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曹操为何一定要斩杀杨修,杨修果真该斩吗?

黄淑辰


杨修当然该斩!!!


曹操很欣赏杨修,原因有二

第一:文学修为:

杨修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对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等文学形式颇有研究,且造诣极高;杨修一生的著作,总共有十五篇,大部分已经失传,流传至今的,有《答临淄侯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数篇;

曹操,大家都比较熟悉,他是一名政治家,政治谋略深远;他也是一名军事家,军事眼光独到;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曹操的诗词歌赋,往往文笔优雅,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曹操爱才,除了爱善治、善谋者,他还特别喜欢这些“笔杆子”;比如陈琳、曹植等人,都是因为文笔过硬,才讨得了曹操的欢心;

第二:聪明,善于揣度人心:

杨修非常之聪明;

夫鸡肋者,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绝矣;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黄娟幼妇,外孙蓥臼——绝妙好辞;

杨修非常之善解人意,曹老板的意图,总是被他第一个侦破;在观碑一事上,曹操甚至对其赞赏有加,自愧不如“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所以!曹老板对杨修,并非不喜爱,恰恰相反,他非常欣赏杨修,并委以丞相主簿之重职;杨修领职之后,也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了“是时,军国多事,脩(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曹老板非常满意,更加器重杨修,以至于“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很多人争相去结交他,当然也包括曹丕、曹植在内;

曹植主动与杨修通书,几番拉拢、劝说之下,杨修下定决心,在世子之争的问题上,站在曹植一方;


他为什么不站在曹丕一方,反而钟情于曹植呢?

其一,曹丕方支持者众多,而且还不乏贾诩、司马懿、吴质、崔琰、陈群、桓阶等大咖,即便是投靠曹丕,为其争赢了世子之位,杨修也得不到太多功劳;其二,杨修独具慧眼,他深知曹老板最喜欢的儿子是曹植,曹丕虽然是“嫡长子”,但曹操最想立为世子的,并不是曹丕,而是曹植;

杨修多次给曹操进言,劝说曹操“废长立幼”,曹操也曾几度动容;于是就以密函询问众臣的意见;

崔琰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曹丕)仁孝聪明,宜成正统,琰以死守之。”
毛玠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邢顒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察之”

让曹老板万万想不到的是,朝中的大臣们,几乎没人支持自己“废长立幼”的举动,崔琰更是直言“以死守之”;听完众臣的建议之后,曹操一边想立曹植为太子,一边又害怕触犯众怒,所以犹豫不决;但他心中的最佳人选还是没变,依然是曹植;



曹丕听闻此事之后,内心惶惶不安,于是作了两件事,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第一,请教贾诩

贾诩对他说“只要你发扬德行和气度,孜孜不倦的去做寒素之人的事情,不违背做儿子应该遵守的规矩,这样做就可以了”得到贾诩的支持与保证之后,曹丕就按照贾诩所说,暗自磨炼自己,终于赢的了曹操的关注;

没过多久,曹操就开始找贾诩谈话了,专门询问贾诩的意见;贾诩号称“毒士”,典型的“老狐狸”;对于曹操的问话,他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故作深沉,并不理会;曹操很生气,质问道“我问你话,你居然不回答我?”贾诩说“我正在考虑,所以没有立即回答您。”曹操转而好奇,问“你考虑什么?”贾诩说,也没什么,我正在想袁绍、刘表两对父子;听完贾诩的话,曹操开始有些动摇了;

第二,与吴质密谋

他让左右把吴质装在旧木箱中,用车结过来暗中商议;此事被杨修知道了,跑到曹操面前告了一状;曹丕非常恐惧,吴质说,没关系,于是第二天,又用木箱装了一些绢进入曹丕的府中;杨修果然再度告状,曹操派人打开木箱一看,只是一些绢绸而已,于是渐渐对杨修产生了怀疑;


经过众大臣的劝谏,以及贾诩、吴质的出谋划策之后;加之曹植为人骄纵,喜欢喝酒闹事,又不知检点,不听劝告;曹操渐渐疏远曹植,杨修也因吴质一事,被曹操所猜忌,曹植集团彻底失势;曹丕集团开始崛起!

杨修想要脱离曹植,但曹植经常主动找他,所以他又不敢这么做;无奈之下,只好继续帮曹植出谋划策;杨修揣度曹操的意图,顾虑曹植做事有不妥之处,预先为他拟定十几条回答,以便于曹操训悔来时,曹植可以对答如流;有时候,曹操得训悔刚送出去,曹植的回答就送过来了,曹操非常疑惑;

曹操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暗中调查,发现果然是杨修从中作梗;现在的曹操,对杨修开始改观;由最初的信任有加,变成了现在的“忌惮”;为什么会“忌惮”杨修呢?因为这个人太聪明了,自己在世的时候,尚且可以压制;一旦自己驾鹤西去,杨修必定撺掇曹植造反,给曹氏集团酿成大祸;

所以曹操就给杨修定了一项罪名“泄露言教,交关诸侯”,在临死前把杨修杀了;

换句话说,曹操之所以杀掉杨修,完全是为了巩固曹丕的地位,拯救自己一手创立的曹氏基业;

所以对于曹老板来说,杨修肯定是该斩的!!


爱尚文史


且先说说杨修所做的事情。

有一次曹操府上修建一个花园,在花园入口有个门,曹操走到门前,不言片语。只掂笔写下一“活”字,众人不解。杨修一眼识破丞相心机,说一个“门”加上过“活”就是“阔”,于是命人把门拆了。

另有一次,马腾送曹操一盒酥,曹操依然只在上面写了一个字,字曰“盒”。曹操离去,杨修就把一盒酥每人一个分给众人。曹操问其原因,解释到:一盒字表示一人一口酥。


再一次有名的事件是“鸡助事件”。曹操久攻汉中不下,一小卒问今天的口令是什么,曹操觉得,现在攻取汉中,多日来并没有成果,但自己的粮草兵马不足,必须尽快回去,但是丢掉汉中有显得可惜。曹操忽言今天口令是“鸡助”,杨修听到了,“鸡助,鸡助,食之无味,丢之可惜”。如同打仗一样,曹操是想班师回朝呀!就命令军士们提前准备回去。

就这样,杨修从被惊叹,到厌恶再到最后的忍无可忍。他惹怒了曹操,被杀了。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职场道理:曹操是主子相当于老板,而杨修是将士相当于员工,杨修作为员工不想着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来博得老板开心。而是喜欢揣摩老板的心思,用自己的小聪明向其他“员工”玩弄手段,表现出比老板更优秀的姿态。在一定的位置领导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尊严,这般让老板天天颜面扫尽,他能让你好过!

一般老板都有这个心理,何况是曹操,那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杨修行为相当于自撞枪口。杨修精通各种兵法,却不懂官场哲学,自持聪明舞弄玄虚。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易让领导厌恶,碰到一个不好的老板走到生命的尽头也是在所难免。


但杨修是不是真的该斩,我想论才能他并不应该被杀。杨修的才能是有目共识的,多次为丞相出谋划策,以至于曹操之后又后悔不该杀杨修。只能说杨修之死是综合因素下所导致的局面,什么综合因素:一个性格暴躁、喜欢杀人的曹操,一个自持聪明、喜欢使领导难堪的杨修,一次导火线。

三国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文史长廊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而且还站错了队,杨修是曹值一派的。

二、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弥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观这两段,说明两个问题,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可见,杨修因为恃才放旷被杀只是个借口


噼里啪啦嘞


杀鸡敬猴效应


虚度时光59


其实很简单就能解释,没有人愿意有那么一个人在自己面对他时犹如自己没穿衣服,职场也如此,看破不点破,人生的大智慧太多,杨修聪明足够,却也聪明太过,这点明朝刘伯温就强他太多!


不太爱睡觉的鱼


曹操为何要杀杨修,在《三国演义》小说和《三国志》正史,还有其它资料的记载中,原因完全不同。小说中,小说中杨修恃才放旷,高智商低情商,惹曹操忌妒因而被杀。正史中,杨修谦恭而有才华,但因为身份敏感,立场可疑,并且在曹操继承人之争中站错了队,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

下面我就把两个原因及其推论过程写在下面,大家做一回历史侦探,看看哪个原因更接近真相。

第一个原因:小说中杨修恃才放旷,高智商低情商,惹曹操忌妒因而被杀

这个原因是《三国演义》小说中写的,最为大家所熟悉。《三国演义》(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卷十五)这一回的题目就叫“曹操忌杀杨修”,可谓一言道出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小说中,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是“鸡肋事件”。当时曹操在斜口对蜀汉用兵,但没取得啥战绩,想退兵又怕人笑话,因此犹豫不决。当晚,夏侯惇进账问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汤碗中有个鸡肋,随口就说:“鸡肋,鸡肋。”于是鸡肋就成了当晚的口令。杨修得知口令后,就对手下说,“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魏王这是要撤军了,我们赶紧收拾行李吧!”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整个魏营都开始收拾行李,准备撤军。曹操得知大怒,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

交代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后,小说用“恃才放旷”来定性了杨修的性格,说他屡次惹曹操不快,惹曹操忌妒,是被杀的根本原因。

小说举了几个例子,分别是“修门事件”、“一盒酥事件”和“梦中杀人事件”。这个几个例子大家也都很熟悉了,我简单说一下。

“修门事件”大概经过是这样的:曹操让人造一个花园,花园造好后,工匠请曹操验收。曹操也不吱声,只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都不知道曹操啥意思,这时,杨修又出来当“最强大脑”了,他说,“门+活,是阔字,丞相嫌门太宽了。”工匠改了门,又请曹操来看。曹操很满意,说:“谁知吾意?”工匠回答是杨修。小说中说,“操虽面喜,心甚恶之”。

“一盒酥事件”大概经过是这样的:有人送酥给曹操,曹操很高兴,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看到字后,打开盒子,把酥分给众人吃了。曹操发现酥被众人吃了,就问原因。杨修说:“丞相有令,一人一口酥,我们不敢违背命令,所以就都吃光了。”小说中说,“曹操大喜,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事件”大概经过是这样的:曹操多疑,怕睡觉时有人害他,就公开称,“我梦中好杀人,睡觉时你们可千万别靠近我。”有一天睡觉,被子掉地上了,一个近侍赶紧去给曹操盖被,曹操从床上跳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上床继续睡觉。又过了一会儿,曹操假装睡醒,见到尸体故作惊讶状,问:“谁杀了我的近侍”?大家说,丞相梦中杀人。曹操假装痛哭,命人厚葬。从此之后,大家都知道曹操真的梦中杀人,不敢靠近睡着的曹操。只有杨修识破了曹操的诡计,在近侍的葬礼上说,“君乃囊中之锥也”(这句话说得有些含糊,用了“脱颖而出”的典故。后来毛本《三国演义》修改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意思是丞相是清醒的,你们才在做梦呢!)小说中说,“操闻而恶之”。

小说这一段后面,还写了曹丕曹植争夺曹操继承人的位置,杨修站在曹植一边,出了几次馊主意,更加引起了曹操的不快,原文是“杀修之心愈忿矣,唯恐多人议论,故隐忍之”。杨修卷入曹操继承人之争的事情,下面我们还要详细说。

不过,小说把曹操杀杨修的主要原因,还是归结为“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于己”,意思是曹操主要还是因为忌妒杀了杨修,从这一回的题目看,也是这个原因。

小说这一回写得相当精彩,把恃才放旷的杨修,和奸诈狡猾的曹操,两个人物的主要性格,都描述得活灵活现。所以后来很多人解读“杨修之死”,都和职场厚黑学联系在一起,认为杨修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只顾自己出风头而伤老板的面子,所以最终没落下好下场。

第二个原因,正史中,身份敏感,立场可疑,并且在曹操继承人之争中站错了队,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

在《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中,曹操杀杨修的原因不是因为“鸡肋事件”,而是这样记载的,“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脩”。

具体什么罪名呢?裴松之点评《三国志》,引用《点略》说,“公以修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所以,杨修之死,在正史上,直接原因是“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意思是泄露机密,私交诸侯(一说私交王室成员),而根本原因则是,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

直接原因史册上没有记载,“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这种事儿可有可无(当时谋士武将纷纷站队,交关诸侯恐怕非杨修一人),而且曹操杀杨修是在自己死亡前一百天左右,所以更像是随便安了个罪名来杀杨修。

所以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下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

第一个原因,杨修的身份很敏感,政治上站在曹操的对立面。

杨修出身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东汉名臣杨震、后来的隋文帝杨坚,都出自这个家族。杨修往上数四代,都位列三公,他爸爸杨彪就官居太尉。此外,杨修的母亲还是袁术的妹妹,算起来他还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杨修首先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官N代。

但不幸的是,杨修的这个家庭背景让曹操很不爽。为什么呢?因为杨修的爸爸杨彪,以及其代表的弘农杨氏,拥汉不拥曹,他们是站在皇室一边的。

那杨修本人是拥曹还是拥汉呢?他的政治立场没有明确记载,不过非常可疑,很可能是拥汉的。曹操就曾经给杨彪写信,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意思是你儿子仗着你家的势力,不和我一条心,我说他他也不听,真生气啊!

拥汉不拥曹是什么下场?为曹操立下不世之功的主要谋士荀彧,盛名震动天下的孔融,都没有好结果,别说一个小小的杨修了。

第二个原因,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后,曹植阵营的主要谋士杨修就非除掉不可了。

小说中,用“恃才放旷”四个字形容杨修,把杨修定性为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物,可正史上,杨修并不是这样的。裴松之引用《典略》说,“谦恭才博”,就是这个人不但有才华,而且为人谦恭,和小说描述的,性格正好相反。

正史的记载大概是靠谱的。因为杨修从二十五岁就开始给曹操当署仓主薄(官位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并且把曹操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曹操很满意,手下的人也争相与杨修交好。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杨修是个恃才放旷,嘴没把门的人,曹操恐怕不会让他给自己当秘书长。

也就在这时,杨修的才华,引起了曹植的注意,曹植几次给杨修写信,拉拢杨修。曹植的信写得很客气,“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意思是几天不见,你想死我了。杨修则欣赏曹植文学上的才华,两人就这样勾搭在一起。

不过曹植是个文学上的天才,确实政治上的蠢材。

刚开始时,曹操是比较喜欢曹植的,并且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因为曹植很聪明,才思敏捷,是个天才型的人物(以致后来谢灵运形容曹植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但曹植的才华,主要体现在文学上,在政治上是个低能儿。《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说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因为恃才放旷,喜欢喝酒,曹植在政治上连续犯错。

有一次,曹植喝醉,“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司马门是曹操专用通道,大臣们看到车架,都伏地叩拜。曹操听到后大怒,杀了掌管司马门的官员。

还有一次,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让曹植带兵救援,但曹植喝得大醉,竟然不能带兵出征。史载,“(曹操)于是悔而罢之”,就是以后不再提立曹植为太子的事儿了。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典故》记载,曹植因为骄纵被曹操疏远,杨修也受到了牵连,但这时杨修也不敢断绝和曹植的关系,最后终于被曹操安了个罪名杀死。

那曹操为啥一定要杀杨修呢?就是因为“既虑始终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曹操这一生,颇以袁绍的败亡为教训,所以他很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重复袁绍诸子内斗的故事,所以既然已经决定立曹丕为太子了,那就要剪除曹植的羽翼,再加上杨修的政治立场和身份背景,杨修就必死了。

杨修也意识到这一点,《典略》记载,杨修临死时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我被曹植给害死了。

上面就是杨修死亡的两种原因,一种是小说中的,曹操因为忌妒杀死杨修;一种是正史的,杨修因为身份敏感,立场可疑,并且在曹操继承人之争中站错了队,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


满地落花未央


楊修恃才放曠,數犯操忌,操乃一代梟雄,雖然禮賢下士,但也難容以"聰明"示人的悖禮行為。當然修還罪不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