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坎尼会战?

小神烧香

坎尼会战,是军事天才汉尼拔指挥的一次经典以少胜多的战役。

坎尼会战前汉尼拔军队的不利因素:

1)汉尼拔率领大军远征意大利半岛已经两年,远离迦太基本土,也远离西班牙的军事基地,粮草和物资供应困难;

2)在两年征战意大利半岛的过程中,汉尼拔军队人数已经从当初的9万急剧减少到5万左右,战损基本得不到有效补充;而敌方罗马军团的总数却高达8万多;

3)汉尼拔军队的构成复杂,大多是雇佣军,战斗力良莠不齐;罗马军团的士兵都是职业士兵,训练有素;

4)战争地点坎尼,也是罗马本土,是罗马人主场。

无论是从哪方面看,罗马人都占尽优势,似乎将必胜无疑!


然而,罗马人却也存在一个短板——这就是指挥权不集中。

罗马元老院配备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强大大军去迎战不可一世的汉尼拔:4个比正常编制多出五分之一的罗马军团,同时命令罗马同盟军也派出同样数量的军队,以配合罗马军团的行动。

但是,按照罗马共和国规定,罗马军团由两位执政官轮流指挥。

执政官瓦罗本性骄傲自大,一心想要打败汉尼拔;另一位执政官保卢斯则心思缜密,主张步步为营,利用军队兵力上的优势逐步打击汉尼拔。

在奥非都斯河左侧找到汉尼拔后,罗马军团在距离六英里外驻扎。两天后,保卢斯将三分之二的兵力留守东岸,其余军队则派遣渡河,在北岸距离汉尼拔更近的一个高地上建立起第二个军营,以期骚扰汉尼拔。


在执政官瓦罗负责指挥期间,精明的汉尼拔有意向罗马军团挑衅,引诱罗马军团同意了这场载入史册的大决战。

瓦罗指挥下的罗马军团,依然沿用罗马传统的阵型:步兵在中央,骑兵在两翼。罗马军团的右翼是罗马骑兵,左翼是同盟国骑兵。由于步兵数量庞大,罗马军团的中军又分为三个层次:最前面是未经战事的新兵,紧随其后是经历过多次战役的精壮士兵,最后则是战斗经验无比丰富的老兵。三个层次士兵团轮流发起冲击,就算是前面是铜墙铁壁,也必将被罗马军团摧毁得片甲不留!

战役初期双方阵型

当双方都摆好阵型之后,瓦罗发觉汉尼拔的阵型有些奇怪:虽然迦太基人的骑兵也是分布在两侧,但左翼骑兵刚好布置在河床的拐弯处,防止罗马军队包抄;迦太基中军则摆出了弓形,步兵防线中央还故意向外突出,似乎刻意在向罗马人挑衅。挑衅意味浓厚的阵型,让瓦罗更加怒不可遏,彻底剿灭汉尼拔的心情愈发急迫!


瓦罗迫不及待地下达了全军出击的命令,战斗正式打响。

两军首先遭遇的,是双方左右两翼的骑兵。在迦太基右翼,数量处于劣势的努米底亚骑兵勇敢地抵挡住了罗马军团骑兵,一时间难分高下;但在迦太基左翼,在汉尼拔弟弟哈斯德鲁巴尔率领下,西班牙和高卢骑兵迅速压倒了罗马右翼骑兵。击溃敌人后,哈斯德鲁巴尔马不停蹄,从罗马中军背后绕过罗马军团主力,去支援右翼的努米底亚人。在迦太基骑兵的前后夹击之下,罗马军团左翼很快就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自恃强大无比的罗马军团中军,依然毫不退缩地向前进攻。罗马人首先接触到的,是迦太基人中军的凸出部位,这里汉尼拔布置的主要是战斗力薄弱的伊比利亚、高卢步兵。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罗马军团,实力羸弱的迦太基军队显然无力抵抗,边战边退。慢慢地,在罗马人强势进攻下,迦太基战线由外凸的弓形变成了一条直线;罗马军团见敌人退却,更加士气高昂,继续奋勇向前推进,迦太基战线慢慢地又变成了内凹状。越来越多的罗马步兵向这个凹形中心涌入,挤作一团,行动越来越困难。

战役临近结束时态势

这时,罗马人终于感觉形势有些不对。


原本部署在迦太基战线两边的非洲重兵团突然行动起来,展开合围,全力向中央压迫收缩。在非洲重兵团强力进攻下,越来越多的罗马士兵被推入了汉尼拔的陷阱。

就在这时,汉尼拔的杀手锏也及时赶到——在击溃罗马军团的骑兵后,哈斯德鲁巴尔让努米底亚人继续追赶逃跑的罗马骑兵,自己则率领骑兵赶回主战场,完成对罗马步兵的最后合围。

对罗马军队的屠杀

罗马军团的末日到了:“数以千计的罗马士兵倒伏在地上,……遍地死尸,罗马战败了。”战场上每分钟有六百士兵被杀,直到夜幕降临,这场屠杀才结束。原本八万多人的罗马军队,最终只有一万多成功逃脱;执政官保卢斯与八十名元老院成员也一同命丧战场!

一场五万对八万的围歼战,就在汉尼拔的天才指挥下,令人不可思议地完美收场!


坎尼会战之后,罗马全国乱作一团,罗马人士气大受打击。因为每一位罗马人都有亲人在坎尼会战中阵亡,罗马还为此设立了一个全国哀悼日。汉尼拔,从此成为罗马人念念不忘的梦魇。甚至在罗马彻底击败迦太基之后,仍然不肯放过他,对他长期追杀。为此,汉尼拔不得不离乡背井,最终还是在罗马逼迫之下,自杀而亡!

汉尼拔在敌我双方虚实皆知、明道明枪的前提下,令人不可思议地设下了一个圈套,以五万人成功地围歼了八万人,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欲云谈史论今

单纯从战术上来说吧。


关于这次作战,对汉尼拔的评价已经很多,我们换个角度,从罗马方面来评价。


瓦罗和保卢斯战术上的组织能力太有限。坎尼之战罗马人的参战兵力实在是太多,目前看来仅仅是战兵超过8万人就没什么悬念。

这些人集中在一片区区3~5公里正面宽度的战场上,有效地运用这些兵力,超过瓦罗和保卢斯的能力了。


整个会战期间,保卢斯和瓦罗都处在两翼,对多达8万人的中央大阵,这两个人实际上没能进行有效的战术控制和基本的协调。整场会战,根本称不上是在瓦罗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而是在包括瓦罗本人在内的、4~6个其实算是平级的战术指挥官,在试图根据战前定下的并不周密的计划,依靠并不存在的默契进行无良好协同可言的战斗。


还有就是军事思想的问题。如果是BC2~1世纪,一支典型的罗马军队在战场上经常性地面对骑兵数量、质量不足的问题,所以卢库卢斯、西庇阿、恺撒、苏拉这些人,会很有意识地试图在侧翼打开突破口,利用高效的预备队运用,以及无马镫骑兵时代,骑兵陷入混战时对步兵的乏力来做工作,利用己方步骑的合成作战,优先击溃对方充当拳头力量的骑兵,反过来在自己的弱势翼打破战场平衡。


但在坎尼这个时间点上,罗马人尚且没有形成这种观念。罗马军队在骑兵上的弱势是从BC3世纪才开始出现的,之前意大利半岛范围内的战争中,罗马人本国以及外籍——尤其是坎帕尼亚人——提供的骑兵反过来使他们有骑兵优势。


结果就导致许多战术上看似完全缺乏常识的表现:

罗马人没有以轻步兵配属给骑兵进行混合作战的习惯,似乎也不习惯以小单位进行轮番的冲击来压制阵脚、逐渐摸索对方防线弱点,轻视骑兵的预备队运用。在坎尼之战,就以一种完全是轻佻和野蛮的骑兵部署形式体现出来,在明确骑兵数量和质量均不足以对抗对手的基础上,有限的骑兵被用来单独对付对方骑兵,完全无步兵支持。


唯一一个看起来和理智沾边的部署,是罗马人把较强的同盟骑兵放在传统上说地位较低的左翼,把罗马骑兵放在右翼——这情况和对抗皮洛士的赫拉克利亚会战情况相似——因为罗马人左翼的空间较为开阔,迦太基人也更可能在传统的优势翼,右翼,开展其主要的攻击行动。但没想到汉尼拔反常地把重点突破方向放在左翼,这里地形更为狭窄,不利于展开兵力,汉尼拔虚虚实实,反过来在这里组织主攻,达成了迅速的突破,只能说高下立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