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枣科商代遗址

修枣科遗址是一处商代遗址,以出土六片甲骨而闻名,遗址位于修枣科老村西北一个约10数米深的大起土坑中。

殷商时代的历史,已被确认为是中国有文字历史的开始,这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与(安阳)殷墟发掘的结果,它使我国古代有关殷商史事的文字记载,得到了地下直接材料的印证。所以,甲骨文的发现与殷墟的发掘,是近代学术界的大事。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也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殷商时期,在社会生活和精神观念等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水平。从甲骨文来看,殷商社会在当时社会来讲,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

甲骨文是利用利器契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多为牛胛骨)上的。它是帝王及上层社会人物,运用占卜的方法,解决国事或家事中的重大难题而使用的一种迷信方法。其作法通常是先在甲、骨上钻孔,在孔洞将透未透之时,对它进行烧灼,然后根据烧灼后出现的裂纹(卜兆),由专业的卜师进行解释,并把所问之事及卜兆的结果刻写在甲骨上,有时还把日后的应验情况等也刻、写上,并用朱墨涂写这些刻字,有时也用朱墨直接写在上面。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占卜,但也有一些记事的。所记的内容,主要是帝王的事务,如祭祀、征伐、田猎等。也就是说,甲骨文所记述的内容,不可能是平民百姓的事。这说明,文字的起源,主要是来自社会上层的需要。中国的汉字,发展到甲骨文时代,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时期。

无独有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修枣科一村民在村西北大坑中用小推车取土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6片龟板,当时,这种发现并没有引起他的多大注意,下晌时他便把沾满泥土的龟板随手放在小推车上捎回家去,随便放在了堂屋方桌的抽屉里。时隔不久,因家中有病人,他便请邻村的老中医万金诚先生去看病,在看完病闲谈的过程中,他从抽屉里拿出此物让万先生看。先生一看,大吃一惊,便问他这东西是从哪里得来的,他便把此物的出土地点告诉给了万先生,并问这是什么物件?先生说:“这是殷商时期的甲骨,非常珍贵。”

修枣科商代遗址

由于村民文物意识差,又处于“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蒙昧的时代,他还是没把它当回事。后来,此物便被在石家庄工作的一个本家兄弟拿去了。

据万金诚先生回忆说:“这6片甲骨有4片残缺严重,2片较为完整。这些甲骨皆钻、灼同施,兆纹明显,且都刻有文字,可惜上面的文字一个也不认得。”

修枣科遗址甲骨文的发现,尽管是孤证,但仍真实地透露出了商代先民在此地活动的信息,说明了修枣科地域古代历史文明的进程。至于甲骨上透露的信息,有待研究,但它绝不应,也不可能是一般平民所遗之物。

修枣科遗址,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修枣科商代遗址

修枣科商代遗址

杨遵义,1946年生,临西县杨庄村人,邢台师范学校毕业。1964年参加工作,初从教,后任临西县农村工作部部长等职。2007年退休,退休后从事临西县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为河北省农经学会会员,河北省金石协会会员,邢台市收藏协会会员,临西县经济团体联合会副会长,临西县书画协会理事等,著作有《清渊寻古录》、《榆阳古城》、《万和庄的传说故事》、《万和三圣》、《临西古今人物》(副主编)、《法通圆梦万通寺》、《泥土集》、《秋韵集》等。

关注推荐“临西县历史文社”

给你的朋友们认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