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那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杀了刘备?

风和日丽伴你行


曹操一个历史上的真正英雄,这就注定他不会用这种方式杀刘备。分析具体原因,我认为有4点。

1.曹操与刘备当时的处境与背景:曹操当时正是军事上节节胜利是时候,破袁术、败张秀、杀吕布,有统一天下之势。而刘备兵败投奔曹操,正值穷困潦倒。曹操志得意满之际,难免会对一味装糊涂,装平庸的刘备放松警惕,而错过杀刘备的好时机。

2.杀刘备与曹操的政治风格不相符:曹操的政治风格中有一项是招贤纳士,而刘备世称刘皇叔,正式当世的贤德之人,曹操虽然当时节节胜利,但仍有很多敌对势力未消除,离一统天下还尚远,此时正是大力用人之际,如果因杀一个有潜在威胁的刘备而断了天下贤士的投奔之路,从当时看这是不符合曹操德政治风格的。

3.曹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相惜:曹操是真英雄,刘备也是英雄,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是曹操的真心话,曹操也确实想杀刘备,也确实惜刘备之才。最后在一念之间,选择了不杀刘备这个潜在对手。

4.曹操是真英雄,有英雄气概:曹操内心还是有些不屑用鸿门宴这种方式杀刘备的,英雄总有英雄的对敌方式,曹操当时选择了自己的英雄主义。

历史上那些看似偶然的事情也有其必然因素,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没杀刘备也是历史的必然!



自持阁


三国时期,曹操特意青梅煮酒与刘备讨论天下英雄,许多人不理解,当时那么好的机会为什么曹操不杀了刘备?其实,以曹操的行事风格,当时不杀刘备肯定有诸多方面的考虑。但是,按照个人理解,当时曹操不杀刘备,是因为曹操没有必要去杀刘备、也不需要杀刘备、当时杀刘备太不划算。下面聊一下个人的理解。

一.曹操没有必要去杀刘备

当时的刘备,俨然已成了“孤家寡人”,一无地盘,二无军队,并已经正式投靠了曹操,住在重兵之下的许昌。

许昌是曹操的大本营,兵多将广,人多势众,并且防守严密。刘备则无兵无卒,只有关羽和张飞在身边,四周都是曹操的眼线,根本无法有所做为。

寄人篱下的刘备,早已英雄气短,对曹操构成不了任何威胁,正如曹操所说“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因此,曹操没有必要去杀刘备。

二.曹操不需要杀刘备

在许昌,刘备伪装的很好,让曹操觉得不需要杀刘备。刘备故意天天在后园亲自种菜,不过问门外之事,连关羽和张飞都被其伪装所骗,而经常去劝说刘备要留心天下大事。此事被曹操的眼线汇报后,曹操半信半疑。

于是,曹操想借煮酒论英雄来试探一下刘备,在两人喝酒过程中,曹操故意问刘备:“使君,请问当世英雄是谁?”刘备把当时的各方势力都罗列出来,如袁绍、刘表等,但都被曹操一一否定。

曹操想再探一下刘备的想法,便抛出英雄概念“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并直奔主题“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大吃一惊,手中筷子掉到地下,碰巧雷声大作,于是刘备故作被雷所惊以骗过曹操,并圆谎称道“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曹操此时才彻底放心,觉得刘备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普通人,觉得不需要杀刘备。

三.曹操杀刘备不划算

当时,曹操暂未平定北方,各方势力并存,四周强敌环伺,刘备也颇有影响力,若杀刘备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曹操变成众人之的,容易成为对方攻击的口实,或者变成引起内部动乱的诱因,因此曹操杀刘备不划算。

1.朝庭方面

此时曹操还是汉臣,而刘备是刘皇叔,曹操若无故杀刘备,朝庭中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很容易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2.敌人方面

此时,曹操最大的敌人是北面的袁绍。袁绍势力十分强大,加上地方富裕和身份尊贵,有统一北方的实力。如果袁绍借刘备被杀为由起兵,对曹操也是不利。

3.内部方面

之前,曹操杀边让后,谋士陈宫等人就开始造反作乱,此时,虽然陈宫已死,失地也已收复,但让曹操担心的是杀一个边让就会有如此大的影响,那杀刘备的影响有多大呢?是不是有更多的人会造反,内部会不会动乱呢?显然,杀刘备不划算。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凝沙学史


引子

有人总结过一代奸雄曹操生平做过最后悔的四件事:

睡错一人,放错一人,用错一人,杀错一人。

睡错的人指的是,宛城之战后,曹操占有了张绣的婶婶邹氏。

用错的人指的是,曹操重用了司马懿。

杀错的人指的是,一代神医华佗。

而这个放错的人,说的就是一代枭雄刘玄德。

而如果让曹操自己在四个错中排序,这个“放错”一定会排名榜首。

因为错放了刘备,导致他逃走后,终于得以鲤鱼跃龙门,得到用武之地。

因为错放了刘备,他后来联合孙权,让曹操的势力终其一生不能踏足江南。

因为错放了刘备,他在汉中争夺战中获胜,三国鼎立的局势就此巩固,曹操再也不能一统天下。

为什么曹操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我们先从史料中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

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皆伏诛。

也就是说:曹操本来是要派刘备去攻打袁术的,在没有出发前,董承想联络刘备策划的“衣带诏”事件,刘备还没有确实参与。适逢曹操邀请刘备饮酒,于是二人开始评论天下英雄。曹操一针见血的指出,将来与我争天下的就是刘使君你。

这一句话吓的刚开始吃饭的刘备失落了筷子,赶忙借口出征袁术逃离了许都,曹操却并没阻拦。后来“衣带诏”东窗事发,董承等人都被曹操杀死。

看完陈寿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事情很矛盾。

因为如果曹操说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只是一时酒后吹捧刘备一句,那么曹操后来放走刘备倒是不足为奇。

可无论是我们站在后来的角度看历史,还是当时的人看待刘备。刘备骨子里是一个英雄恐怕都是事实。

刘备刚刚参与剿灭黄巾的战争时,一文不名,但一身本领的关羽、张飞却选择追随刘备,并且做到了至死不渝;

刘备兵少将寡,不得已只能投奔依附于别人。但是这些诸侯都没有因为刘备弱小就轻视刘备,反而是礼遇有加。

公孙瓒借兵,吕布分城池,

曹操攻打徐州,孔融想到第一个求援对象就是刘备;

陶谦甚至要将自己的徐州让给他。

后来他去投奔袁绍,袁氏父子出城二百里相迎;

在荆州时,刘表曾以身后之事相托刘备;

孙权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却毅然选择和刚刚大败于曹操的刘备联盟

这些事都从侧面说明了在他们的眼里,虽然眼下刘备还在失败,但他确实是个人物。

关羽、张飞看得出来;袁绍、孙权看得出来;曹操当然也看得出来。

而且曹操看待英雄有他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对比他自己。

其余的诸侯曹操之所以不放在眼里,就是因为他们都是一群只知道抢占地盘却没有政治头脑的军阀。而身为政治家的曹操却在他们忙于攻城略地的时候将东汉天子迎奉到身边,从此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令牌。

从此曹操可以以东汉王朝的名义去攻城略地、去招揽人才,去实现他自己的霸业。

而在当时能够和曹操有同样战略眼光的恰恰就是这个虽然没有立锥之地却整天把“汉室皇叔”“兴复汉室”挂在嘴边的刘备。

所以曹操对刘备的评价绝不是信口胡说,那问题来了,既然已经看出刘备是一个英雄,那为什么曹操不利用这个机会将刘备除掉呢?

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结合当时的环境,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没有借口

很多人会质疑,曹操杀人如麻,杀人还需要借口吗?

后来封公称王的曹操杀人时自然是不会太在乎别人的感受,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统一了中国的半壁江山,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已经稳定。

曹操自己位极人臣,掌握了所有最高的权力,可以说是不穿龙袍的皇帝。绝对的权利在手,曹操自然就不会有所顾忌。

但不顾忌也不等于就不需要一个理由。比如他杀名士崔琰是因为崔琰写了“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的反动言论;杀许攸是因为许攸公开居功自傲,大放厥词;杀杨修则是以他在军中散布“鸡肋”谣言为罪证。杀人,总是不能没有理由就杀的。

但建安年间的曹操,才刚刚将汉献帝接到身边不久,在朝廷上曹操虽然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却远远做不到呼风唤雨的地步。因为此时北方还有死敌袁绍,西北还有马超韩遂,南方还有孙策、刘表、刘璋、张鲁等诸侯并立。

朝中的大臣,也有很多想杨奉、董承这样一直想阴谋夺权的反对派。所以曹操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好“天子”这面大旗,对外讨伐不臣的割据诸侯,对内通过招揽人才,逐步排除异己。

而刘备是何许人?天下公认的仁义之士,他有劣迹吗?没有。他有恶评吗?也没有。他和曹操公开叫板,反对曹操了吗?更没有。

据《三国志·武帝纪》,刘备前来投靠曹操时,曹操的谋士程昱曾劝曹操把刘备除掉。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的回答则是“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所以,从这可以看出,针对刘备的问题,曹操确实很为难,不杀他会有后患。但现在要杀他却找不到刘备的罪证。

如果就因为自己认为刘备有能力、有隐患就悍然杀了,那此时天下的才能之士会怎么看自己,“唯才是举”又怎么能推行下去?朝中的反对派必然哗然一片,各地的诸侯一定也会借机作乱。

所以这就是曹操此时不能杀刘备的根本原因——在没有确实罪名情况下杀掉刘备,政治影响太坏,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曹操此时承担不起。

没条件

我们也可以假设曹操就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问题是用什么手段呢?

杀人也不是简单的事,而当时曹操能够使用的方法也无非以下几种

上一段,我们分析过,刘备不仅是一个英雄而且极其擅长韬光养晦,此时他身在曹操帐下。在政治上没有丝毫悖逆,军事上也为曹操所用。用朝廷下诏治罪处死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

可能有人还会想到三国时期常常出现的鸩酒和刀斧手。的确,曹操要真是那么干,煮酒论英雄就会变成毒酒除英雄,刘备去赴宴就不会只被吓掉了筷子而是被砍掉脑袋。可行吗?不可行,曹操的第一身份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职业杀手,此时的曹操还是要维护自己的政治形象的,如果曹操通过这种手段达到政治目的,此事传开了去以后还有谁敢跟曹操喝酒?

自己动手不行,那派人暗杀呢?恐怕也会“出师不利”。为什么呢?因为史书记载刘备和关张“出则同车入则同眠”,简直是形影不离。尤其关羽在跟随刘备前就是以看门护院为业,可谓业务精英。若单论武力值:是三国中又有几人是关羽、张飞的对手?倒是也有,单打独斗而论吕布就算一个,可总不能把吕布从坟头挖出来去杀刘备吧。
三十六计中有一招借刀杀人,曹操后来就用在了祢衡身上,这一条可行吗?计策没问题,但计策是否有效要看对象,祢衡何人?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狂犬吠日的狂徒,这样的人早晚会死在黄祖那样的粗鄙武夫手里。可是刘备仁义之名遍布四海,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曹操自己不想落得杀害贤能的罪名,诸侯们就猪头三?相比之下他们却都厌恶曹操,有怎么会甘心为曹操所利用?
想来想去,要不背上杀刘备的恶名,就不能让别人看出是曹操本人或者利用别人杀的刘备,刘备最好能“自杀”。这是个美梦,可惜也只是个梦。因为刘备天下枭雄不是荀彧一样的脆弱书生,看到一个空盒子就会自杀。刘备的生命力堪称“三国小强”。徐州之战打不死,当阳之战死不掉,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却也不能直接要了刘备的性命。刘备一生屡败屡战,但却屡败屡战,这是他最大的人格魅力,此等人物岂会自戕。

没必要

这可以算作曹操自己为不杀刘备找的一个聊以自慰的理由。

那就是此时的刘备还不成气候。

一个英雄想要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是不容易的。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在少数,但其中绝大多数都一生郁郁不得志,落得英雄空老的悲惨命运。

这一点曹操时很清楚的,一个英雄想要成气候,就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

光有个人能力是不行的。在诸侯争霸中,他还必须要有一块用武之地。

光有崇高理想是不够的。在三国乱世里,他还需要能有人才帮助他规划一个实现的蓝图。

而此时刘备可谓一无所有,即使是一个人有英雄的潜质,若是得不到机遇,他又怎么能成就英雄的事业呢?

所以这样的“英雄”此时杀了麻烦,不杀以后也未必麻烦,那还是就不麻烦了吧。

总结

所以曹操如此选择的原因就是:曹操顾忌此时杀害刘备的政治影响,又没有合适杀刘备的条件,再加上存了刘备未必成事的侥幸心理,最终放走了刘备。

我们看待历史、理解历史人物,要站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对于未来,谁也不能未卜先知。

所以曹操当时不知道,此时放走的刘备将在数年之后得到“卧龙”的出山辅佐,从此时来运转,如鱼得水。

也想不到,等到自己和刘备下次再见面时,这个屡战屡败的刘备将在汉中击败自己,然后导致自己有生之年不能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