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搞灣區經濟夾在兩個中間福建應該怎麼應對?

閩江流域

天時:國家政策、產業風口、技術風口

地利:地理位置、區位優勢、沿海港口優勢

人和:對人才的吸引力力。

這就不難理解,最近武漢、成都、杭州、西安、長沙、鄭州等新一線城市爆發了“搶人大戰”,這些城市敢於向一線城市拿人才,目的很明顯,也開出了許多優惠條件。

福建怎麼應對

福建的區位分析: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泉州、福州、廈門都是全國的優良港口城市,特別是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地理位置顯著。廈門、福州更是海峽西岸的經濟發達城市,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國家政策分析:

國家對福建的經濟政策還是很多的,隨著福建自貿區、福州國家級新區等一系列舉措,福建已經具備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海峽灣區條件。

福建應對策略

天時、地利、人和福建就缺人才,福建省目前總人口不足4000萬,在我國省份當中,處於中等偏下,重要城市人口數量如下:

福州:766萬

泉州:865萬

廈門:392萬

漳州:505萬

廈門作為我國的經濟特區,具備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人均收入在福建省是最高的城市,可是人口規模有些落後了,而廈門本身也是一個對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城市。

我給出的建議是:素有“海上花園”之稱的廈門,應該加大力度,給出優惠政策、得到國家的支持,大力吸引外來人才來廈門工作和定居。加上福州、泉州等城市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努力建設海峽西岸城市群,這樣才能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夾縫中”走出一條特色路。


蔣昊脫口秀

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搞灣區經濟建設,珠三角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正在醞釀環杭州灣大灣區,也有人說環上海大灣區。這說明,未來城市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種組團式發展的模式。組團發展才有未來。所以,夾在中間的福建也需要抱團取暖。

事實上,組團發展的好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早就嚐到了。經過了過去近四十年改革開放發展,那些地區的城市最發達,全國範圍內數來數去基本都在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和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三個圈內。

如今,許多城市都已幡然醒悟,除了之前的三個城市群外,一批新的城市群也相繼誕生,如以重慶、成都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青島、濟南為核心的山東半島城市群;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以西安為核心關中平原城市群;以南寧、北海、湛江、海口為核心的北部灣城市群。福建也聯合江西提出了一個以廈門、福州為核心的海峽西岸城市群。

這麼多的城市群有些是玩概念,有些確實在推進。玩概念主要是因為盲目圈城,如長江中游城市群,縱深太長且是跨省,毫無意義,最後分解成以武漢為核心的大武漢都市圈,以長沙為核心的長株潭都市圈。福建與江西聯合劃出的海峽西岸城市群範圍也太大了,實效性不強。個人以為,福建應該考慮將閩南和閩北的核心廈門、福州聯合起來,沿著海岸線畫一條軸,都是省內城市,調度性更強,也更有利於合作。


天天說錢

從京津冀到粵港澳大灣區,有著2500公里的海岸線,中間插著半島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就像是中國經濟中的三棵大樹,而這兩個城市群之樹恰好長在它們之間。有學者做過論證,長三角的輻射距離在600-800公里,珠三角的輻射也是差不多600-800公里,而京津吸附能力在500公里左右。可福建剛好落在長三角與珠三角二大經濟區的輻射範圍之內

產業是具有較強的集聚效應,就好比在招聘稀缺性人才一樣,10個裡面選3人和100個裡面選30人,雖然都是30%的比例,但效果卻完全不一樣,因為10選3餘下的只有7人,而100選30還有70人被淘汰。

最優秀的人才永遠留在集聚力最強的大區域,也符合了馬太效應的強者愈強,弱者越弱的理論。福建也只有華山一條路,就是走自己的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浙江省灣區規劃、廣東省沿海經濟帶規劃及海南旅遊總體規劃。從粵港澳大灣區獲批國家級灣區開始,彷彿一夜間覺醒,在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三大灣區身後,突然長出許許多多、參差不齊的灣區。是真灣區也好,假灣區也罷。錢砸下去了,至少可以改造一片藍天,造福一方百姓。

出臺福建省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應該也是不久要出來的事。福建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00萬,GDP只有2.8萬億。一個弱省要崛起需要一個強大的核心力量來推動,必須打造一個千萬級人口的超級城市,緊跟著在強二線城市的腳步,不然會越甩越遠。還是老話,要不福州,要不廈門,二者選其一為灣區核心。

突出重點,顧全全局,是福建省沿海經濟帶規劃的重中之重。假如打造雙中心多節點的沿海經濟帶規劃,那是一個沒有凝聚力的規劃。唯有打造一主一副多節點的沿海經濟帶規劃,才可以突出重圍重見光明!


鞅論財經

福建目前要做的是:等,等,等,再等。



從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經驗看,一城獨大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潮流,灣區多城多核或許是主流方式。

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城市多元化協作上確實已經具備灣區的條件,其未來可期,那麼夾在中間的福建呢?

福建,有福州、泉州和廈門三個旗鼓相當的城市,人口和經濟也基本到了瓶頸期,急需方式轉型,但是,福建的發展除了城市自然招商引資和自立自強外,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極為重要。

福建的不安定因素來自臺灣。臺海至少在目前仍是東南的一大隱憂,儘管不會有戰事,但是工商業的發展對於規避風險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有一天,臺海和平統一,那麼以臺灣海峽為內海,以福建的福、泉、廈,臺灣的臺北、臺中、高雄為中心,形成海西大灣區,則其實力和潛力大可與長三角媲美。

故,在臺海未定之前,福建灣區就只有等這條路了吧。


圭海四記

做強福州,向海洋發展,把福建海岸線分為兩段,北段福州為龍頭,南段廈門為龍頭。廈門漳州要儘快推進同城化,可以參考廣州與佛山,可以從軌道交通著手,泉州是福建的製造業中心,應該給予更大空間轉型升級,廈門地位已經夠高了,不能只顧自身發展,漳州也是廈門的外圍腹地。總體來說必須強省會,福州不能拘泥於環山格局,必須走向海洋,泉州必須尊重企業家精神,破除民營經濟的不利因素,在保持本土化的同時擴大開放,開放風氣還是不足。只要做強這三個城市,未來可期。


李澤鋒8

福建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1、福州距深圳和上海大約都是800公里路程左右。這樣的地理空間足夠孕育大的城市和經濟體。

2、福建全省山多,但福建沿海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條件很好。福建山多反而會推動其城市化比平原地區更快更徹底。

3、福建與臺灣接近。臺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實力不弱。作為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基地,福建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去融合和吸收臺灣的經濟發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實現一體化。臺灣與大陸的統一更多可能是自然融合而不是武力統一。

4、福建人是很適合搞市場經濟的。不僅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堅持市場導向的理念,不等不靠,順應市場需求。

5、福建組團在短時間內要發展成為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的經濟體量有很大難度,但福建有自己的空間去配置資源,包括臺灣的資源。

上天自有最好的安排!加油,福建!


買對房


空菜

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搞灣區經濟,做福建主體海西不能坐著不管,話要回歸理性分析,福建最大優勢是靠近臺灣,只有抱團海峽城市群才能擊破福建南北夾擊,珠三角最大優勢是港澳,沒有港澳就會會有深圳,沒有深圳廣東要失去一半的實力。長三角優勢是就是長江入海口外到內沿岸城市,佔地理位置和腹地優勢,沒有長江也不會有長三角城市群。

中國發展城市是點線到面發展過程,長三角和珠三角經過點發展過程,經過線路網加大流通對接互相影響,互相定位配套,形成城市群發展。經濟發展深入渴望經濟突破,點線已經沒辦法提升城市深入合作共同繁榮!經濟要升級城市群也應該提升,珠三角和長三角灣區經濟,就是城市群深入發展以點線帶面發展,面容合目前珠三角做的最好,長三角也在跟進。

做為兩強之間的福建也應該緊張起來,要有危機感!福建是五年前的珠三角,福州廈門泉州是點,福州、泉州、廈門、莆田、漳州是線正在強大的點線,而這些城市缺少路網定位合作中心城市面來容合,隨著福泉廈強大龍頭定位對接也會變得越來越清晰!福廈鐵路線海為面,形成福廈為中心環海峽城市群,點到面全面倔起!


閩江流域

均衡發展,東部省份提前進入大康社會,自我工業升級才是選擇,勞動密集型產業,去的早發展越快,現在是電子信息時代,是裝備製造時代,自己不是夾在中間,而是長翅膀的飛機,兩邊引擎發展快,還愁自我不能發展,搞區域經濟,就是產業融合,是守成,均衡發展模式下,搞經濟競爭,沒有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