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四喜:疫情或加剧欠发达国家贫困和饥饿 但中国人没必要囤粮

2020-04-26 14:10

4月21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发布了《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is),并且做出预测: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经济冲击,2020年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IPC/CH 3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将增至2.65亿,比2019年的1.35亿增加了1.3亿。世界粮食计划署呼吁全球必须共同行动,减轻这场全球性灾难的影响。

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对于数百万危在旦夕的人来说,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灾难性的。这对数百万仅凭工资吃饭的人来说也是沉重的打击。封锁和全球经济衰退原本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储蓄,如果再来一次像新型冠状病毒这样的冲击就能把他们推到崩溃的边缘。”

凤凰网采访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博士

,在他看来,新冠病毒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放缓或陷入衰退,加剧极端贫困和饥饿,因此世界粮食计划署将在必要时扩大粮食援助规模。

疫情加剧极端贫困与饥饿

凤凰网:近期,有多个国家已宣布限制粮食出口,您认为这种现象是由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吗?这会加剧世界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和饥饿吗?世界粮食计划署有何应对措施?

屈四喜:

我认为是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当然也不排除新冠肺炎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因为疫情蔓延可能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生产和粮食供应链,造成粮食短缺和价格飙升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的粮食紧张局面。

全球目前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人数有八亿两千多万,大多分布于非洲和南亚。而随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和东非等地沙漠蝗虫等自然灾害的产生,有可能在四五月份出现更加严重的粮荒,这令我们十分担忧。

据我们评估,新型冠状病毒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间,营养不良率可能急剧上升,从而导致更高的死亡率。营养不良的人免疫系统较弱,更容易患病。而受疫情影响,许多国家的学校营养餐项目因停课而被迫中止,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近日发布的数字地图显示,192个国家在部分或全国范围内关闭了学校,这意味着近1200万儿童将无法获得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的学校营养餐。对于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来说,学校营养餐可能是他们一天中唯一一顿营养丰富的餐食。在尚未停课的国家,世界粮食计划署确保发放学校营养餐时保持社交距离;在已停课的国家,世界粮食计划署实行替代方案,包括带回家的口粮计划、现金或代金券援助等,确保孩子免受饥饿的困扰。

我们担忧新冠病毒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放缓或陷入衰退,加剧极端贫困和饥饿,因此世界粮食计划署将在必要时扩大粮食援助规模,持续帮助脆弱群体。正如在2014-2016年应对埃博拉疫情时,世界粮食计划署将继续利用自己独特的全球物流体系以及实地行动密切监测全球粮食供应和价格,积极加强粮食储备,以支持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的行动。

凤凰网:那么对中国来说需要担忧粮食不足和价格飙升的问题吗?已有一部分民众担忧未来粮食供应问题,开始囤积食物,您认为是否需要囤积粮食?

屈四喜:

中国的粮食库存比较充裕,来年的消费量在国家粮食储备里必须要占到17%-18%,现在中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中国主要粮食消费品种大米、小麦,最近7、8年来都是产大于销的,政府应对疫情的管控能力非常强,因此我认为在中国的环境下完全没必要囤积粮食。

在中国建立应对全球疫情医疗物资的集散窗口

凤凰网:疫情期间,世界粮食计划署于中国开展了哪些救助活动,进展如何?

屈四喜: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世界粮食计划署一直非常关注疫情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影响。我们与中国政府合作开展救助工作,向湖北提供了一批医疗救治设备包括用于治疗重症患者的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和无创呼吸机(NIV)。另外由于物流受影响,我们也运送海外捐赠物资到中国来。

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有效的控制住了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的蔓延,现在中国政府也在关注世界各国的疫情蔓延情况。近期,中国政府向非洲多个国家捐赠了医疗抗疫物资,我们利用世界粮食计划署自有的物流系统进行运送,而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当地的人道主义应急仓库正向非洲间国家开展物流和分发工作,为人道主义援助提供支持。

我们也在做应对全球疫情蔓延的下一步推动工作,在中国建立一个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以扩展现有的联合国全球人道主义应急响应网络,利用自有的技术和物流体系在中国采购防护和医疗物资运送至疫情严重和欠发达地区,帮助这些国家人民抗击疫情。

新合作形式,分享中国扶贫的杰出经验给世界欠发达地区

凤凰网:请您介绍一下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地区开展的工作。

屈四喜:

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的合作主要由紧急救济、专项协助、农业综合发展和农村综合发展构成。1979年起,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进入中国开展援助行动,四十年来,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成功实施了70多个扶贫和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向中国提供了380万吨粮食,项目总支出10亿余美元,直接受益人群达3000万人。从粮食援助到深化合作,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也在演变。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华主要工作是救济和发展援助,而90年代到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提供粮食援助,同时开展大规模综合农业开发项目,项目内容包括平田整地、修路、建水库、挖水渠、建果园和茶园等,这些项目都极大地帮助了项目区居民脱贫致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消除饥饿进程的推进, 世界粮食计划署于2005年逐渐结束了在华援助项目。中国从一个粮食受援国转变为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展全球行动的重要捐助国。

鉴于中国在减贫和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可以与全球其他国家分享丰富的经验,将中国在农业农村发展和扶贫方面的杰出经验分享给其它发展中国家。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制定了“2017 —2021年国家战略计划”, 预示着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合作的新时代。同时,世界粮食计划署重视发展和企业的伙伴关系,目前和诸多国内外优秀企业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

凤凰网:中国政府将2020年定为全国脱贫攻坚决胜期,请您介绍一下世界粮食计划署相关合作的项目和工作。

屈四喜:

过去40多年来,尤其是最近,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了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是为数不多的既取得了发展目标也取得了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确定的粮食安全目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在这方面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和典范。

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积极开展创新性项目,配合中国政府进行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我们在一些贫困地区开展了学龄前儿童的营养改善试点项目,以改善3-5岁儿童的营养问题,提高农村家庭的营养均衡意识,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这个项目我们是定点帮助贫困农户,同时加强对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评价和追踪,这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点。

同时我们也在甘肃实施富锌马铃薯小农试点项目,通过富锌马铃薯的推广和生产,旨在改善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农民生计以及微量元素锌缺乏问题,助力实现中国政府的精准扶贫和营养改善目标。

凤凰网:您对于未来的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所开展工作的展望和规划,您还有哪些思考?

屈四喜:

首先,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毫无疑问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非常重要的一个捐赠国,中国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也愿意拿更多的资源帮助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要加大与中国的合作,希望从中国得到更多的资源,帮助其他国家、机构和贫困人口。

第二,南南合作来讲,毫无疑问中国有非常丰富、类型多样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和先进技术,包括电商技术等在内,中国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经验向世界欠发达地区的传授都是我们未来发展方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三,从国内帮扶来讲的话,即使2020年以后,我相信中国政府也会持续出台相应的帮扶弱势群体的计划,农村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世界粮食计划署利用自己的过去在中国积累的经验和影响力,与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在国内开展一些相应的帮扶项目和工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