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一季度運行分析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曾剛

摘要:

2018年一季度,銀行業整體運行平穩。在防風險、去槓桿繼續深化和監管治亂象全面推進的背景下,銀行規模增速較上年末繼續放緩至7.4%,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降到2.42%,為歷年最低。資產質量基本平穩,在維持三個季度不變之後,小幅上升到1.75%,再次呈現出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餘額“雙升”局面,值得關注。行業利潤增速略有上升,平均資產利潤率和平均資本利潤率均較上年末均有提高,顯示強監管環境下,銀行業盈利能力有所回升。

預計在資本管理新規落地後,“影子銀行”拆解仍將是銀行業在2018年面臨的最大挑戰。同業、理財業務的重塑,會在短期內對銀行原有業務模式產生衝擊,規模和利潤增長、收入結構都將有所變化。此外,表外融資通道受阻,一方面會產生較大的回表壓力,對銀行資本形成較大損耗;另一方面,部分融資主體資金鍊斷裂,可能會形成新一輪的信用風險暴露,需要高度警惕。

一、銀行業運行情況

總體上看,2018年一季度,中國銀行業運行相對平穩,“脫實向虛”與“金融亂象”問題得到初步整治,對外開放不斷推進,創新與轉型步伐也有所加速。主要運行特徵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規模:增速進一步放緩

2018年一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6萬億元,同比增長6.63%。其中,大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長6.18%,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長2.98%,城商行資產總額增速首次跌入個位數,為7.94%,農村金融機構為7.17%。

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負債236萬億元,同比增長7.1%。分機構看,大型商業銀行負債總額同比增長6.28%,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總額同比增長2.42%,城商行負債總額增速,7.13%,農村金融機構為6.77%。分結構看,各項存款增速持續下行,一季度末同比增速為8.7%,其中,企業存款下降更為明顯,同比增速僅為5%,居民儲蓄存款為7.7%。

銀行業一季度運行分析

企業存款和儲蓄存款增速

總體上看,銀行業主要的規模指標,無論是資產、負債還是存款等,在2018年一季度增速都較上年同期繼續下降。過去增長相對較快的中小銀行,尤其是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受同業、資管業務監管強化的影響,增速下行更為明顯。

銀行業一季度運行分析

商業銀行資產增速

(二)信用風險再度上升

從2016年四季度到2017年末,商業銀行的不良率連續5個季度維持在1.74%的水平,顯示信用風險有趨於平穩的跡象。2018年一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77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685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較上季末上升0.003個百分點。不良再次出現“雙升”,幅度雖然很小,也值得高度關注。關注類貸款佔比繼續下降,從2017年末的3.49%下降到了3.42%,顯示潛在不良生成的壓力在繼續減輕。

分機構看,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不良率繼續小幅下降,一季度末分別下降至1.5%和1.7%。城商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則繼續“雙升”,不良率分別上升至1.53%和3.26%,仍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壓力。

銀行業一季度運行分析

(三)淨息差逐步企穩

2017年二季度後,商業銀行淨息差開始回升。2017年6月、9月和12月末,分別上升到2.05%、2.07%和2.1%。2018年一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回落至2.08%。

銀行業一季度運行分析

商業銀行淨息差變化

分機構看,國有大行淨息差繼續上升,從上年末的2.07%上升至2.1%,改善明顯。外資銀行也從1.71%回升到1.82%,但仍低於行業平均。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淨息差繼續下行,且較2017年有加速的趨勢。反映了強監管環境下,對金融市場資金依賴較高的機構,會面臨著更大的息差風險。農村商業銀行比較特殊,在2017年,農金機構憑藉資金來源穩定的優勢,與國有大行幾乎同期出現了淨息差回升。但在2018年一季度,農村商業銀行的淨息差大幅回落10個BP。

(四)盈利能力繼續回升

2018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實現淨利潤5222億元,同比增長5.86%,增速較去年同期上升1.25個百分點。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05%,較上季末上升0.13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14.00%,較上季末上升1.44個百分點。

從貢獻因素看,不良生成壓力下降,減少了銀行的撥備成本支出,仍是銀行盈利能力提升最重要的來源。

二、重大監管政策及影響

4月27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稿,廣受關注的資管新規終告落地。資管新規本質上立足於功能監管的思路,打破現行機構監管體系的分割,有效實現了資管業務監管制度的統一。新規的重點直指剛性兌付、期限錯配、多重嵌套、非標資產等行業頑疾,目的在於有序化解影子銀行風險和交叉風險、消除監管套利空間,提高宏觀調控和審慎監管的有效性,以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

總體而言,資管新規會對銀行業產生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一是資管行業的盈利模式迴歸本源。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資管行業的收入模式並不僅僅由管理費構成,尤其是銀行理財,除管理費收入外,還有超額收益(本質為息差)以及其他方面的綜合回報。也正因為這種複雜的收入模式和業務鏈條,導致部分業務偏離了主業成為監管套利和利益輸送的溫床。在資管新規之後,銀行資管將逐步脫離預期收益模式,資管產品的競爭更加依賴於產品本身的業績。銀行理財收入也將從利差模式轉為管理費模式,資管行業將回歸財富管理本質。

二是行業內部分化,中小機構壓力更大。從銀行業看,銀行資管子公司的陸續設立成為必然,牌照將成為稀缺資源。缺乏獨立的財富管理能力和投資能力的中小銀行在競爭中更加面臨劣勢,現有的27家託管行在存款爭奪中具有了先天的優勢,相應的沒有託管資質的中小銀行隨著理財出表在這方面的存款只能面臨流失。如果無法獲得資管牌照,中小銀行將只能做好客戶下沉、進一步鞏固傳統存貸款業務,並通過發展其他機構資管產品的代銷來彌補業務的缺失。

三是產品結構調整。打破剛兌、限制期限錯配以及淨值估值的要求,徹底打破了部分資管產品(尤其是銀行理財)的運行模式。預計未來封閉型產品會越來越少,開放式產品產品越來越多,因為只有開放式產品才有可能保證資產端和負債段的利差收益。此外,在期限錯配的約束下,要確保資產端有更多選擇,資金端可能會出現更長期限資管產品和更多私募類產品。在投資人更傾向短期產品的環境下,需要在產品開發(附件一些長期的功能)以及提高長期產品的流動性(如建立二級市場或提供抵押機制等)方面進行更多的創新。

四是社會融資結構會有短期調整,企業再融資壓力顯著上升。過去幾年中,資管行業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融資通道。從數據上看,伴隨著資管行業的快速發展,銀行信貸佔社會融資的比重從2009年的70%,最低降到2013年的51%,2015年後,隨著監管的日益強化,銀行信貸佔比又有顯著回升。2018年1季度,累計新增銀行信貸佔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達到了80%以上。

資管產品的投資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各類債券,一是非標資產。資管業務規模的萎縮,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通過這兩類渠道進行融資的主體。債券自不待言,去年以來,債券市場融資規模大幅萎縮,發債成本(尤其是民營企業)迅速飆升。再融資難度加大,導致信用違約事件暴露更為頻繁。

非標方面,由於新規對標準資產的定義非常嚴格,劃入非標資產的品種和數量或許都非常龐大。以前用表外非標來進行融資,主要有幾個好處,一是表外業務不耗用風險資本,二是表外業務不佔用信貸額度,三是表外業務不適用統一授信規定,四是表外業務資產池運作模式可以適當的消化不良。在更嚴格的規定下,預計“影子銀行”的融資將進一步萎縮,大量非標面臨回表的問題,但回表會受到信貸額度、風險資本、統一授信和不良率的諸多限制。這意味著之前通過非標來進行融資的主體(主要是企業和地方投融資平臺),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再融資壓力並引發資金鍊斷裂,導致銀行業信用風險的再次上升,需要高度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