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指的是什麼?

用戶69701497446

一首豔曲不斷被文人拿來與亡國聯繫在一起,成了亡國之音,也是一段奇事。

“玉樹歌翻王氣終,景陽鍾動曉樓空。”,“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特別是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更是讓商女和後庭花名聲大噪,只是這種名不出也罷。其實,亡國的最大原因應歸咎於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腐敗昏庸,與後庭花何干,與商女何干。


詩中的後庭花指的是沒有宮調的曲名,填詞多輕薄豔麗,分兩段,每段或四句或六句。《南史》記載,“陳後主每引賓客,對張貴妃等遊宴,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新詩相贈答。採其尤麗者(一說採其尤豔麗者)為曲調,其曲有玉樹後庭花。”

唐杜佑編撰的《通典》也寫到,“玉樹後庭花、堂堂、黃鸝留、金釵兩臂垂,並陳後主所造。恆與宮女、學士及朝臣相唱和為詩,太樂令何胥採其尤輕豔者,以為此曲。”


據宋人王灼的《碧雞漫志》記載,後庭花也確有此花,生長在江浙蜀地,是一種嬌小的雞冠花,有淺紅、淺白、紅、白等色。玉樹據記載也有實物,說是類似槐樹,葉子更窄,生長在重慶雲陽縣的漢宮故址附近,比如甘泉宮,楊雄《甘泉賦》也寫道“玉樹青蔥”。至於玉樹後庭花到底是同一首曲目,還是不同的兩首,王灼也沒搞清楚。


俳語雜說

這首詩的來頭相當之大,乾隆皇帝的老師沈德潛推崇此詩為“絕唱”,管世銘甚至把這首詩點評為唐朝詩人七絕壓卷之作。但是我知道,即便如此,也阻擋不了在汙力濤濤的網上,有些人一邊吟誦這句名句,一邊露出猥瑣的浪笑。

沒辦法,誰讓小杜詩人趕上了千年之後這波流行語呢,順便說一句,小杜的另外一首詩也被賤人們玩壞了,詩曰: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嗯哼,讓我們回到正題吧。杜牧《夜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詩通俗易懂,唯有《後庭花》頗有來歷,它指的是南北朝時期亡國之君陳後主所作的亡國之音

《玉樹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看看吧,一個國家的君王寫出“妖姬臉似花寒露”這樣的豔詞,能不亡國嗎?這哪裡是雄霸天下的君王氣象。看看曹操寫什麼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就算社會我大哥,劉邦流大氓,也會來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這個皇帝真是太尿了。

詩人杜牧,是一個特別擅長指桑罵槐的人。商女不知亡國恨,講得根本不是商女的事兒,人家也是養家餬口的娛樂業從業人員好不好,真正罵的是那幫醉生夢死的“肉食者”。晚唐時期,國風萎靡,詩人空有一身抱負,也難以施展才華,只好指桑罵槐過過嘴癮。杜牧還有一首詩歌《過勤政樓》,也是這個路數。鐵錘也很喜歡: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這首詩什麼意思,各位有興趣自己問度娘吧。

話又說回來,杜牧也是一個多情詩人呢,最後上一副杜牧的墨寶:寫給名妓的詩歌和序,大家好好學,啥叫有品位的泡妞。


鐵錘歷史

你們想象的那個意思,是後世人們玩壞的,比較早的是《金瓶梅》。杜牧還有一句詩,也被玩壞了,大家可以想想是哪句。

《夜泊秦淮》,作者杜牧: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所謂後庭花,是陳後主陳叔寶所做的一首曲子,大抵是讚揚后妃姿容之淫詞豔曲,後世已有蓋棺論定,以其為亡國之音。




為何這樣說?

可在《陳書·皇后列傳》中一窺端倪。

後主寵愛後宮美人,分別計有張貴妃(張麗華),龔、孔二貴嬪,王、李二美人,張、薛二淑墾,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等。又以後宮女子中識文斷字者,稱為女學士。後主每每引領賓客與眾女學士、貴嬪等遊宴歡娛,共賦新詩、互相贈答,而採其最豔麗者為曲詞,再被以新聲,然後選漂亮的宮女美眉成百上千人,排練演唱、載歌載舞。

這些曲詞中最出名的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曲中所寫,都不過是讚美張麗華、孔貴嬪等后妃的無雙美貌,“大指所歸,皆美張貴妃、孔貴嬪之容色也”。

這其實是把治國當成了節目表演,採新詞譜新聲就相當於現在流行歌曲的作詞作曲,請宮女演練就如同現在歌唱節目後面的伴舞。從這方面來說,陳後主一定滿身的音樂細胞,一個娛樂節目的超級策劃人和忠實觀眾。




然而——

治國不是兒戲,不是表演。

而是經世濟民的大智慧。

用現在的話形容,張麗華並不是一般女人,很厲害。她才辯強記、善於察顏觀色,後主怠於政事,有司啟奏國事政事,需要轉請兩個宦官進來稟告,而後主每每將張麗華抱在膝上,小兩口在打情罵俏中就將一國大事吩咐決定了。如果兩個宦官記不住,或有遺漏,張麗華還給他們列出章程,寫在紙上。

這在後主眼裡當然是非常能幹,於是更加寵愛,冠絕後宮。

有人不守法度,便求告貴妃,或貶逐大臣、或升降官吏,都因張麗華和孔貴嬪一言而決。這事實上會形成一個惡循環,後主越寵愛,兩人越得勢,越能幹政。

終於,“張、孔之勢,薰灼四方,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而“閹宦便佞之徒,內外交結,轉相引進,賄賂公行,賞罰無常,綱紀瞀亂矣

”。

樓頭張麗華門外韓擒虎此時遠在長安的隋朝已勵兵秣馬、磨刀霍霍,江南猶自歌舞昇平、咿咿呀呀。

小杜一句千古興亡之嘆,將這種滑稽放大至了頂峰。




陳叔寶所做曲子如下: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單以詩句而論,確實堪稱辭采華麗,富貴之氣逼人。

然而依一國君主之尊,所親力親為者,竟耽於溫柔鄉鼓搗這等繡花枕頭、銀樣蠟槍頭一樣的東西,則這位君主的雄心壯志,大概已不比眼中之沙礫更多。



和他一樣的還可以舉出兩例,如南唐後主、詞中之帝李煜,其詞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字字泣血,可惜都是亡國後的無奈哀嘆。在其與大小周後飲酒調笑時,賦“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又是何等豔麗!

再如宋徽宗趙佶,工書工畫工詩,且都是蔚為大家,可惜其諸事皆能,惟不能為官家,最終引發了“靖康之亂”,與欽宗一道,被擄北上,囚於五國城,老死於腥羶之地。

當皇帝,宋仁宗才是最佳標本,資質一般,幹啥都不行,可是就是不多說話,秉性善良,因此史家稱其“諸事皆不能,惟能做官家”,這才是國家之幸、社稷之幸!



王事情


“隔江猶唱後庭花”一句出自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夜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詩通俗易懂,膾炙人口,被廣為傳唱,但是看到《後庭花》常常容易心生歧義,容易讓人想到當下網絡汙汙的流行語,其實此後庭非彼後庭,說起來頗有來歷,它指的是南北朝時期亡國之君陳後主所作的亡國之音

《玉樹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這是南朝陳後主這江南小皇帝為他的寵姬張麗華填寫的豔詞,傳說張麗華髮長七尺,光可鑑人,陳後主對她一見鍾情,朝堂之上,還常將其放在膝上共商國事。當時楊堅正積蓄兵力,有奪取天下之心,而陳後主並不在意,還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陳後主在光照殿前,又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自居臨春閣,張麗華住結綺閣,龔孔二貴妃同住望仙閣,整日只做飲酒賦詩之事。


張麗華畫像

這樣一個胸無大志,每天只圖淫慾享樂花天酒地的好色之徒,豈能治理好國家,管理好朝政,他的王朝就像他的豔詞一樣短暫,最終被隋滅亡,此詩也變成為亡國之詩!

杜牧畫像

這就是後庭花的來歷,杜牧以此暗諷當時的權貴,國家危難之際,不但不憂國憂民,想著為國家安危做一些事情,而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還在歌舞昇平,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暗喻是一種亡國之相!詩人空有滿腔愛國報國之志,也只能通過詩詞來表達,其中的無奈令人唏噓。


微言戲語

文物小奇談:我看了50個回答,居然沒人解釋“後庭花”是什麼花,悲哀

如題,明明人家題主問的是“後庭花到底是指的什麼花?”歷史上有沒有一種花被稱為“後庭花”?可是翻了好半天,發現居然大家都在東拉西扯,從頭到尾沒講過什麼才是“後庭花”?

普及陳後主是誰?普及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故事?講述這首詞的歷史背景?拜託能不能看清楚題目再來胡說八道。

真相是:當時的確有一種花就叫做“後庭花”,也就是雞冠花。

唐代詩人杜牧在夜泊秦淮時,聽到對岸酒家的歌女聲樂,於是寫下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來呼應隋煬帝的“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溫後庭花”的詩句。

北宋年間,大文學家蘇轍在《寓居六詠》中標註:“或(有的人)言,矮雞冠即玉樹後庭花”,這是關於此花最早的解釋。

此後,王灼在《碧雞漫志》中也提到:“吳蜀雞冠花有一種小者,高不過五六尺,或紅或白,世人曰後庭花”。

也就是說,自大北宋年間起,雞冠花的一種就被稱為“後庭花”了,這才是真相。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字,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築的精彩


亦文亦物

這是唐朝詩人杜牧有名的《夜泊秦淮》中的最後一句。


整首詩為: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後庭花指的是《玉樹後庭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所做。

是歌曲,是被用來唱的: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這首歌,寫的是陳後主讚美他的的嬪妃嬌羞媚態,堪與鮮花比美競妍,但又充滿了哀怨、不捨的靡麗之音,哪有一點帝王之豪氣,難怪他會亡國,遭後人恥笑。


陳叔寶繼位之時,正值隋文帝開國之初。文帝有削平四海之志,於是隋朝之群臣,爭勸隋文帝伐陳。


南陳朝已是危在旦夕,可陳叔寶卻深居臨春閣,整日裡花天酒地,不問國事。


在他周圍聚集了一批文人騷客,天天和他的妃嬪們群集在一起,飲酒、做詩、聽曲,在所做之詞中選那些豔詞,譜上新曲,由歌女們彈唱。


《玉樹後庭花》就是其中之一。


以後,“後庭花,”就成為了有名的亡國之音。


杜牧生於晚唐,家族顯赫,他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


對於自己的家族,杜牧也一直有優越感,他曾寫詩誇耀家中的萬卷藏書,可見他很珍視這種家學傳統,他自己從小飽讀詩書。


可是在他降生的那個年代,“安史之亂”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唐朝廷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宦官專權,貧富不均加劇。


祖父去世後,他目睹了杜氏一門的日漸敗落,再無法依靠家族的世襲庇廕,只有靠自己。


儘管他精通詩賦古文,談兵論政也頗有見地。可是,卻生不逢時,空有滿腔愛國之志,卻報國無門。


因為當時的唐王朝,上行下效,縱情聲色,狎妓輕狂之舉,蔚然成風。


就連詩人自己也是“美容姿,好歌舞,風情頗張,不能自遏”。


這首詩寫於作者遊秦淮時。作為六朝古都的繁華地段,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飲酒享樂的場所。


就連胸懷大志的詩人也常到這種娛樂場所,可見身不由己。


在船上,聽見對面歌女在唱《玉樹後庭花》,歌聲哀傷,心裡不是滋味。


因為此時的唐朝,早已過了鼎盛時代,敏感的詩人已經感到了國家的危機四伏。

國家已是如此,你們還在這裡唱“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唉……


在他的眼前,隋兵當年陳師江北的情形猶在眼前,一江之隔的南陳朝危在旦夕,陳後主們依然終日尋歡,謊言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歷歷在目。


所以,觸景生情,寫下來這首《夜泊秦淮》,來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情。


此詩有三恨:一恨商女不知此曲的來歷,二恨陳後主的昏庸無能,三恨那些不知吸取教訓,仍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


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擔心及深深的無奈的複雜情感。


一方面是詩酒風流,縱情聲色;一方面卻是心懷治國安邦的遠大抱負,卻又報國無門。


在那樣的大環境下,詩人也只能如此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這句詩很多人應該熟悉,唐朝杜牧寫南京的一首詩,詩名《泊秦淮》,流傳最廣的就是後面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把這兩句詩聯繫起來,再聯繫南京南朝末的歷史,就不難理解了。



詩中用了一個動詞來形容後庭花,就是唱,說明後庭花是一首歌曲。其實,這裡的後庭花指的是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這是陳後主陳叔寶在滅國前夕飲酒作樂時作的一首詩,其經過別的回答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這裡就不贅述。



《玉樹後庭花》這首詩內容如下:

芳林對高閣,新裝 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由於陳後主不久後亡國,這首詩也被人認為是亡國之兆不祥之作。

那麼,後庭花為何又代表屁眼呢?這要說到古代一部神作《金瓶梅》,這部至今沒找到真正作者的書,首次用後庭花來代指肛門,才有了後來的後庭花之說。

凡塵往事

這句詩是出自唐朝詩人杜牧的《夜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是晚唐詩人,他所在的時代,唐朝已經開始衰敗,很多藩鎮擁兵自重,而中央無能為力。杜牧雖然非常關注政治,可是也無能為力。

秦淮河,楊角風也曾經在河邊夜宿過,只是早就沒有什麼商女了,成了一個專賣各種小商品的市場了,還有各種包裝的鹽水鴨……

當年杜牧也是這種感覺,雖說南京(當時叫建康)不是首都,但是也是比較繁華的,前面兩句描寫的是秦淮河的夜景,後面緊接著就出現了伺候達官貴人的商女,看著她們為自己忙乎,估計只想多弄點賞錢,並不知道亡國的滋味,而這種日子就要來了……

“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話則是飽含深深的憂慮,關於“玉樹後庭花”一句的由來是在陳後主寫的詩裡。

這首詩被稱為亡國之音,它的作者是南朝亡國之君陳後主,據說當軍隊打進城的時候,他還在跟著愛姬妾孔貴嬪、張麗華等眾人玩樂呢,難怪會滅國。

在杜牧這首詩裡,他就借陳後主的事蹟諷刺當今的社會,如果再這也荒淫無度下去,唐朝離滅國不遠了……

歌詞中有這麼一句:

“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

就是說這個後庭花,其實花開的時間並不久,很快就會凋謝。後庭花是一種花,主要種在後庭的,花開的冠子很大,很漂亮,就是盛開的時間不長。

這裡也成了形容陳後主的小朝廷也沒有長久。

本來挺有意味的一個詞,等到了明朝,就有點毀三觀了,比如著名小說《金瓶梅》裡把“後庭花”指代“肛門”,意思你懂得!

這讓我又想起了杜牧的另一首詩: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

回到正題,“後庭花”據楊角風考證,應該是雞冠花的一種,是一種非常漂亮的花,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主要種在庭院裡。

唐代羅鄴曾經就寫過描述雞冠花的詩詞:

“一枝濃豔對秋光,露滴風搖倚砌旁。曉景乍看何處似,謝家新染紫羅裳”。

可見,這種花還是非常高大尚的!

回答這個題目:後庭花就是一種花,又是暗指陳後主的詩,最後還暗指亡國之音……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後庭花到底指的是什麼呢?下面堂哥引經據典幫你分析一下。

我們熟知隔江猶唱後庭花是出自於唐朝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也是引用後庭花的典故而已,也沒說後庭花是什麼?

那麼後庭花是什麼呢?

據公開資料顯示,

後庭花是指花名。雞冠花的一種或者雁來紅的異名。出自於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五:“ 吳蜀雞冠花有一種小者,高不過五六寸,或紅,或淺紅,或白,或淺白,世目曰後庭花。”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五九引明·朱橚《救荒本草》:“後庭花,一名雁來紅,人家園圃多種之……其葉眾葉攢聚,狀如花朵,其色嬌紅可愛,故以名之。”這裡是後庭花指花名的意思,但是這首詩中應該不是指花名了,可見後庭花應該是一首曲或者詞牌名。

那麼,到底是什麼呢?

後庭花又指樂府清商曲,是吳聲歌曲名。 在唐代為教坊曲名。出自於南朝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因為其辭輕蕩,而其音甚哀,故後多用以稱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的原詩是: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那麼為什麼成後庭花為亡國之音呢?南朝陳後主是誰呢?

陳後主即是陳叔寶(553年-604年),南朝陳宣帝陳頊長子,母皇后柳敬言,南北朝時期陳朝最後一位皇帝,582年-589年在位。這位仁兄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豔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被俘。也就是那位和妃子躲到井裡,最後被俘的皇帝。大家應該有印象吧!

在歷史上,有幾個亡國之君是比較相似的,類似的還有那個後主李煜,也是一個有才華的人,被當皇帝耽誤了的文人啊!

那麼,理清了上面的脈絡,我們就可以比較清晰地瞭解到,後庭花即是曲牌名,是根據陳後主的那首詩改變的一首曲子,用來比喻亡國之音的,不過我們聽過,如果你有,可以分享一下!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夜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後庭花”本是一種花名,多長在江南,且屬庭院栽培,所以叫“後庭花”。有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盛開之時使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故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

北宋蘇轍《寓居六詠》自注稱: “ 或言矮雞冠花即玉樹後庭花,這是後庭花花名的最早記載。

南宋楊萬里在《雞冠花》詩中吟道: “ 別有飛來矮人國, 化成玉樹後庭花” 。

因此,後庭花特指矮腳雞冠花。



出現在本詩中的《後庭花》,又叫《玉樹後庭花》,以花為曲名,此曲原是樂府民歌中一種情歌曲子,而南朝陳後主陳叔寶填上了新詞: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此曲被定論為“不祥之聲,亡國之音”,恐怕有些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