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偏高的女性懷孕後,該如何治療併合理飲食?

左視覺丶Left

孕婦應注意監測血糖,以便篩查出妊娠糖尿病。如果在懷孕之前血糖就偏高,就要更加重視了,注意做好隨訪,把血糖控制在較為理想範圍。

妊娠糖尿病的診斷的標準是什麼?

通常情況下,我們的空腹血糖低於5.6 mmol/L,如果在5.6~6.9 mmol/L提示糖調節受損,超過7.0 mmol/L診斷為糖尿病。如果口服葡萄糖做糖耐量試驗,2小時候血糖低於 7.7 mmol/L,7.7~11.0mmol/L 之間提示糖調節受損,超過11.1 mmol/L診斷為糖尿病。而餐後兩小時任意時間測血糖超過11.1 mmol/L,都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妊娠期,正常空腹血糖水平約為4.2mmol/L(76mg/dL),超過這個值需要注意了,兩次或兩次以上空腹血糖≥5.6mmol/L,即可診斷為妊娠糖尿病。採用75g糖耐量試驗,空腹5.6mmol/L,1小時10.3mmol/L,2小時8.6mmo1/L,3小時6.7mmol/L。其中有兩項或兩項以上達到或超過正常值,可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僅1項高於正常值,診斷為糖耐量異常。

所以,懷孕前,如果只是糖尿病前期,注意飲食控制,如果是肥胖者,需要先減肥到理想體重再懷孕。如果在血糖偏高的情況下懷孕,應做好血糖監測,努力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

妊娠糖尿病會有哪些危害?

如果出現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會增加胎兒和產婦致病率和死亡率。

新生兒處於呼吸窘迫、低血糖、低血鈣症、高膽紅素血癥、紅血球增多症,和高粘血癥的風險。

器官形成期(約10周妊娠)原有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的較差控制會增加嚴重先天畸形和自然流產的風險。

妊晚期糖尿病較差控制能增加巨大胎兒(通常定義為出生時胎兒體重>4000或>4500g)、先兆子癇和自然流產的風險。

但是,即使血糖已經控制到正常水平,妊娠糖尿病仍能導致巨大胎兒。

如果妊娠期血糖偏高。無論是否診斷為妊娠糖尿病,都應該高度重視,及時看醫生進行隨診。如果有可能,最好直接到營養科接受個體化的飲食指導。

從飲食原則上,需要控制總的飲食熱量,三餐及加餐都要定量,主食當中最好有1/2以上為全穀類或雜糧,如雜糧飯、全麥麵包、雜糧煎餅等,白稀飯、白饅頭、白米飯就要要少吃或不吃了。葷菜、水果都要限量,還有控制植物油的攝入,儘量避免攝入含純糖類食物。不光要知道自己吃多少,還要注意適度的活動,有利於控制血糖。

作者介紹:劉長偉,南京市兒童醫院營養醫師,註冊營養師,科普作者,編著《輔食每週吃什麼》、《不挑食長得高》、《寶寶分齡餵養指導》、《寶貝、早餐吃什麼》等。2016年江蘇十大微博自媒體之一。

兒童營養師劉長偉


內分泌科趙永才醫生

在講如何合理飲食之前,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我接診患者的案例:

一位孕媽媽,為了控制血糖,每餐不吃主食只吃菜,導致尿酮體陽性

該孕媽媽以為是早上空腹時間太久造成的尿酮體陽性,我和該患者溝通是飲食搭配不合理造成的,並建議該患者餐後2小時再測一次尿酮體,結果還是陽性。說明與空腹時間太久並無關係。

尿酮體陽性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尿中的酮體變高。如果身體酮體水平高到一定程度,可能會誘發酮症酸中毒,是比較危險的。

孕媽由於不吃主食只吃菜,導致碳水攝入不足。碳水是能量的主要來源,碳水不足,身體只好分解蛋白質和脂肪來獲能,酮體就是脂肪分解的產物。酮體對寶寶和孕媽媽都是有害的。

顯然,這樣的飲食方法是很不科學的。我們發現,很多血糖偏高的孕媽媽都是這麼做的。

孕媽的健康目標應該是:在保證營養均衡的前提下調好血糖。這樣才能孕育一個健康的寶寶,而且對自身修復也是有好處的。

那我們怎樣合理飲食呢?

(1)妊娠早期能量應保證不低於每天1500大卡,妊娠晚期不低於每天1800大卡。一般孕中晚期每日要控制在1800-2200大卡為宜。

(2)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0%-60%為宜。每日碳水化合物不低於150g,對維持妊娠期血糖正常更為合適。

(3)蛋白質供能比15%-20%。

(4)脂肪供能比25%-30%。糖尿病孕婦飽和脂肪酸攝入量不應超過總攝入量的7%;而單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山茶油等,應占脂肪供能的1/3以上。

在這裡,給孕媽媽一個小竅門,來控制餐後血糖

將主食或水果與開心果一起食用,能延緩人體對糖分的吸收,有利於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

多倫多大學的一項研究觀察到:與單純食用白麵包相比,同時食用開心果後3小時內的血糖變化更平穩。然而對於妊娠期的糖媽媽來說,在攝入同等熱量的情況下,進食開心果的孕婦餐後血糖升高的幅度遠遠小於進食全麥麵包的孕婦。但是,建議每天攝入10克左右的開心果,畢竟開心果也含很多油脂,攝入過多,也是不好的。

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提出哦,我看到會回覆大家的。

以上答案由微糖註冊營養師宋明月老師提供

關注我們,微糖——微笑面對糖尿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