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军事人才本就很弱,诸葛亮为何还要放弃魏延这员大将?

寻找不答应


诸葛亮没有放弃魏延。如果把魏延之死赖在诸葛亮身上,那诸葛亮简直冤死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魏延,两人关系与《三国演义》中完全是两码事。在演义中,魏延塑被造成了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而诸葛亮则是神机妙算,算准了魏延日后必反,于是他百般打压魏延,故意让魏延才华得不到抒发。

比如,魏延投刘备时,诸葛亮莫名其妙的就说他有反骨,要斩他。幸得刘备的阻拦,才饶了魏延一命;

还比如,魏延感叹郁郁不得志,诸葛亮为了死后避免后患,暗中安排马岱杀了魏延,让魏延死得其所;



但是,这些其实都是演义虚构的。历史上没这些婆婆妈妈的烂事。

历史上的诸葛亮与魏延,两人并没有什么私人矛盾。诸葛亮不仅没有打压魏延,反而还很看重魏延。

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延就担任了三个重要职务: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督前部——蜀军的先锋;

丞相司马——丞相副手,掌军权;

凉州刺史——省级待遇;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魏延传》

诸葛亮把蜀军先锋,丞相助理,省长待遇都给魏延了。这难道是不看重他?



再比如,诸葛亮北伐后,魏延屡次升官。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中地区,其间由于大雨连绵,无功而返。魏军撤走后,魏延率军反击。

注意!魏延是单独出击,并没有受诸葛亮的掣肘。事后,由于魏延大败魏将郭淮。因而回朝之后,他被提拔为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前军师加假节——等同关羽之于刘备,是可以自领一军,自己独立作战的待遇。

(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

如果诸葛亮打压魏延,提防魏延,为什么还让他假节?还让他独立指挥作战?

还比如,诸葛亮病死前,安排魏延负责蜀军的断后任务。

诸葛亮临终前,他是这么安排后事的:大军先走,姜维居中,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抗命不遵,大军自行撤退,随他的便吧,不用管他了。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众所周知,断后与先锋是军队里面最重要的两个位置。然而这两个位置,断后比先锋还要重要一些。因为先锋打不下来,还可以后撤。但是如果断后断不好,极有可能会全军覆灭。

如此重要的职务,诸葛亮在自己死后让魏延担任,这难道是不信任他?打压他?如果诸葛亮不信任魏延,直接杀了他不就行了,或者直接把魏延撤职,押回成都便是,何必还要多此一举?

所以说,正史的诸葛亮和魏延,其真实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诸葛亮非常重用魏延,不仅给他权限、官位,还给他独立的领兵权,准许他单独作战。甚至到自己快死了还非常信任他,让他负责断后。

只不过诸葛亮顾虑到魏延有可能不听话,才安排了备选方案,让姜维居中,防着魏延。

试问,诸葛亮做人如此厚道,还指责他故意打压魏延,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至于说魏延之死,这其实跟诸葛亮也没有直接关系。

诸葛亮死后,魏延对大家说:丞相死了,但是我还在呀。你们护送丞相的棺椁回去,我领兵留在这里继续讨伐魏军。怎么能够因为丞相一人之死就中断北伐大业呢?并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让我给杨仪那种废材断后,我丢不起人。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魏延传》

结果,当魏延慷慨陈词一番后,没有人理会魏延。王平、姜维这些领兵的人,都选择站在杨仪一边,随其退到了汉中。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什么来?

是的,魏延的人缘极差!当他和杨仪起矛盾的时候,蜀军将领都站在了杨仪一边,都不想搭理他。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个人给别人留下好感度,也就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当大家对一个人的印象非常好时,大家就会支持自己想相信的东西,而不是所谓的真理。当一个人平时表现得过于傲慢,不合群,给大家留下不好印象时,大家在关键时刻就必然会抛弃他的。

举个例子说。一个人能力很强,但平时不会搞关系,在办公室办公室里面傲慢无礼,吆五喝六;另一个人能力不行,但人际关系很好,大家都跟他处的来。当公司要裁掉一个人时,大家伙会第一时间把烦人的家伙踢出局。至于他有没有能力,大家根本不关心,大家只想把碍眼的家伙踢出局而已。


魏延就是这种人。他自打投了刘备后,刘备重视他,诸葛亮也重视他,以至于他性格过于高傲,眼睛里面容不下别人,没有同僚跟他合得来。当诸葛亮死后,他逼别人在自己和杨仪之间做二选一时,大伙理所当然的会抛弃他,选择自己想要的结果。

至于魏延,他在姜维、王平等人眼里,死了最好,看着就烦。

总的来说,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其实是非常好的。他并没有打压魏延,抛弃他就更不可能了。只不过,由于刘备、诸葛亮给了魏延太多的殊荣,导致魏延的心态很飘,人缘很差。当诸葛亮死后,魏延想要自己单独领兵时,大家就抛弃了他。最后,导致他是众叛亲离,脑袋分家。


Mer86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就历史来说,诸葛亮从来就没有放弃魏延,更没杀他。

第一,诸葛亮去世前,魏延已是蜀军一哥

诸葛亮对魏延的心态比较矛盾,他不喜欢魏延的飞扬跋扈,同时他也器重魏延的军事才华。在诸葛亮北伐之战中,魏延表现是比较出色的。

首先,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的战略。这一战略是否得当,我们这里不讨论,但是在整个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只有魏延曾提出过自己的战略,别人都没有。这一点就可以说明魏延是有战略主张的将领,这一点比任何人都强。

其次,魏延是蜀军中极少数具有独当一面能力的将领。一个例子,就是公元229年,魏延指挥蜀军攻略羌中,与魏国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等大战于阳溪,蜀师大胜。这次胜利后,魏延被提拔为前军师兼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魏延在卤城之战中大败魏师,斩敌三千多人。

在蜀国军队中,地位最高的是中军师,其次为前军师。后来,身为中军师的车骑将军刘琰被诛,前军师兼征西大将军的魏延便成为军界一哥,稳坐第一把交椅。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军事上,是倚重魏延的。

第二,诸葛亮为什么没把兵权交给魏延?

既然魏延是军界一哥,为什么诸葛亮死前并没有把军队指挥权交给魏延,而是交给杨仪呢?小说认为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有反骨,这是胡说八道。实际上,诸葛亮没把兵权交给魏延,这是涉及到谁来指挥军队的问题。

在蜀国,丞相府不仅是行政机构,同时也把控军队大权。因此,蜀国军队实际上有两套领导班子,一是以魏延为首的高级军事将领,二是以诸葛亮为首的丞相府。诸葛亮牢牢地军队控制在丞相府手中。

诸葛亮去世前,把大权交给丞相府长史杨仪,而杨仪在军队中的地位远在魏延之下。杨仪在蜀军将领中的排名,只排在第五、第六的位置,远低于魏延。但是杨仪的另一个身份是丞相长史,是代表丞相府。因此,诸葛亮把兵权交给杨仪,是要确保丞相府对军队的控制权。

第三,诸葛亮的遗命并没有诛杀魏延这一说法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命,把兵权交给杨仪,并让杨仪把大军撤回蜀国,同时由魏延负责断后。这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诸葛亮知道魏延心高气傲,与杨仪矛盾很大,想把两人分开,杨仪先撤,魏延后撤,缓解两人的矛盾。同时,诸葛亮还告诫杨仪,就算魏延所部不服从,其他部队也要按照计划撤军。

由此可见,诸葛亮已经预料到魏延有可能拒绝服从命令,但是他显然认为,只要其他部队撤了,魏延势力单薄,无法抵抗魏师,势必也要撤退。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诸葛亮认为魏延有反骨的说法,是不靠谱的。如果诸葛亮认为魏延会叛反,就不会让他断后,更不会让杨仪在魏延拒不服从命时单独撤退。如果魏延真有反骨,那么杨仪一撤退,岂非给了魏延叛反最好的机会吗?

至于后来魏延与杨仪水火不容,导致兵戎相见,这就不是诸葛亮能预见到的了。


君山话史


随着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人的相继死亡,后蜀时代可谓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便是证明。而在蜀中即将面临最大的人才断档期的时候,一位壮年将军的快速崛起,终止了蜀汉人才库的颓势。——他就是魏延。

☞早期!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在平定益州一战,由于战功颇丰,被刘备迁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进击汉中,魏延随军出征,待到汉中平定之后,刘备转手给魏延一个封疆大吏,封他为汉中太守。

☞刘备登基称帝,建立蜀汉,封魏延为镇远将军。

短短几年时间内,从区区部曲身份,成长为一方太守,以及镇远将军。至少在刘备看来,魏延的军事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诸葛亮执掌政权之后,公元227年,全力筹划北伐大事,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军齐发,魏延奉命阻击,恰逢魏后将军费瑶以及雍州刺史郭淮的队伍。两军混战,魏延大破魏军。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南郑侯。

诸葛亮执政期间,魏延的仕途同样是无比的顺畅。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了蜀汉集团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将。

说明诸葛亮对魏延的军事才能,同样是非常肯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正如题中所说,蜀国军事人才本来就极度匮乏。既然诸葛亮极度肯定魏延之才,他为什么还要放弃魏延这员大将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引用一段史料:

——原文如下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大体意思如下:

☞杨仪、魏延这两个地位卑贱的臣子,虽然常常有亮眼的表现,有利于蜀国当前的局势。然而既然已经重用了他们,他们手中的权势就会越来越大。如果有朝一日,诸葛亮百年归逝了,这二人必定会成为蜀国的祸根。

这段话是费祎出使东吴时,孙权喝醉酒之后无意说出来的。

试想,魏延与杨仪二人的内斗,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都看得清楚,诸葛亮岂能不知。正如孙权所说,如果有朝一日,诸葛亮不在了,那么还有谁能压制住这两人呢?

——势必是没有的

所以!诸葛亮要放弃魏延,不光如此,连杨仪也要放弃掉。不能选这二人做接班人。

最终将接班人定为了远在京都的蒋琬。

起先,诸葛亮将军权暂时交给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管理,杨仪是最高领导。对魏延,则是秘不发丧,瞒着魏延,假装正常撤军,令魏延做断后将军。

结果魏延一猜即中。他知道诸葛亮死了,而且把军权交给了杨仪,不光如此,还要他给杨仪当断后将军。

导致了本来就与杨仪不合的魏延,始终咽不下心中那口鸟气,促成了这场内斗。最终以魏延失败告终。

而杨仪,则是以为自己立了大功,以为诸葛亮的接班人选的是他,满心欢喜的,准备去接收丞相大印。

可惜!可惜!他跟魏延一样,是被放弃的牺牲品。诸葛亮的另一封遗命,则是逼迫杨仪交割军权。

而亮平生密旨,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参考,《三国志·杨仪传》

杨仪至京,表面上给他升了一个官,可实际上呢?“无所统领”,名正言顺的让他交出了军权。

最终结局跟魏延一样。

魏延、杨仪的双双落马,不会那么巧合,这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的遗命暗箱操作的。魏延、杨仪二人,确实是诸葛亮的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