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翻拍的新水滸傳是否超越了1998年央視版水滸傳?

勝利在招手

竊以為,雖然2011版的《水滸傳》也是一部佳作,但是跟1998版的經典《水滸傳》來說,整體上是差得遠的,更別提超越了。

說到老版《水滸傳》的經典性,無外乎劇情、演員、導演編劇等方面。

首先說劇情抓住了神韻

作為四大名著中改編的最得原著神韻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規避掉了《紅樓夢》結尾改動大、《三國演義》太過中規中矩的問題,依據百回本的小說文本,在忠於原著、主要人物設置和故事主脈絡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取捨,整體上角色更為清晰,劇情更為流暢。

如導演張紹林所言,“追求虎頭、熊腰、鳳尾,使全劇的觀賞效果程上升趨勢。”比如,對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橋段處理,充滿了思辨性,讓這個千百年來的淫婦形象,得以有了層次感,讓觀眾看到她作為人的一面。

潘金蓮、西門慶、王婆的三角關係也張力十足,成為全劇的精彩橋段之一。

其次是演員的契合度非常高

很多觀眾是看了電視劇再去看原著的,會發現電視劇中的演員與小說描寫高度契合。李雪健塑造的宋江,有基層小官僚的隱忍有底層小知識分子的不得志,面對皇帝高官是撅起的屁股和麵對兄弟們的義氣、威儀,都有血有肉。

丁海峰塑造的武松比起祝延平那一版,顯得年輕、有活力,狠勁卻絲毫不減。

張紹林為了尋找武松,頗費了一番功夫,直到開機前才在電視上看到丁海峰塑造的角色,立馬聯繫上,一拍即合。

其他如周野芒的林沖、趙小銳的李逵、臧金生的魯智深等都頗有風韻。“演員的自覺、自信、吃苦是角色成功的重要條件。”

再次是導演編劇的等主創的功力

《水滸傳》導演張紹林、編劇楊爭光、作曲趙季平、製片人任大惠、製片主任張紀中等人堪稱豪華組合,《水滸傳》製作、播出的時候,正好是中國影視劇大規模市場化爆發的前夜。

98版《水滸傳》稱得上是匠人年代最後的標誌。比如趙季平參考山東民歌《王大娘補缸》創作的歌曲《好漢歌》,膾炙人口傳唱甚廣。

對比一下,2011版《水滸傳》雖然也集結了不少出色的演員,導演、編劇等也都非常優秀,但是仍然能看出對98版的模仿,比如景崗山演唱的《兄弟》明顯是對《好漢歌》的跟風。還有,主創們能對開頭第一集宋江、公孫勝相會的玉米地做一下解釋嗎?


何殊我

我可以直言不諱地說,相差十萬八千里!!!老版水滸傳,一顰一笑都是那麼自然,沒有一點表演的痕跡,演員融入角色,讓你知道,他就是武松,他就是魯智深,他就是李逵…絕對不是先入為主的思想,而是對藝術的尊重。反觀新版,為了搞笑而搞笑,為了豪爽而扯著喉嚨裝大漢,這是名著啊,新版充其量是個披著名著外衣的鬧劇。其他的我就不多說了,看畫面,看語言,看演員,哪裡能和老版相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