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說法稱《漢書》的作者班固“不配寫史”?

我們愛傳統

這是呂思勉的話。但呂思勉是梁啟超說的,梁啟超是搬運的宋朝鄭樵的話。

清●上官周繪 班蘭臺像

鄭樵是宋朝數一數二的飽學之士,一生不應科舉也不務農經商,立志要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和“著書人”。由於靖康之恥時金兵掠光了時搶走了汴京城中三館四庫圖書典籍,所以鄭樵決心以布衣學者的身份著一部集天下書為一大書。也就是《通志》。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資料,鄭樵獨自一個在東南各地求借書讀。經過三年時間,鄭樵讀遍東南藏書。時人有云"惟有莆陽鄭夾漈,讀盡天下八分書"。

宋版《漢書》

在《通志》序章中鄭樵對班固進行了激烈的攻擊。首先攻擊班固出身乃“浮華之士”之後又說班固“全無學術,專事剽竊。”並以漢肅宗對班固的譏評來說明班固的學識淺陋於當時便“已有定價”並且認為“如此人材,將何著述!”隨後列舉了司馬遷和班固之間的優劣,並最後總結性的認定:“遷之於固,如龍之於豬!”(司馬遷和班固相比就像龍和豬)

之所以鄭樵如此討厭班固主要是因為班固所撰的《漢書》是第一部斷代史,而鄭樵確實“通史”的堅定信徒,認為《漢書》割斷了歷史之間的傳承,“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後人無法瞭解古今制度的變化過程。並認為班固之父班彪才是偉大的歷史學家因為班彪也是“通史”的信徒。稱讚班彪能夠“……續遷書自孝武至於後漢,欲令後人之續己,如己之續遷。既無衍文,又無絕緒,世世相乘,如出一手,善乎其繼志也。”以班彪能夠繼承了司馬遷遺志來對比班固不能繼承班彪的學術傳統來抨擊班固的“不孝”——

“班彪有其業,而班固不能讀父之書。固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傳其業,又不能教其子……”

此外在總續中還有指責班固剽竊他人的罪名。

總之,在鄭樵眼中班固是個非常失敗的人 。


散騎舍人

剛開始看到這個問題,我也一時激憤,怎麼可以這樣說一部足夠可以媲美《史記》的鉅著呢。通過提問者的提醒,我才知道這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說的。既然是呂老說的,那就得認真分析反思了。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

這樣輩分的人,擺出來自然讓人肅然起敬。

那就看看呂思勉為啥這樣說吧

即如前漢為王莽所篡,後來光武帝興起,還是前漢的子孫。而且王莽末年起兵的,真正漢朝的子孫和冒充的漢朝的子孫,光武以外還有好幾個。大家就都說人心思漢,所以起兵的都要推戴漢朝的子孫,或假託漢朝的子孫,以資號召了。其實哪有這一回事?要是人心真個思漢,為什麼王莽篡漢時,除掉幾個姓劉的和一個別有用心的翟義之外,再沒有人起而替漢朝抱不平?倒是王莽滅亡時,還有許多人對他效忠、替他盡節呢?
然則把王莽說得如何壞,又說當時海內的人心如何思漢,怕只因寫《漢書》的班固本是漢朝的親戚;他又是一個無識見的人,根本不懂得歷史是國民的公物,而只把他看成一家的私物罷?
《漢書》也是一部大家崇奉的名著。其實班固這個人是無甚識見的,根本不配寫歷史。
只要看《漢書》的末了一篇《敘傳》,就可以知道。《漢書》的所以被人崇奉:(一)由中國人崇古的觀念太深。
(二)由古書傳世的少了,沒有別的書同他校勘,其弱點不易發見。這是一切古書都是這樣的,不獨《漢書》。《漢書》中自然也有一部分好東西,這是由於作史的總是把許多現成材料編輯而成,並非一個人所作,根本不是班固一人的功勞。

以上就是呂老的觀點。

呂老的第一個觀點:班固是漢朝的親戚,把歷史當成了私物,不客觀。在前面就舉了一個王莽的例子、

呂老說的這方面,二十四史又有那一部是站在絕對的客觀的立場上來的呢?即使如史記,也融入了司馬遷眾多的個人觀點。

第二個觀點:班固沒有什麼見識

這個有點牽強吧,班固的父親班彪就是史學大家,班家一門都是文學巨匠。如果說班固沒什麼見識,可能是說班固在處理自己人生的時候,確實不夠出彩,最後死於獄中。如果班固真的通讀史書,見識深遠,是不會有這個問題的。

其實,被歷代最推崇的前四史的作者,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這四位的人生,又有哪一個是完美的?

如果從《漢書·敘傳》來推出班固沒什麼見識,那也有點牽強。《漢書·敘傳》我是讀過的,那就是一篇班固家族歷史的敘說。一篇沒有什麼特色的文章。如果名字改成《班固家史》,我想呂老就不會這麼說了。既然叫敘傳,可能呂老是想從班固的自述中找到他寫史的初心和對漢書提綱挈領的綜述。可惜敘傳中沒有,都是些婆婆媽媽的事情。

第三個觀點:漢書不是班固一個人的功勞

前四史中《史記》和《後漢書》是個人努力的結果,陳壽的《三國志》是在晉朝皇家授意下,然後主要是陳壽自己完成的。唯有《漢書》是在皇家允許下,很多人共同完成的。

呂老這個不僅僅要抨擊漢書了,那二十四史的後面二十部都是一樣的。

然後,呂老在後面說出了為什麼歷代還那麼喜歡《漢書》的原因。呂老說的原因,我個人是贊同的。

當然,呂老也沒有把漢書說的一文不值。也給予了一些肯定的。


其實,呂老不僅噴班固的《漢書》,甚至噴了所有的二十四史,他從來不把二十四史當正史來讀,都當野史來讀。


我很敬佩那個時代的大師,敢說話,有很多千百年來不曾有的觀點。那是一個思想相互碰撞的時代。


【一起來討論吧,關注東東歷史,一起聊聊歷史中的那些事】


東東歷史

我不贊同這種說法

為什麼有人說他不配寫歷史呢?

1,

《漢書》之所以被人崇奉由中國人崇古的觀念太深,由於古書傳世的少了,沒有別的書同他校勘,其弱點不易發現。這是一切古書都是這樣的,不獨《漢書》。2,當時有人說班固寫《漢書》有"受金之謗"。別人賄賂他,希望寫一篇好傳,或者把壞事情少寫幾句,這就失去了歷史的真實性。

3,史書中對於班固父親的記載,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寫成《後傳》60餘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為後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多依班彪,實際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繼續。其女班昭等又補充固所未及完成者。所以《漢書》幾乎是他父親和妹妹的功勞,《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

雖然有這些原因,我還是認為這種說法很荒謬

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後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漢明帝很欣賞班固的才學,召他到校書部,任命他為蘭臺令史。蘭臺是漢朝收藏圖書之處。蘭臺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圖書是其職責。因此這樣被當世認可的人,怎麼被我們這些後輩認為不配寫歷史了,真是可笑可悲。

《漢書》包括帝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前206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23年)。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


豫見五羊

不知班固不配寫史的說法何來?

1.班固具有著史的家學淵源,其父班彪在史料採集上做了大量前期準備;

2.班固本人被加封著作郎,蘭臺令史,著史是他的職責本分內的事;

3.班固著成的《漢書》總體來說是一部成功之作,偉大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