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的一日三餐吃什麼?

潘靈聰

走了那麼多橋,行了那麼多路,看見北方人那麼多一日三餐,壹周君覺得可以用四個字形容粗茶淡飯,小米粥加大餅,就是三餐組成。

但北方人習慣的就是大餅麵條稀飯小菜。雜糧稀飯加烙點發麵餅,不用菜都能吃個大半飽,再拌個涼菜,加醬牛肉、蘿蔔絲,就可以下酒了。

北方講究咀嚼後的感覺。主食上有明顯的差異:大米水分多,筋度低,第一口感甜。麵粉製品之一的麵條,水分少,筋度高,第一口感不明顯,需要咀嚼才能出甜味。

北方的餅多為無油無鹽,甚至還很硬,必須通過咀嚼才能吃出香味的。南方的餅多油多鹽,追求第一口感吸引人,咀嚼後無面香味。

除了小麥,北方的雜糧比南方多,像蕎麥,小米之類的,雜糧用來熬稀飯、粥,都要品味才能感覺好吃,加油鹽破壞了本來的味道。南方煲粥,喝湯,覺得湯鮮,北方人卻常常鍾愛無味的雜糧粥、再好的菜配湯也不如大餅。

米飯有“下飯菜”一說,麵食沒有,饅頭和餅不依賴下飯菜,完全可以靠乾糧吃飽,水以稀飯的形式出現,鹽以放了醬的炒菜出現,賣相不好,味道上也只能稱得上鹹香味。

北方有兩種主食的吃法,菜還沒有好,麵食已經蒸好或烙好的情況,很多人開始吃了,甚至能吃個半飽,是不喝酒的人常見情況。喝酒的人,饅頭花捲包子餅白麵條稀飯,只是滿足下酒菜不能提供的充實感,不需要太多配菜。

鹹香的菜和蒸烤的麵食很搭配,回鍋肉和饅頭面餅是可以搭配的,因為都是追求第一口感。

稀飯和粥,都是指用大米,小米或其他雜糧熬成的稀稀的東西,再稠也不會超過南方粥店裡的粥。在北方涼菜在下酒菜中地位很高,以白菜絲,青蘿蔔,粉絲,豆腐皮,等素菜為主,簡單的調味,以醋為主。

作為北方人,能接受那種毫無甜味,不太容易咬動的歐式麵包,切點西紅柿黃瓜,喝點水或者毫無甜味的大麥啤酒,很滿足的一餐。


武漢壹周

我是北方天津人,天津人一日三餐吃嘛的都有。因為天津是個移民城市,當然也包括域外移民。單就早點說吧,有人會吃起士林的麵包牛奶,更多的老人喜歡桂順齋的小八件,再沏上一壺茉莉花茶。天津的娃娃喜歡煎餅果子來一套,再來一碗大福來的嘎巴菜。而多數人吃的早點集中在一碗老豆腐,一碗漿子(豆漿),就嘛呢?有大餅果子,窩頭糖皮,大餅卷圈。雞蛋灌餅再來一碗麵茶。過橋米線,再來一個耳朵眼炸糕。雲吞一碗飛雞蛋,驢肉火燒來兩套。我的媽這爺們還真能吃。蘭州拉麵再來一瓶可樂。你說這不是胡吃海塞嘛,你說這大閨女小夥子就好這口。70年我參加工作。工資交媽媽,媽媽每月給零花錢3塊。三分錢老豆腐,二分錢漿子,有時候還捨不得呢?您了看看現在,一頓早點沒個10塊8塊錢下不來呢。午餐是一天中的正餐,要吃好了,才能幹事,對嗎?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瀕臨渤海,海鮮魚蝦較多。跟您說,打小就沒被魚刺扎過嗓子眼,吃魚更是不用教。您知道那刀魚、小馬口魚,還有那個快魚,刺是忒多,可這樣的魚最香。72年夏季的一天,我下夜班,從早上開始就睡,一直睡到晚上五點多。媽媽喊我起床吃飯。嗨,那頓飯吃的,到現在唸念不忘,要不媽媽說我記吃不記打呢?二十來歲,特能吃。告訴您吃的嘛,梗米乾飯,家熬快魚,肉片炒土豆辣子,火柿子雞蛋湯(西紅柿)。吃到嘛樣呢?那點魚湯都讓我霍飯都吃了。北方以麵食為主,饅頭窩頭兩參面(麥面和玉米麵)的餑餑。那時候定量供應的是百分之四十的細糧,百分之六十的粗糧。在粗糧裡有六斤秈米。這南方的秈米沒有油性蒸出來米一粒一粒的,中午我帶飯,這一飯盒米飯和一菜盒菜吃完以後,下午四點準餓,不搪時候。要是稻米飯就好吃多了。不就菜也能吃兩碗。梗米也不錯,有些筋道,有些油性。這樣看來,北方的主食營養更豐富一些。我們這一代人,都有個好胃口,小時候粗糧多,棒子麵粥沒少喝。記得去部隊農場學軍勞動,我曾經吃過六個饅頭,甚至沒喝一口湯。那時候蒸的饅頭個大。少說有一斤半糧食。記得83年到廈門出差,周圍幾桌就看我們三個人吃。他們都忘記了吃飯。我笑著問他們,他們說你們的肚子真能撐啊。我說,知道什麼是酒囊飯袋嗎?我拍拍肚子說這就是。天津人撈麵水餃總吃也吃不膩。半斤五花肉,一斤甜麵醬兩個雞蛋,就能做出一海碗炸醬。我告訴您做法。先炒雞蛋,盛在碗裡備用,然後放油熗鍋,八角(大料)蔥花薑絲肉片爆炒,放麵醬,點耗油,放雞蛋出鍋。黃瓜切絲裝盤。豆角焯水切釘,黃豆煮熟裝盤。煮上面條就吃飯。,那一海碗炸醬最少能吃一個星期。放在冰箱裡。天熱還可以吃麻醬麵。將麻醬用水調成細糊狀,加鹽。油炸花椒,一冒煙倒進盛有鮮味醬油的碗中。齊活,一頭大蒜,兩根黃瓜拌麵就吃飯。冬天大白菜炒羊肉絲,加辣椒拌麵特好吃。一提吃我這就沒完沒了了。就說到這,謝謝!


哈哈95128931



儘管在嶺南多年,但茶餘飯後,仍時不時回憶起北方一日三餐、那熟悉的家鄉味道來!

北方的早餐,品種其實也蠻豐富的,“套餐”花色繁多,絲毫不遜於“廣式早茶”---有豆漿油條/胡辣湯水煎包/小米湯

肉包子/豆腐腦雞蛋餅/鮮肉鍋盔豆腐湯/油旋饃驢肉湯/羊肉湯餅絲/牛肉湯口袋餅/八寶粥油穌餅/丸子湯火燒/花捲小鹹菜/油茶芝麻葉子/餛飩鍋貼/肉夾饃米線/麵包牛奶/白粥煎蛋豆腐乳等等,可謂豐檢由人,鹹淡偏好,各取所需,不勝枚舉了。



到了午飯光景,這才是北方人所謂的“正餐”,也是考驗一個家庭主婦烹飪水準的時刻。愛吃麵食的你儘可選擇:臊子面/雞蛋麵/肉絲麵/牛肉麵/蒜汁面/刀削麵/滷麵/炒麵/燴麵/炸醬麵/糊塗面/幹拌麵/油潑面…要是來了客人,有了高興事兒,抑或是節日歡聚,那流傳千年、味美可口的水餃可是北方餐桌上的“壓桌主角”!如今的北方餐桌,大夥隔三岔五,也常吃米飯搭配各類小炒換換口胃,這方面已與南方相同無異,只是口味偏重於辣和鹹而已。當然,中午除了米和麵的百搭/妙配之外,心靈手巧的家庭婦女還會製做一些頗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如炸蘿蔔絲鹹食、罈子肉燜餅、炒紅薯涼粉、京醬肉絲捲餅、羊肉泡饃、蓮湯肉片、焦炸丸子、炒煸垛、粉蒸肉、雜燴菜、灌湯包…呵呵,要是在山陝一帶,沒準還會端上熱騰騰、香噴噴的“小魚兒、貓耳朵、黑楞楞、洋芋擦擦”等南方客聞所未聞的美食東東呢?!

說著說著,已是黃昏晚飯之際。相比南方“四菜一湯”、有魚有肉的(dinner)正餐,北方的晚餐相對簡化了許多。一般人家多是小米粥/饅頭/小菜;漿麵條/燒餅;雞蛋麵湯/包子;米皮/涼皮/菜夾饃;甜面片兒/小鹹菜;也有吃燴麵配各式菜品的…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眼下,雞鴨魚肉、甚至河鮮海鮮紅酒也開始登上許多人家的晚餐桌了,北方的晚餐正日益豐盛/鮮亮起來∽∽∽



霍小姐的八卦爐

午餐雖然是很重要的一餐,但在北京,平時多爸上班在單位午飯,多多上小學在學校午飯,家裡也就只有我和兩歲的小女兒吃午飯,基本上我都是遷就孩子的口味,給她做什麼我就一起多做點吃了,孩子小也吃不了多少,所以平時的午飯基本會是炒麵、炒餅、燜飯這種又快又可以多放蔬菜的主食。週末的時候午餐會豐富一些,。一般是四個菜或者三個菜一個湯。有時候做魚有時候做蝦,再燉個排骨,炒一個或兩個素菜。

晚上時間比較緊張,因為下午接了老大放學回來還要看著她寫作業,老二那會兒也正鬧騰,多爸又沒有下班,所以做晚飯真的像打仗一樣,我家的晚飯有時候是粥+饅頭+炒菜(一般是素的),有時候就快手煮個面,做碗炸醬麵。炸醬一般情況下我一次多做點,留著備用。也有時候來不及就煮個餃子什麼的,南方人或許覺得包餃子是件麻煩事,但在北方,包餃子那是分分鐘搞定的事兒。

如果孩子們表現不錯,能給我多一點時間,我有時候也會做一些我們家鄉特色的飲食。比如上圖這種菜盒子,還有土豆絲捲餅,都是我喜歡的美食,現在我的孩子們也喜歡吃這些家鄉特色的美味。

香椿炒雞蛋:

家常燒茄子:

黃豆芽燒粉條:

家常燒帶魚:


魔多廚房

我是山東的,只是按自己的口味說下,不代表全部。早餐,愛吃包子,油條,豆腐腦,煎餅果子,肉夾饃,餡餅。不喜歡豆漿,尤其是早餐最不喜歡吃麵條。午飯家裡就是炒各種蔬菜,一般是3,4個菜,主食是米飯,饅頭。說到這提一下,我雖然是地道的山東人,但是父母喜歡吃饅頭,我就正相反,喜歡吃米飯。晚飯簡單了,一般不會炒菜,只喝稀飯,主食就對付下完事。我們家特喜歡喝玉米麵糊糊,我一開始不怎麼喜歡,到後來也就習慣了。我是屬於吃飯無肉不歡的,光吃菜,受不了。海鮮一般,羊肉,牛肉,雞,都喜歡。喜歡油炸,高熱量食品,也知道對身體不好,就少吃點忍忍,喜歡,燒烤,火鍋,魚火鍋也喜歡,不喜歡農家樂類似的飯菜,。就這些吧,只是個人口味哈。😀


龍女丹妮莉絲

我老家河南的,在農村。小時候在老家的時候條件不是很好,一般早上面糊塗,炒點菜,烙烙饃,有時候也蒸蒸饃或者拿糧食換蒸饃或花捲。中午一般吃撈麵條,自己家裡都有壓麵條機。晚上有時候喝湯麵條,有時候喝大米湯裡衝上麵糊,再炒點菜。總之麵條吃的最多,大米一般都是用粗糧食換一些熬稀飯喝。過年也很簡單,中午吃餃子,吃的最多的是蘿蔔餡的一般會調一大盆,如果過年的時候溫度比較高的話,一直吃到酸。年夜飯基本沒啥講究,燉大鍋菜。其實對於河南的特產胡辣湯,我們一般在家都不做,都是出去早點攤上才能吃到,燴麵也一樣,都是要去飯館裡才能吃到。麵條最家常的吃法一般是撈麵條,夏天過涼水,搗十香蒜汁,倭瓜長豆角臊子吃的比較多,冬天吃白菜蘿蔔的臊子。總的來說,在河南的農村吃的比較單調,一方面是條件不好,但更多的應該是不會吃。像我們那裡吃魚,一般就是炸,或者是燉魚湯,前幾年我回老家了帶回去的石斑魚啊黃花魚啊多寶魚鮁魚呀什麼的,分給親戚朋友之後,基本都是炸或者魚湯,此處想哭!不過現在的條件好了,總的來說也好了很多,比如我爹現在也會炒小炒了,不像以前什麼都放燉一大鍋。

青年以後在山東青島生活,也是北方。山東一般都口重,但膠東半島吃菜口味整體偏清淡。現在一般早上稀飯,烙菜餅,麵包牛奶,麵條輪流吃,哦,對了,在河南老家雖然吃麵條多,但是早上是從來都不吃麵條的。中午一般在外邊吃。晚上的一頓在家吃,一般都是炒菜,主食主要吃饅頭,米飯也吃,比較少,晚上基本不吃麵條。


涼生亭下

我是地道的東北人,生在黑龍江,現在定居山東,雖然同在一個過度,但是兩地的生活差異還是有的,現在我把老媽接到身邊養老,老媽做的飯菜一直都是我朋友圈可圈可點的美食!雖然沒有顏值美食,但都是老媽自己親手做的,發來幾張大家饞饞!










洋蔥頭141355094

民間說法是北方人一日三餐基本以麵食為主,不全對,因為北方太大,有華北、東北、西北、正北,以東北例外,雖說東北人也吃麵時,但相比其他北方地區要少得多,可以說東北是資源遼闊的北方關外魚米之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東北盛產大米,水資源充沛,遼東半島又緊靠渤海黃海,由與東海臨近,漁業發達,所以說是魚米之鄉,這一點我相信沒人會反駁;言歸正傳,東北人民一日三餐基本以米為主,早餐為粥、貼餅子、窩窩頭、餑餑(饅頭),有棒子麵粥,有大米粥,午餐以大米飯為主,麵條偶爾吃一會,晚餐就不清楚了,好像也要吃米飯的吧,現在生活好了,他們也會隔三差五的吃頓餃子,菜餚主要是肉,魚肉豬肉雞肉都少不了,也不缺這些,有老話說東北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雖說現在不讓捕捉野生動物了,但是都開始搞起了養殖,也可以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可想而知東北有多麼不缺肉了吧,這些說的基本上都是漢族和滿族,東北還有其他民族呢,有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朝鮮族,其中朝鮮族以大米為正食,俄羅斯族基本上是列巴、魚類為主,像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這些都屬於遊牧民族,很少耕地,基本就是各種肉類、魚類啥的。

我國正北部就一個地方,那就是內蒙古,那裡有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古自治區主要民族是蒙古族,其次是漢族,基本都是大開發的時候遷過去的,內蒙古地方大啊,網上有幾個段子就調侃內蒙古太大,說“你在歐洲坐十個小時的火車已經穿越了好幾個國家了,而你在內蒙古坐十個小時的火車才發現你還在內蒙古;”說“他們那裡的孩子去上學,大人去辦事走親戚都是騎著馬去的。”說“他們哪裡的孩子去內地上大學放假回家的時候走到草原上都找不著自己家。”當然這些都是玩笑話,但是就憑這些段子就可以想象內蒙古到底有多大,;言歸正傳,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和漢族人民飲食習慣已經相互融合了,他們那裡不光只有奶製品和牛羊肉,也有面食,叫莜麵,顧名思義就是莜麥磨的面,他們早上喝奶茶,吃奶酪、奶豆腐,中午吃牛羊肉或者莜麵魚魚、莜麵條,晚上也基本都是這些。

最後來說說華北地區,其實華北地區也沒什麼好說的,也就是和民間傳聞一樣,主食基本以麵食為主,河南地區早上是胡辣湯、糊塗、饅頭、再就點小菜一吃,一頓就過去了,中午也基本上都是麵條,晚上饅頭稀飯就小菜。


皖北半爵子

北方人一日三餐,得說過去和現在。過去在七八十年代。北方人多以麵食為主。那時候細糧(也就是大米白麵)是按人頭來分的,幾斤米麵根本不夠吃。東北的人家就吃苞米麵大餅子和苞米麵與麵粉兩參的饅頭。然後,就是吃一些油豆角、茄子醬、打飯包、炒鹹菜疙瘩、配一些苞米麵糊糊、疙瘩湯等一些粥什麼的。總之就是個填飽肚子。冬天,沒有青菜了,也就是蘿蔔、土豆、大白菜、酸菜什麼的。都是一些稀湯寡水的食物。真是吃的很艱苦。等到八五年以後,人們的生活開始就有些好轉了,一直到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山珍海味也是應有盡有。雞鴨魚肉也是飯桌上常見。每天,忙碌的東北人,一般在外吃早餐。什麼包子、油餅、韭菜盒子等。然後配上一碗酸菜湯、豆腐腦、豆漿、牛奶什麼的。吃的也是不隨意,但是也很多樣。中午和晚上,東北人一般在家包餃子、做大米飯、副食也就是什麼東北當地的時令蔬菜和牛羊豬的肉等,晚餐多種多樣,另外,年輕人會走出家門,在外吃一些火鍋、烤肉、燒烤等食物。總之東北的人一日三餐吃得豐富,特別有東北人的特色。


伊春美食美客

先說說河南的一日三餐吧。從小就知道,早上喝甜湯,😄😄😄這甜湯是不加鹽的麵湯啊,玉米糝湯啊,小米湯啊等等。就小菜饅頭。小菜是隨便拌的時令菜,如蘿蔔絲啊,白菜絲啊,有時乾脆就弄點小蔥花用鹽拌拌就好。早上一般不炒菜。現在到處都是油條包子很多,過去可不捨得早上吃這東西。



中午吃乾飯耐飢,炒菜澆麵條,籠面,炒菜,饅頭,有時也會吃米飯的。肉菜一般放在中午吃。晚上喝湯,或者湯麵條,很簡單的。中午吃剩下的隨便吃點完事。洛陽人常以麵食為主,洛陽的面很香的,如果到了外地就會很懷念家鄉面食的味道,真的是哪裡的饅頭都沒河南的好吃



,哪裡的麵條都沒河南的滋味香,筋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河南是大中國的❤髒,河南人說話就是“中!”口味居中,天氣適宜人居住,是最宜居之地,怪不得祖先發源於河南,因為她各方面都是“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