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棗科商代遺址

修棗科遺址是一處商代遺址,以出土六片甲骨而聞名,遺址位於修棗科老村西北一個約10數米深的大起土坑中。

殷商時代的歷史,已被確認為是中國有文字歷史的開始,這是由於甲骨文的發現與(安陽)殷墟發掘的結果,它使我國古代有關殷商史事的文字記載,得到了地下直接材料的印證。所以,甲骨文的發現與殷墟的發掘,是近代學術界的大事。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也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發現,殷商時期,在社會生活和精神觀念等方面,已經達到了非常成熟的水平。從甲骨文來看,殷商社會在當時社會來講,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國家。

甲骨文是利用利器契刻或書寫在龜甲和獸骨(多為牛胛骨)上的。它是帝王及上層社會人物,運用占卜的方法,解決國事或家事中的重大難題而使用的一種迷信方法。其作法通常是先在甲、骨上鑽孔,在孔洞將透未透之時,對它進行燒灼,然後根據燒灼後出現的裂紋(卜兆),由專業的卜師進行解釋,並把所問之事及卜兆的結果刻寫在甲骨上,有時還把日後的應驗情況等也刻、寫上,並用朱墨塗寫這些刻字,有時也用朱墨直接寫在上面。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占卜,但也有一些記事的。所記的內容,主要是帝王的事務,如祭祀、征伐、田獵等。也就是說,甲骨文所記述的內容,不可能是平民百姓的事。這說明,文字的起源,主要是來自社會上層的需要。中國的漢字,發展到甲骨文時代,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時期。

無獨有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修棗科一村民在村西北大坑中用小推車取土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6片龜板,當時,這種發現並沒有引起他的多大注意,下晌時他便把沾滿泥土的龜板隨手放在小推車上捎回家去,隨便放在了堂屋方桌的抽屜裡。時隔不久,因家中有病人,他便請鄰村的老中醫萬金誠先生去看病,在看完病閒談的過程中,他從抽屜裡拿出此物讓萬先生看。先生一看,大吃一驚,便問他這東西是從哪裡得來的,他便把此物的出土地點告訴給了萬先生,並問這是什麼物件?先生說:“這是殷商時期的甲骨,非常珍貴。”

修棗科商代遺址

由於村民文物意識差,又處於“文化大革命”那樣一個矇昧的時代,他還是沒把它當回事。後來,此物便被在石家莊工作的一個本家兄弟拿去了。

據萬金誠先生回憶說:“這6片甲骨有4片殘缺嚴重,2片較為完整。這些甲骨皆鑽、灼同施,兆紋明顯,且都刻有文字,可惜上面的文字一個也不認得。”

修棗科遺址甲骨文的發現,儘管是孤證,但仍真實地透露出了商代先民在此地活動的信息,說明了修棗科地域古代歷史文明的進程。至於甲骨上透露的信息,有待研究,但它絕不應,也不可能是一般平民所遺之物。

修棗科遺址,帶給人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修棗科商代遺址

修棗科商代遺址

楊遵義,1946年生,臨西縣楊莊村人,邢臺師範學校畢業。1964年參加工作,初從教,後任臨西縣農村工作部部長等職。2007年退休,退休後從事臨西縣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為河北省農經學會會員,河北省金石協會會員,邢臺市收藏協會會員,臨西縣經濟團體聯合會副會長,臨西縣書畫協會理事等,著作有《清淵尋古錄》、《榆陽古城》、《萬和莊的傳說故事》、《萬和三聖》、《臨西古今人物》(副主編)、《法通圓夢萬通寺》、《泥土集》、《秋韻集》等。

關注推薦“臨西縣歷史文社”

給你的朋友們認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