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健全,29歲兒子告父母不養:我不是啃老是沒能力

案例長沙一29歲男子因啃老被父母趕出家門,竟欲請求法律援助,狀告父母“不養之罪”。

數據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老養小”,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費。

立法江蘇、山東、杭州等地紛紛立法,禁止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

四肢健全,29歲兒子告父母不養:我不是啃老是沒能力

一個即將步入而立之年、身體健全的男子,竟然請求法律援助,“父母不養我,我要告他們。”他的理由是:我沒能力,父母有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的談話以及他對父母的吐槽從其姓名展開,“你叫我匡正軒或者匡嘉良吧,這是我自己取的,我就喜歡文藝點的名字。幾十年了,我一直不滿意父母給我取的名字。”

匡正軒今年29歲,2003年隨父母從老家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來到長沙。

在此之前,匡正軒經歷了小學輟學、學木工、在家無所事事。來到長沙後,他跟著父母賣苦力,因為幹不了重活作罷。

幹不了重活,那就學理髮吧,“那師傅總是故意刁難我,我學了半個月就走了。”

由於租住地在河西高校區,隨著鋪天蓋地的美術培訓班的興起,匡正軒終於找到了一份較為輕鬆的活兒——人像模特。

“當模特也很累的,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而且不穩定,今天有明天就沒了。”在匡正軒眼裡,每天55元到65元的工錢很低,“介紹我去做模特的中介也很黑,還要收5塊錢的中介費。”

四肢健全,29歲兒子告父母不養:我不是啃老是沒能力

匡正軒在一個美術培訓學校做人像模特

匡正軒的職業生涯裡,做得最長的工作是在某酒店當上菜員,“2008年6月到2009年6月,幹了一年,每個月八九百工資,包吃住。可我沒力氣幹活,老闆總說侮辱我的話,我受不了。”

“零碎的時間還去廣州、深圳打過工,玩具廠、製衣廠都幹過,可我在那裡總被人認作小偷,他們打我。”每每餓得半死回到長沙,他都自我總結:“我沒有能力。”

家庭記憶只剩爭吵聊到這裡,匡正軒把話題轉到了求助,拋出困惑自己一個多月的問題:“我沒有能力,父母有能力,他們為什麼不能養我?”

原來,一個多月前,匡正軒被父親趕出了家門。“他不想養我就把我趕出來了,連我弟弟也跟著一起趕我。”匡正軒說,被趕出家門後,他流浪街頭, “撿廢品賣錢、打零工,這幾天又開始做模特了,55元到65元一天,不穩定。”“我好倒黴,被他趕出來前一天,我做模特攢錢買的單車也被偷了,我現在整個 身家只有身上的300塊錢。”

被趕出家門的背後,是父子之間深深的“恨”。“我以前存了3000塊工資在他那兒,後來他給了我1000塊,還剩2000塊遲遲不還,只怕是賭博輸掉了。”

在匡正軒的記憶裡,父母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全是爭吵。父子二人矛盾最激烈的一次還動了菜刀。“今年大年初十,我們又吵架了,我爸拿菜刀砍了我,縫了17針。”他指著自己的右額說道。

鄰居們見匡正軒來訪,都犯了嘀咕:“他回來幹嗎,又求著老匡養他嗎?30歲的人了不自立,夏天父母出去做事,他一個人坐在床上玩手機、看書、睡覺,飯都不做,這種兒子要他何用。”

劉永助與老匡是老鄉,兩家的房子相隔百米,對老匡一家比較瞭解。“兩公婆來長沙十幾年,堂客有糖尿病,他自己沒什麼技術,單純賣苦力,每個月3000塊錢左右的收入,兒子要他養,太沒血性了。”

問及啃老,匡正軒說:“我不是啃老,我是沒有能力,有能力肯定贍養他們。”

【父親】“我不可能再養他了”8月28日上午10點,再次來到老匡的住所,他匆匆從工地趕回。52歲的他掛著滿臉汗珠打開了他的租屋門。

租屋大約15平方米,一個櫃子將其隔成兩間。外間的床上散落著幾件衣服,“他以前就睡這裡。”老匡指著匡正軒的床說。

內向、不討老闆喜歡、不講衛生、不節約、等他養老靠不住,以上是老匡對29歲的兒子提煉的關鍵詞。

四肢健全,29歲兒子告父母不養:我不是啃老是沒能力

匡父就在出租屋附近的工地上做著苦力活

作為兒子,應該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年邁的父母一次次伸手。心理不成熟、學歷不高、能力不夠都不能成為放棄自己責任的藉口。只要肯吃苦耐勞、發現自己的優點,總會在工作中找到認同感,找到價值感。

多地立法禁止“啃老”●2014年8月,杭州市法制辦的《杭州市老年人權益保障規定(草案)》第二次徵求意見稿已經開始面向社會徵求意見,該法規禁止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

●2014年6月,《山東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徵求社會意見,其中,“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經濟資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如果子女有能力而不贍養父母,父母可以到人民法院去起訴。”

●2011年1月,江蘇省人大[微博]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江蘇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草案修改稿)》,新增了對子女“啃老”行為的約束,“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經濟資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這條規定被不少人解讀為江蘇立法禁止“啃老”。

老匡也曾試著帶匡正軒一起賣苦力,“可他小時候沒力氣做不了,現在大了又不肯做。”

說起不講衛生,這竟成了父子動刀的導火索。“大年初十,我說他上完廁所要衝水,話說重了點,就打了起來,我拿刀砍了他,他也把我打傷了。”

老匡說:“我不可能再養他了,他一打電話就是問我要錢,這麼下去我以後老了怎麼辦?”

聊到兒子不記得父母生日的問題,老匡將其歸結為“不細心”,“別說父母生日,長輩去世的日子,我也不記得。”靜靜一想,老匡略顯自責地說,“可能就是這種家庭氛圍和缺乏教育,現在兒子也不把父母當回事了。”

【專家】“寒門出貴子”是教育、溝通缺失的悲劇長沙秋實教育諮詢中心主任丹妮聽到這個故事時,發出“寒門出貴子”的哀嘆,“父母沒有義務去撫養年滿18歲的成年人。29歲成人要告父母,這種不符合社會倫理的事情竟然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

作為父母,對兒子缺乏教育和溝通,將孩子“一趕了之”無法解決問題。應該循序漸進地嘗試與孩子溝通,給予他一個心理過渡的階段,在父母的支持下重新獲得對工作、對生活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