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魏蜀吴的面积差不多大,但为什么有人说当时曹操占了十分之八的天下?

拉拉裤led8啦


如果按照东汉末年的人口分布和州郡划分来看,曹操大约占领了三分之二的天下,说曹操占领十分之八的天下,显然是有些夸张了。虽然从地图上看,魏蜀吴三国的地盘差不多大,但是在全国人口南迁之前,曹操占据了北方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多的地区,因此曹操的实力远胜于孙刘两家。

十三州部划分

东汉时期天下分为十三州部,其中冀州、豫州、青州、兖州、徐州、司隶、幽州、并州、凉州都控制在曹魏的手中,同时曹魏还控制了扬州、荆州、益州的部分地区。而蜀汉的地盘只有一个益州,东吴的地盘只有大部分的荆州和扬州,以及最弱小贫穷的交州。

从十三州部的划分情况来看,曹操占据了东汉时期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北方州郡,孙权和刘备占领的都是较为偏远的西部和南部州郡。因为南部州郡和西部州郡的人口密度较小,所以南方州郡和西方州郡的面积都比较大,魏蜀吴的地盘才会看起来差不多大。

魏蜀吴人口对比

根据三国时期的史料记载,蜀汉灭亡的时候,蜀国的人口为90多万人,魏国的人口为460多万人,东吴的人口大约在200万人左右。由于魏国的士族和王侯数量比较多,魏国的真实人口要远高于460万。

而蜀国和吴国的士族和王侯数量比较少,如果核算上士族和王侯控制的人口,那么魏国的人口比蜀国和吴国加起来还要多。三国时期人口就是战斗力,吴国和蜀国的人口不足,注定了两国很难能够战胜魏国。

魏蜀吴三国的人才数量对比

东汉时期士族大部分都居住在北方,魏国占据了士族的主要居住地,因此魏国的人才一直源源不断。蜀汉占据的益州本身就缺乏人才,诸葛亮和刘备还制定了相对死板的人才任用制度,东吴的人才数量比蜀汉略多,但是对比曹魏的差距仍然十分大。

因为人才不是单单用量来衡量,因此我们无法准确的估计出魏国的人才是蜀吴两国人才的多少倍。但是从蜀汉后期的情况来看,魏国的人才数量至少是蜀国的十倍以上,蜀汉后期的大将姜维和王平,竟然都是魏国的降将,廖化和张翼都是70多岁的老将,可以说魏国和蜀吴人才上的差距,是三国各项指标中差距最大的一项。

总结

虽然从地图上来看,三国的地盘差不多大,但是考虑到人口、经济、人才等方面的因素,魏国的实力比蜀国和吴国加起来还要强大。至于题主说的魏国占据了天下了十分之八,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显然有些夸张了。


史海泛舟摆渡人


感觉上的确如题主所言,魏蜀吴三国的面积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不过,曹操占了天下十分之八的说法,虽不十分确切,但基本符合史实。

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些基本的概念。

所谓占据的天下,不仅仅是一个地域面积概念,而是人口、兵力、经济实力的总和数据。

当时没有GDP统计,但有赋税指标,农业生产力、手工业的发达程度,也是国家实力的具体体现。马蹄需要修补吧,将士的铠甲、兵器需要打造吧。没有足够的工匠,是无法完成这些工作量的。

看一下今天的情况,或许对这个问题更有直接的观感。

豹眼大体统计了一下,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西部内陆五地的面积是524.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约960万面积的54.66%;

这五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大约是8072万,今天人口已经突破14亿,五地人口虽有增长,但不会太大,大约所占比例为5.766%。

而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东部沿海九地的面积,只有88.1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面积的9.18%,不足十分之一。

这九地的人口数,却达到了4.975亿,占总人口的35.5%。

由此看来,新疆等五地面积是北京等九地的六倍,而人口却只有九地的16%左右,也就是七分之一多一点。

如果按照GDP来对比,差距就更大了。

2019年五地GDP总量为44191.68万,而九地的GDP却高达505852.49万,是西部五地的十倍还多。尽管这些数据有些水分,但都有水分,大体也看出一个概况。

但人均GDP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五地是人均5.475万,而九地为人均10.167万,不到两倍。

从这个情况就看出,实力不仅仅是要看占据的地域面积,更重要的还需看人口、经济总量。

今天如此,在汉末三国时期,大致也是如此。

据有关史料记载,魏蜀吴三国大致人口数为:

263年,邓艾灭蜀,刘禅交出的户籍资料是:

“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兵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280年,晋朝灭掉孙吴,吴国的户籍资料是:

“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而263年时,曹魏的人口资料是:

“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当然,这些数据不包括一些黑户,也就是不在册的人口,为了逃避徭役,都会搞一些小动作,这个就像GDP的水分一样。都有这个问题,也就不考虑这些因素。而且不是一个年限的数据,大体看一下这个数据对比吧。

人口总数767万,蜀国占12.26%、吴国占29.99%、魏国占57.76%。魏国大体是吴蜀的一倍多一点。

兵力吴蜀合计为33万左右,魏国没有具体的数据,一般认为,大约是40--50万。基本是吴蜀两国的1.5倍左右。

蜀国兵员占据人口的比列超过10%,吴国是10%,如果魏国也是10%的话,其兵力就是44万多,魏国兵力恐怕要超过这个数。有说法可能到了六十万,但没有确切的史料佐证。

综合来看,魏国整体上超过吴蜀之和,是没有问题的,但绝对到不了十分之八的程度。

那为何有这个十分之八的说法,而且豹眼也认为基本符合史实呢?

还有一个重要指标,那就是汉末时期的行政区划。

《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汉成帝元延、绥和时期的行政区划,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完整可靠的记述,汉朝廷分十三个刺史部,下辖一百零三个郡国,另加京畿地区七郡。

十三刺史部的设置,基本延续汉武帝时期的区划,尽管后期多有调整,但基本保持原状。

东汉时期的十三州是:

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非东汉十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这是东汉时期行政区划的基本框架。魏蜀吴时期,各自又设置了许多郡县,比较混杂,没法说得清楚,就以这个十三州说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势力范围吧。

曹操一统北方之后,刘备仅仅控制益州、荆州一部;孙权控制着扬州、交州、荆州一部分;其他地区都被曹操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汉中郡,本身就是属于益州,刘备占据汉中,才将其收回。但阳平郡、武都郡,在诸葛亮北伐时还在曹魏手中。

曹操在汉中之战失利后,将大量的人口迁徙走,几乎留给了刘备一座空城。

当初,张鲁投降曹操时,就把人口、财富大量迁徙到了邺城。

荆州原来是七郡,分别是南阳、南郡、江夏、长沙、零陵、武陵、桂阳等,治所原在汉寿县(今湖北汉寿),后迁移到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可见其人口、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在襄阳。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家瓜分了荆州,即便曹仁丢掉了南郡,但襄阳仍控制在曹操手中,也就是荆州的首府依然由曹操掌控。曹操把襄阳地区又划分出南乡郡、章陵郡。这是荆州的核心区域,势力并不可小嘘。

江夏郡又以长江为界,划分为两部分,江北由原刘表部将文聘一直把守,归属曹操;江南部分仍为江夏郡,由孙权占据。

扬州地区比较复杂,曹操与孙权势力犬牙交错,相互攻伐,这个地区就说不清楚啦。

从行政区划来看,刘备只占据益州(还不是全部)及荆州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孙权占据扬州、交州及荆州江夏(江南部分)、长沙、桂阳三郡;

曹操占据了十三州之中的其余九州及荆州的襄阳、江夏郡江北部分,以及京畿七郡。

就这个情况来看,曹操起码占据十分之七八。

因此,从人口、兵力等来看,曹操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数量;但从行政区划数量来看,曹操起码占据了十分之七以上,但不到十分之八。

比较确切地说法,应该是曹操几乎占据了十分之八的天下,这并不为过。


豹眼看历史


在我们今天所见的“三国鼎立”的地图中,可以看到,魏国的面积最大,几乎占有整个北方地区;吴国第二,几乎占据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区;蜀国第三,占有今天川陕、重庆及云南部分地区。

如果单纯从地图表现出来的面积来看,吴国和蜀国的面积几乎是可以与魏国平分秋色的,甚至它俩的总和还要比魏大了不少。但是,这种感觉却纯粹是一种认知错觉。以现代眼光绘制出来的历史地图,掩盖了真相,“骗”了我们。

在当时人的眼中,魏蜀吴三家的对比,并非是这个样子的。比如,刘备就曾经与孙权说:

“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三国志》)

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甚至说“十分天下有其八”,才是当时的历史真相。

下面,我们从地理的角度来分下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三分天下”背后的真相!

一、曹魏方面

曹魏的统治区域,大致是东起大海,西到河西走廊,北到长城,南到秦岭淮河,所辖领土覆盖了当时的十二个州:荆、扬、青、徐、幽、并、雍、凉、兖、豫、冀以及司隶。

这个区域,已经占到了当时汉朝的一大半。而这些地区,也是秦汉时期中国的主要农耕区域,开发程度相对较高。

这片广大的区域,同时也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地方。

所以,吴国中后期的权臣诸葛恪就曾经这样评价三国的实力对比:

“今贼(曹魏)皆得秦、赵、韩、魏、 燕、齐九州之地,地悉戎马之乡,士林之薮。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 以吴与蜀比古六国,不能半之。”(《三国志》)

诸葛恪以“战国七雄”来对比当时的魏蜀吴三国。他认为,曹魏占据的土地是昔日秦国的数倍之多,而吴、蜀两国的土地合起来还不足六国的一半!

这种观点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三国之间的真实实力对比,不过,这与我们今日所见到地图上的三国面积对比大相径庭。

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要再来看看吴、蜀两国的情况。

二、孙吴方面

孙权偷袭荆州后,几乎取得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势力范围涵盖了荆、扬、交三州。

从地图上,这几个州都是面积比较大的州,以至于让我们在感官上觉得,吴国甚至比魏国小不了多少,甚至还大。

但是,当时的交州以及荆州、扬州南部,皆是荒凉偏远、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开发程度与中原无法可比。

吴国所能倚重的,还是荆州中北部和扬州北部。其中,更为宝贵的是孙策所打下的“江东六郡”,也就是扬州下辖的九江、丹阳、庐江、吴郡、会稽、豫章六郡。

按照周瑜的说法,这里是:

“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三国志》)

除了这一块核心区域外的扬州,则基本是被“山越”等民族所占据,他们虽然处于吴人统治之下,但经常举兵反抗,攻略州县,让孙氏大伤脑筋。

除了“江东六郡”,我们还要所以说孙权从关羽手中夺得的荆州。

准确的说,孙权只是拿到了荆州的中部和南部,而荆州的北部仍然在曹魏的控制之中。曹魏手中的这片区域,恰好也是荆州经济最发达、物产最富饶的江汉平原。

孙吴为了防御曹魏和蜀汉对荆州的进攻,需要在荆州派驻庞大的军队,而仅凭荆州南部、中部有限的物产,甚至不足以供养这样一支军队。

因此说,尽管吴国领土貌似广大,但真正有效的地区还是位于扬州的“江东六郡”,像当时的交州等地区虽大亦无多大作用。

三、蜀汉方面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三国中最小的蜀汉。蜀汉国土只有益州、汉中以及南中地区。

其中,南中地区大概是今天的云贵高原北部以及四川盆地的南部一带。即便是在今天,这些地区仍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更何况是在遥远的三国时代。

而且,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还经常与外来移民发生矛盾,而蜀汉只能依赖武力来迫使其臣服,比如诸葛亮就曾举大军平定南中。尽管如此,双方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公元263年,当邓艾的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有人劝刘禅迁都南中,而重臣谯周却说: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诸葛亮)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 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三国志》)

由此可见,蜀汉与南中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不像“七擒孟获”中描写的那般美好。所以,刘禅也打消了退往南中避难的念头。所以,除去南中,蜀汉只剩下了益州和汉中这两块领土。

益州所能仰仗的,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蜀汉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汉中位于秦陵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自然环境与益州相似,也是物产丰饶。张鲁就曾在此割据一方、自立门户。

不过,有两大因素对汉中的供给能力影响较大:一是在“汉中之战”时,曹操曾经将汉中之民悉数迁走,极大影响了本地区的生产力;二是汉中是蜀汉的北伐策源地,诸葛亮、姜维等长期在此派驻重兵,汉中本地的物产也根本不能维持军需。

综上所述,尽管在地图上,魏蜀吴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但从“有效性”上分析,曹魏所掌握的“有效领土”远远超过了东吴和蜀汉。

在三国初期,由于曹魏还没有从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乱中恢复过来,所以,东吴、蜀汉尚且还能与之抗衡。

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当曹魏已经在国力上远胜孙刘两家时,两国先后覆灭的命运,也就再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