不多在95年左右或者之后入学的可以说没接触过书法教育,因为书法教育己经的废弃了,现在情况则不清楚,听说国家又开始重视书法教育。


紫峰山下


秋堂书法工作室

临帖是必然的,问题是何如的一个临法。我们看到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赵孟頫都临兰亭。且临得都不算形似,还有王铎,朱耷也是,都不似,但这些看似临得不到位的,创作起来,却又是比起那些临得形似的厉害出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