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史新说:伍子胥不是爱国的模范,而是真正的“烈”士

伍子胥的成名作,跟一个成语有关:掘墓鞭尸。

如此sadism的举动,显然要有十分充沛的情感冲动才能完成。那个时候,年代很古老,人们的情感还比较自然纯朴,没有经过后来的诸多教化束缚与扭曲阉割,所以,充沛起来,大概不难。

伍子胥不是爱国的模范

需要说明的是,此墓与此尸,是他的祖国楚国国王的墓与尸,具体说来就是楚平王。吴子胥原本就是楚国人。显然,伍子胥不是爱国的模范。他大概也不屑于爱国。

概观春秋战国,要说有一个国家能统一诸国,这个国家绝不可能是楚国。尽管它一度有着最大的地盘,有着最多的人才,甚至可能有着最高的GDP。这是因为,它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政治上的腐败。

伍子胥是一个,后来的屈原又是一个,他们都是楚国的栋梁之材,却一个反过来把楚国灭了一把,一个无奈地在江边忧郁地写诗。这就很说明问题。

国之将乱,必有小人兴

纵观历史,这几乎是个铁律:国之将乱,必有小人兴。当然,病根还在一把手,所谓佞臣只是推波助澜罢了。与伍子胥叛国有关的这个人,叫费无极(或称费无忌)。此人很善于揣摩领导意图,发掘领导欲望,并把领导服务好。

话说楚平王用计灭了几个亲兄弟之后,当了王,立儿子熊建为太子,又任命了两个辅导老师,伍举和费无极。太子建是个正直人,喜欢伍举,不喜欢奸滑谄媚的费无极。费无极感到压力很大,就开始折腾事。

费无极越级向楚平王请示:太子老大不小,该成亲了。楚平王自然同意,还顺手将此事交给了费无极来办。太子建以前定好的亲事是秦国公主孟赢,费无极跑去接亲,一看孟赢真美,美若天仙,灵感忽现,就给楚平王出了个主意:公主甚美,不如大王纳了吧,太子还年轻,有的是机会。楚平王听了,反应是:大悦。有了批示,费无极继续把“好事”办好,将公主的侍女马昭仪塞给了太子建,然后婚礼照办,喜上加喜。

此后,费无极平步青云,直接调回君前,服务楚平王,权势日重。

为了清除后患,他又一再折腾。先是献计让太子建下基层代职锻炼,太子也只好带着伍举的儿子伍奢去驻守城父;而后,又诬陷太子谋反,理由是太子对夺亲之事不满,楚平王竟然信了。结果,执行诛杀令的人放水,太子建侥幸出逃。太子建这一支楚国王族流落异乡,后来出了个叫白起的人,就是那个助秦始皇扫平六国的白起。

你敢毁我的家,我就敢灭你的国

伍奢就没这么幸运了。楚平王拘拿了伍奢,然后又下通知,请伍奢的所有家属过来接受砍头。

伍奢有两个儿子,伍子胥和伍子胥的哥哥。伍子胥的哥哥,是个老实人,就怀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道德情操主动地跑去让人把自己的头砍了。事实证明,他的死,既无价值,也无光荣可言。这种死法,实在值得所有老实人引以为戒。

伍子胥呢,就不会像他哥哥那样的了,他引弓拉箭,逼退使者,然后一溜烟地跑了。知子莫如父,吴老爹临死知道了老二没来,叹到:楚国要遭殃。这不是诅咒,而是预言。伍子胥移民了,去了吴国,只因为吴与楚是敌对国。

伍子胥逃出楚国的过程其实很悬。楚平王下了通缉令,每座城门关口,都贴有他的画像。伍子胥焦急万分,几天下来,头发和胡子都急白了。没想到这模样正好骗过了关口守卫的查核,让他逃出了楚国。这件事后来成了一个典故,就叫“

伍子胥过关”,专门形容一个人面临危险,除非侥幸,否则很难度过难关。

伍子胥就是带着吴国的军队打回楚国,又掘墓鞭尸的。那个时候,大概精忠报国的思想,还不是主流价值观。对伍子胥来说,你敢毁我的家,我就敢灭你的国。深仇大恨,一时报不了,那就用二十年来报。这个有独立人格,有血性的人,骨子里的性子该是何等之烈啊。

伍子胥是个超级谋略师。吴国是一度排不上号的弱小之国,在伍子胥的经营之下,平越破楚,锋芒一时无人能挡。有时,我不禁会想,这样的人,要是被楚国重用,会怎么样?可惜,历史不相信假设,楚国毕竟福薄。顺便说一下,伍子胥为吴国军队聘请的指挥官是孙武,就是写了《孙子兵法》的那个孙武。

吴破楚后,楚臣申包胥跑到秦国求救,因为此时楚国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算是秦国的外孙。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哀公,于是才有了《诗经·秦风》里的“无衣”,据说是哀公出师救楚时做动员的讲话稿。

回头看这几十年的折腾,楚国大衰,几乎无人受益,特别是楚平王,因为一个美女而失了儿子灭了国,死后还被人拖出来补充鞭挞几轮;受益的却是邻国,给吴国送了一个伍子胥,给秦国送了一次练兵施恩的机会,还间接送了一个白起。 再大的基业,也不带这么败家的。

文|乌衣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