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本奇书,被清政府当做“垃圾”,邻国日本得到后迅速崛起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本奇书,被晚清统治者当做“垃圾”,邻国日本偶然得到却迅速崛起,你知道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吗?这本书就是——《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在林则徐及其幕僚翻译文书《四洲志》的基础上整理和发展而来。


一、《海国图志》的起源

那么,魏源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原因在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妥协,签订了《南京条约》,赔款又赔地,魏源义愤填膺,爱国心切,毅然投笔从戎,但魏源又想到,如果想要打败敌人,就应该首先了解敌人,即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于是自1841年开始,魏源就开始着手编写此书,魏源为了清楚的了解西方各国的发展历史和政治制度,查阅和参考了各国史料,1842年,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前50卷,至1852年共编写500余卷。历时11年,经千难万险,魏源终于编写出这本包罗万象,涵盖西方各国的“百科大全书”。

欧洲各国志


这本书的内容有多大呢?

首先是信息量丰富,详细介绍了西方主要国家的制度文明与历史沿革,包括:地理、历史、文化、科技、教育、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等方面;其次,除了质量过硬,所用语言也通俗易懂,为了方便人们理解书中的内容,还绘制了80幅巨型地图,可谓是图文并茂,十分生动。

成书后,魏源本想着这本书应该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应该能进入统治阶级的视野,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海国图志》在得到的反响却很冷清,统治阶级认为此书所言之论不实,自诩大清朝才是世界的中心,西方各国都是岛国而已;守旧的大儒甚至认为这本书是邪书,竟然扬言要把此书查禁烧毁。正因如此,《海国图志》成书之后一直没有再版,前后只印刷几千本,商家一年才卖出几本,迫于无奈,书的价格一降再降,最后不知怎么流落到了日本。


二、《海国图志》对日本近代化的意义

《海国图志》流落到了日本后,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源源不断爆发出强大的魅力。从日本的上层贵族阶级,到政府公务员,再到民间的武士、百姓,但凡认识几个汉字的人,只要看一两眼,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被深深地吸引在其中。

刚开始,此书只是在贵族圈里流传,后来竟然火遍全国,有的人甚至不惜托千金走关系,只为摘抄一份手抄本。更有人为了得到原版的,竟然远渡中国。日本政府见到此书热卖,以至于命令海关人员竟然直接来中国走私此书,回国后立即安排专家翻译此书,后来日文版的《海国图志》再版了十次,每一次再版都受到广大国民的喜爱,被誉为日本20世纪最畅销的书籍。


《海国图志》深深影响了日本一代又一代青年,如日本著名的佐久间象山、大名鼎鼎的日本明治维新思想家坂本龙马、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等;他们在年轻时都很喜欢读此书,有的甚至写过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明治维新时期的另一位日本政治家吉田松阴说:正是《海国图志》激励了一代日本人为国家奋斗的决心,更帮助日本找到了一条奋斗的道路。

在日本倒幕时期,日本人在黑暗之中摸索着前进,而《海国图志》的到来,就像是为他们点了一盏明灯,帮助他们看到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指引着它们前进。《海国图志》启发和激励了一批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当时的日本首相甚至说:明治维新从工业发展到商业运营等各方面的重大国策,更完全来自对这本书观点的照抄照搬。


回溯日本的历史重大事件,就知道此言属实: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运动,一代日本精英们卖力奋斗,他们的角色、身份、行业不同,但从横井小楠到伊藤博文,有一点却相同:他们都是《海国图志》的铁杆粉丝,现代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同样说道:日本能够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一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首先要归功于这件法宝。

与之相反的是,晚清政府派遣到欧洲的留学生,看到同校的日本同学吃饭睡觉都捧着这本书,它们竟然不知道书的作者就是中国人。实在是可悲可叹,如此奇书,被日本奉为瑰宝,作为中国人竟然无人知道,不知道当时那些洋务留学生作何感想,更不知道晚清统治阶级看到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