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有哪些地方戲?

大胖尊者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作為中國戲曲文化的一部分,陝西戲曲也有諸多品類。

以秦腔為主,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

按種類分還有:

1.漢調二黃(陝南花鼓戲) --漢調二黃也稱陝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陝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 湖北 沿 漢水 進入陝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

2.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陝西省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之一。因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藝術特點,亦稱遏公腔,阿宮腔唱腔委婉曲折,頗有南戲之韻。阿宮腔原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臺,在唱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臺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藝術特色。

3.合陽跳戲--合陽跳戲是

陝西合陽縣地方戲曲劇種,屬於社戲性質,演出時沒有唱腔,不用絃樂伴奏,只用大鑼、大鼓、鐃鈸和嗩吶,演出者用“說”和“吟”成“唱”、“白”任務,與觀眾溝通的主要方式是較機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動作。跳戲劇目,多為三國、水滸、西遊、封神、楊家將等以武打見長的內容,也有如《瑪瑙杯》一類的,被稱作“文跳”。跳戲劇本臺詞簡潔,雅俗共賞,多為四句七言。

4.合陽線腔--合陽線腔是指合陽提線木偶戲。合陽提線木偶戲是合陽縣獨有的古老的傳統戲劇劇種,民間俗稱“線戲”“線猴”“線胡”或“小戲”,又稱“線腔戲”,俗稱“線胡胡戲”。1957年後為了和搬上大舞臺由人扮演的大戲相區別,一度曾稱為“線腔戲”。合陽線戲,又稱"線腔戲",俗稱"線胡胡戲"。

5.眉戶腔

-- 眉戶,是陝西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又稱 “眉鄂”或“迷糊”,以其曲調委婉動聽,具有令人聽之入迷的藝術魅力而得名。它的貢調主要由小曲小調所組成,俗稱“曲子戲”,文人慣稱為“清曲”。眉戶戲劇目豐富,行當齊全(眉戶、碗碗腔、同州梆子,其行當與秦腔基本相同),俗稱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即十三網子。包括了劇種全部角色的性別、年齡和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概括起來則是:生、旦、淨、醜,四大類。

6.陝西碗碗腔 -- 碗碗腔又稱時腔,曾用名華劇。是一種陝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根據現有史料查證,遠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間,碗碗腔已相當流行,各種唱板已相當齊備,且產生了有名的劇作家李十三(實為李氏第十四代玄孫李芳桂,系乾隆丙午科舉人),及其作品“十大本”。說明了碗腕腔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至少經歷了三百年以上的歷史。

7.陝西老腔

-- 陝西老腔以皮影為依託,有著獨特的聲腔體系,它融表演、音樂、詩歌、技藝、美術於一體,因而,又稱為老腔皮影藝術,當地老百姓俗稱為老腔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藝術之一。老腔有“最古老的搖滾樂”和“原始說唱”之別稱,往往把說、念、唱交織在同一個唱段中,每句末的三拍樂節形式,已經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樂句聲腔形態,在全國劇種裡幾乎是絕無僅有。

電影《白鹿原》裡曾出現過陝西老腔的橋段,氣勢恢宏,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8.陝南端公戲 -- 陝南端公戲俗稱壇戲、對兒戲。紮根於南鄭、西鄉和城固、鎮巴、寧強的部分地區,流行於勉縣、留壩、略陽、安康及川北、隴南地區。是由端公化妝“慶壇”跳神、唱神歌衍進而來的一個戲曲劇種。因其行頭簡易,一包袱可攜,故又稱為“包袱戲”。在巴山地區有著濃厚的群眾基礎。

9.陝西道情 -- 陝西道情是陝西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屬於說唱藝術。因由古代道士唸經唱詞,誦說道教情理而得名。陝西道情有陝北,關中,商洛和陝南四大流派,亦稱四路道情。他們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演出形式上。陝北和關中道情多為坐班演唱和廣場演出;商洛和陝南則主要以皮影戲形式演出。陝西道情主要有幫腔的形式。扮演者在前臺演唱,後臺附以幫腔,幾乎是每兩句唱詞都要幫腔一次。

10.弦板腔 -- 弦板腔作為皮影形式演出,樂隊少而精,文武場面互相兼顧,音樂形式比較單調,唱腔通常都是上下兩句反覆,“二次板”與緊板更似說唱性的“板殼子”。其相同板式的“板頭”和“放板”後的長過門,多為同一主體曲調的加花變異,句中的小過門,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覆變化和延長。弦板腔板式有10多種,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

11.安康弦子戲 -- 流行在陝南安康、平利一帶的弦子戲,是皮影戲的一種。唱詞詞格多為十字句、七字句。弦子戲的唱腔板式有[一字板]、[苦平板]、[還陽板]、[文嘹字板]、[二流板]、[賣調]、[踩弦調]、[倒板]、[滾板]、[武嘹子板]十種。起、轉、落板都有自身的習慣用法,其落板句最後四字不唱,轉為遊弦伴奏下的說白,之後結束由眾人以虛詞幫腔吶號子作結束是該劇音樂的顯著特點。

12.

陝南漢調桄桄 -- 漢調桄桄為關中秦腔南傳漢中後,與當地民俗、語音、民間音樂融匯、整合而形成的具有漢水上游文化特色的梆子聲腔劇種。分東路、西路兩大流派。音階為綜合性七音音階。唱腔有歡音、苦音之別,有慢、中、快、散不同板眼、不同速度的板式,包括慢板、二六板、川板、二倒板、箭板、滾板六類。唱腔詞格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句等句式,以十字句、七字句為主。唸白包括道白和韻白、引子、詩、板歌五種。唱腔,道白皆以漢中語音為準。演唱除大量單聲唱外,還用乾唱、伴唱、輪唱、對唱、合唱等形式。




喵總Miao

大胖尊者:

陝西屬於關中平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而陝西的地方戲,在全國都是種類最多的。

地方戲一:秦腔

秦腔又稱亂彈,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

2006年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戲曲有《三滴子》《周仁回府》《屈原》等。

地方戲曲二:眉戶戲



眉戶即眉鄠,或稱“迷糊”“曲子戲”,是陝西省重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之一。主要盛行於關中。

代表戲曲:《蝴蝶杯》《十二把鐮刀》等

地方戲三:碗碗腔

碗碗腔又稱時腔,是一種陝西省的漢族戲曲劇種。流行於陝西東部華陰,華縣,大理,蒲城,渭南,臨潼等地。

代表戲曲:《十王廟》,《春秋配》等

地方戲曲四:老腔

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戲曲:《古韻鄉趣》《華陰老腔一聲喊》等

地方戲曲五: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原名“山二簧”“土二簧”,陝南傳統地方戲曲之一。是陝西省第二大的傳統戲曲曲種。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戲曲:《戰蚩尤》《嘗百草》等

地方戲曲六:陝北信天游


劉承在中國西北廣大地區的一種漢族民歌形式。以浪漫主義的比興手法見長。

代表戲劇曲:《趕牲靈》《送情郎》《走西口》等

以上就是陝西常見的戲曲曲種,或有不足歡迎補充。


大胖尊者


陝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悠久的文明史造就了眾多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二十多種。歷史悠久,流傳度廣的有:秦腔、眉戶、碗碗腔、合陽線腔、漢調二黃、阿宮腔、老腔、弦子戲、端公戲、八岔、大筒子、關中秧歌、商洛花鼓、陝北說書、西安鼓樂。



秦腔:又稱"亂彈""梆子腔",起源於周,盛於秦,發源於周朝的故鄉——寶雞岐山,鳳翔一帶。保留古味很多,是戲曲界的源頭。

碗碗腔:起源於華陰,華縣。詳分兩種,"燈碗腔"和"阮兒腔"。具體區別:前者以銅碗打節奏並有皮影戲。後者主奏樂器為阮咸。

眉戶:慣稱"清曲",主要有小曲小調所組成,所以傳唱度高!眉戶在關中也分兩種,一種東路眉戶,在華陰華縣。一路是西路眉戶,在戶縣和眉縣。

漢調二黃:主要集中在漢文化區即陝南區域,由於延漢江發展,又由西皮和二黃結合而成,因此被稱為"漢調"。

合陽線戲:即"提線木偶",為合陽獨有。民間稱"戲猴""小戲"。對錶演者要求極高,需要靈活掌握"提、撥、勾、挑、扭、搶、閃、搖"八種技法。沒有足夠的功夫,無法勝任!

老腔:這個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央視春晚和譚維維合作過。華陰老腔,最早是屬於皮影戲。唱戲者不出現,就是皮影!唱戲者跑到前臺唱,就是老腔!這個劇種傳唱度低,民間傳承即將斷代,但極具衝擊力。

商洛花鼓:民間通稱花鼓子、商洛地區特有,唱腔以商洛地方語言為主,故稱“商洛花鼓”。商洛花鼓傳承歷史久遠,在戲曲音樂發展演變歷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阿宮腔:屬於"北路秦腔",特點是婉轉,變化豐富。

八岔:盛行於陝南安康、漢陰、旬陽等地。由湖北"鄖陽調"發展來的叫陽八岔,由當地小調為基礎的叫陰八岔。這個劇種是清朝誕生的,比較年輕。
前幾年,有個朋友,是個秦腔的痴迷者,自己沒事了唱,有事了還唱,拿著文革時期的樣板戲唱,抄了古本又來唱。於是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地蹦出個問題——陝西難道只有"秦腔"?自己查閱資料,請教自樂班和劇團的老師,大概有了一個脈絡——陝西目前存在的地方劇種,不下20種,目前近半數在傳承上都有了問題——不知道還能傳承多久。戲曲,是文化凝練後的乳酪,是文化的精髓!目前,我們都在埋頭苦幹,為了經濟,為了生活,我們在抓著我們自認為珍貴的東西的時候,請不要忽略了更珍貴的東西——文化的繼承!


紅星閃閃耀秦川

陝西是文化大省,也是戲曲大省。單就地方戲來說,除了題主已知的、也是最大最有影響力的秦腔外,還有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腔、眉戶腔、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陝南端公戲、陝西道情、弦板腔、陝南花鼓戲、安康弦子戲等。以下除秦腔外分別做一簡要介紹:

【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陝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流行於陝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湖北沿漢水進入陝西而形成的,故又多稱“漢調”。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

【阿宮腔】

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藝術特點,亦稱遏公腔。阿宮腔唱腔委婉曲折,頗有南戲之韻。流行於禮泉、富平、興平、咸陽、涇陽、三原、乾縣、高陵、耀縣、銅川、臨潼等地。阿宮腔原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臺,在唱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臺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藝術特色,演出劇目主要有《滾龍床》、《紅拆書》、《鐵冠圖》、《艘孤》、《清河橋》等。

【合陽跳戲】

合陽跳戲屬於社戲性質,演出時沒有唱腔,不用絃樂伴奏,只用大鑼、大鼓、鐃鈸和嗩吶,演出者用“說”和“吟”完成“唱”、“白”任務,與觀眾溝通的主要方式是較機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動作。跳戲劇目,多為三國、水滸、西遊、封神、楊家將等以武打見長的內容,也有如《瑪瑙杯》一類的,被稱作“文跳”。跳戲劇本臺詞簡潔,雅俗共賞,多為四句七言。

【合陽線腔】

合陽線腔是指合陽提線木偶戲,歷史悠久,在唐代段安節所撰《樂府雜錄·傀儡子》均有記載,一般認為“起於漢而興於唐,盛於明清”。

【眉戶腔】

眉戶腔,即眉鄠,或稱“迷糊”、“迷胡”、“曲子戲”、“弦子戲”。眉戶盛行於關中,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和寧夏等部分地區也有流行。眉戶以其曲調委婉動聽,具有令人聽之入迷的藝術魅力而得名。演唱形式:一種是仍保留地攤子演唱的曲藝形式;一種是舞臺演出形式。劇目既有如《反大同》、《火焰駒》等大型本戲,又有如《張連賣布》、《兩親家打架》、《杜十娘》等摺子戲,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選用自由。現代戲《梁秋燕》是眉戶劇的代表劇目,扮演主要角色的李瑞芳,享有很好的聲譽。

【陝西碗碗腔】

碗碗腔又稱“燈碗腔”、“阮兒腔”,前者因小銅碗主奏擊節和皮影燈而得名;後者因主奏樂器阮咸而得名;板腔體結構,唱詞通俗典雅,音樂悠揚輕盈,音律細膩聲韻嚴謹。代表性的劇目有傳統戲《金琬釵》、《白玉鈿》、《火焰駒》;大型歷史改編劇《楊貴妃》;現代新劇《紅色娘子軍》、《蝶戀花》等。

【陝西老腔】

陝西老腔以皮影為依託,有著獨特的聲腔體系,它融表演、音樂、詩歌、技藝、美術於一體,因而又稱為老腔皮影藝術,當地老百姓俗稱為老腔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藝術之一。老腔戲劇藝術承續西音秦調的基本結構,保留了藝術源發時期的自然形態,在戲劇唱腔、曲式結構、音樂伴奏樂器使用等諸多方面盡顯古文化之遺風。

【陝南端公戲】

陝南端公戲俗稱壇戲、對兒戲。紮根於南鄭、西鄉和城固、鎮巴、寧強的部分地區,流行於勉縣、留壩、略陽、安康及川北、隴南地區。是由端公化妝“慶壇”跳神、唱神歌衍進而來的一個戲曲劇種。因其行頭簡易,一包袱可攜,故又稱為“包袱戲”,在巴山地區有著濃厚的群眾基礎。端公戲演出劇目,多為小戲、喜劇,以反映群眾日常生活、精神面貌、鄉土風俗和兒女私情內容的居多。

【陝西道情】

陝西道情屬於說唱藝術,因由古代道士唸經唱詞,誦說道教情理而得名。陝西道情有陝北、關中、商洛和陝南四大流派,亦稱四路道情。他們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演出形式上。陝北和關中道情多為坐班演唱和廣場演出;商洛和陝南則主要以皮影戲形式演出。陝西道情主要有幫腔的形式。扮演者在前臺演唱,後臺附以幫腔,幾乎是每兩句唱詞都要幫腔一次。傳統道情有圍桌坐唱,廣場踏席,皮影演出等三種形式。1956年後發展為舞臺戲曲劇種。

【弦板腔】

弦板腔是流行於陝西關中乾縣、禮泉、永壽、興平、武功、咸陽、戶縣、周至一帶的傳統地方劇種。弦板腔的主要樂器有“弦”(二絃和三絃)、“板”(又叫“呆呆”,分蚱板、二板兩種),加上唱腔,故稱“弦板腔”。其唱腔既豪放悲壯,高昂激揚,又委婉細膩,柔和清亮,能夠表現各種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具有濃郁的田園牧歌式的觀眾特色和民歌韻味。

【陝南花鼓戲】

陝南花鼓戲又被稱為漢調二黃、土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等,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 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陝西漢劇”之稱。

【安康弦子戲】

弦子戲早期為安康地區一種曾被稱為“蓮花落”的皮影小戲,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搬上大戲舞臺,形成了生、旦、淨、醜各角色行當,含有十種唱腔板式和並用歡音、苦音兩種調式系統,同時使用關中、平利兩種語言唱白的戲曲劇種,因主奏樂器為弦胡而得名。


行攝驛站

作為地地道道的陝西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1、秦腔

秦腔,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2、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陝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陝南和隴東

3、阿宮腔

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陝西省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之一。因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藝術特點,亦稱遏公腔,阿宮腔唱腔委婉曲折,頗有南戲之韻

4、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藝術形式豐富多樣,音樂曲調流暢優美,傳承歷史久遠,在戲曲音樂發展演變歷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5、同州梆子


一般認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是秦腔的肇始之源,對於各路秦腔的形成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以西安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亂彈)形成以後,它被稱為“東路秦腔”,外省稱“西秦腔”、“西調”、“陝西梆子”、“山陝梆子”等。

6、陝西碗碗腔


  碗碗腔,是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稱“燈碗腔”、“阮兒腔”,前者因小銅碗主奏擊節和皮影燈而得名;後者因主奏樂器阮咸而得名;板腔體結構,唱詞通俗典雅,音樂悠揚輕盈,音律細膩聲韻嚴謹

7、安康弦子戲

弦子戲的唱腔板式有[一字板]、[苦平板]、[還陽板]、[文嘹字板]、[二流板]、[賣調]、[踩弦調]、[倒板]、[滾板]、[武嘹子板]十種。起、轉、落板都有自身的習慣用法,其落板句最後四字不唱,轉為遊弦伴奏下的說白,之後結束由眾人以虛詞幫腔吶號子作結束是該劇音樂的顯著特點。

8、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也稱長安古樂、西安古樂、西安樂古。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漢族民間大型鼓樂,起源於隋唐,歷經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是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重要遺存,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

以上是所瞭解的,不足之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多多提寶貴意見


遊玩大西安

按照傳統的戲曲定義,我所推薦的算不上戲曲。但有很多西安本地人都不知道。那就是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陝西唯一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傳承千年。每年也有老藝術家在為市民免費演出。比如西安城隍廟廟會,西五臺廟會等。但關注的人並不是很多。希望西安鼓樂得到大家關注,讓西安的城市記憶傳承下去。





井蓋遇賊

陝西的戲劇是中國種類最多的省份,影響了中國戲劇的發展,粗略數一下有:秦腔,眉戶,碗碗腔,阿宮腔,弦板腔,同州梆子,關中道情,陝北道情,商洛花鼓,漢調咣咣,老腔,加上外來劇種:京劇,豫劇,越劇,晉劇,漢劇,可謂全國劇種最多的省份!自古陝西帝王都,海納百川,胸懷天下,包容並儲,萬國來朝,不愧為中國的文化之都!


長安畢加索


西府戲迷

秦腔,老腔,漢調二簧,信天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