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刘秀都是以儒治国,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结局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成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和施政纲领,在西汉到东汉时期,以儒治国的确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过其中却有两个特殊时期,一个是王莽立新朝,西汉灭亡,一个是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这两个皇帝都提倡以儒治国,走的是同一个路子,结果却截然相反。王莽以儒学为基础的托古改制,失败了,身死国灭。刘秀在王莽新朝的废墟中同样是以儒治国,治出一个光武中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结果呢?首先来看看他们政策上的一些措施,再者对比下他们同样以儒治国上的不同、相同之处。


王莽、刘秀以儒治国的主要措施

1、思想统治上的措施

封建王朝的统治强调中央集权,而儒家的伦理纲常就非常适合帝王的统治。作为提倡以儒治国的王莽、刘秀,为了获得士大夫的支持,都颁布了一些优待学者的措施。王莽为鼓励学者、征召奇人异士以及促进文化建设而“为学者筑舍万区”,广泛征集学者,将这些流动的、分散的人集中起来一起管理,并且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建立新朝后更是对当时有名的学者一系列册封,如尊当时的学术代言人刘歆为国师,这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措施就是为了换取广大儒生支持。

刘秀和王莽不同,他更讲究策略,刘秀先是树立典型,嘉奖那些“忠孝”突出地来做政治宣传。再举逸民,即拜访一些隐居的大德之士,请他们出来稳定局势,如周党“救身修志,州里称其高。”被刘秀接见时“伏而不渴”,刘秀也不恼,反而下诏书说:“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以体现自己礼贤下士之风,为以后招揽到更多的大儒做舆论准备。

其次他们在儒家典籍的收集上也做了工作,王莽是从统一思想的动机上对儒家典籍进行收集整理,王莽把散落于民间的各种学说通过政治手段集中到朝廷,由中央统一进行整理、编撰,以达到统一意识,即“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缪,壹异说云”。刘秀对于典籍的收集则是以复兴儒学、推行教化为目的,史记:“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闻文,补缀漏逸。”迁都洛阳时,更是“其经碟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辆,自此以后,三倍于此。”为他推行教化打下了基础。

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王莽、刘秀都是用谶纬之说(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来神化皇权,加强思想统治。王莽用谶纬来表明他取代西汉的合理性,以“明汉刘火德尽,而传于新室也。”刘秀用来宣传王莽谋反和支持自己登基称帝提供依据,截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刘秀又“唯慎《河图》、《雏书》正文,……登封泰山”,以谶纬的“受命于天”的思想代替“尧舜禅让”的思想。

2、制度上的措施

在政治体制上,儒家强调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思想,王莽立新朝后以《周礼》等古籍,来了个分封诸侯制,认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百王不易之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其定诸侯王之号皆称公。”其后更是恢复古代官职、分裂州郡,生生地使政府机构庞大臃肿。刘秀则吸取了王莽篡汉的教训,极力强化自己的权利,一方面实行三公为首的制度,一方面又抑制三公的权利。为了削减王莽时期臃肿的政治机构,下令全国“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人才选拔方面,儒家提倡“良吏、善政”,王莽推行的贤人政治,采用的是“附顺者拔擢,怜恨者诛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儒家选贤与能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注重培养官员的文化素养,导致官员素质普遍较低,如王莽下书曰“自今以来,敢犯此者,辄捕系,以名闻。”然而,吏士“犹放纵自若”。在官员的经济条件上,西汉以前三公的工资4到6万钱,九卿、州牧、太守等1600到2万钱,到了王莽继位,全部官员改成数千,造成官员在经济上没有差别,积极性调动不了,政策就难以执行,导致吏治上的腐败。

刘秀在吏治上的建设,充分吸收了王莽的教训。在用人上,坚持“退功臣而进文吏”,“务进柔良,退贪酷”。柔良即“循吏”,循吏重教化,注重思想的传播及德治。更在循吏的基础上再使用酷吏,两者相结合,即王道与霸道杂糅,如任用“政严猛,好申、韩法,善恶立断。”的樊哗为天水太守,使当地治安出现了道不拾遗。在经济方面增加百官的工资,“诏有司增百官傣,其千石已上,减于西京旧制六百石以下,增于旧秩。”千石以上的官吏,低于西汉旧制,六百石以下的官吏,高于西汉旧制。这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底层官员和上层官员的工资差距,也就调动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在法制方面,儒家轻法制重道德,治国理念教育为主,强调“德主刑辅”。而王莽作为儒家信徒,在法制建设上却是以严苛律法为主,如时“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刑罚固然重要,但是基础还是德治,以教化为主,一味的严罚,导致王莽失去了民众基础。刘秀在登基之后,则先后九次赦免囚犯,以减轻刑罚。建武十二年,更是拒绝了梁统“宜重刑罚”的要求,采取杜林“宜如旧制”的轻刑建议。

经济建设方面,可以说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儒学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重农抑商、土地分配方面。汉代中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实行土地改革成为必然选择,见于《周礼》、《孟子》中的井田制(平均分配和占有土地)则备受儒学之士的推崇。王莽代汉之后,认识到了土地问题的严重,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改革在他手中开始执行。更天下田为王田,不得私自买卖,那问题就来了,这是以古法为基础的打土豪、分田地,根本不适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大开历史的倒车,凭什么积累了几代人的土地就要收回成王田?而且王莽天下初定,就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切身的利益,注定是失败的,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基础。到后来王莽的妥协“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更是加速了土地变革的失败。

刘秀时期,也看到了土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加强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刘秀于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恳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实行“度田”(就是丈量土地,其中也包括核实户口)。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伞的关系,使得地方豪强隐瞒不报居多,见于这这种情况,刘秀只好采取强硬的措施,将这些保护伞铲除,“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大司徒欧阳歇下狱死。”“河南尹张极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这样一来也造成地方大姓纷纷起兵叛乱,面对这种情况,刘秀一方面派人宣召,让叛乱的人相互检举免罪,另一方面对地方官员的逗留、回避、故纵等罪进行赦免,调动他们平乱的积极性。事后,"徙其魁帅于它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使这些大姓、兵长不能借助宗族势力继续为非作歹,起兵作乱,对叛乱的地主豪强给予了沉重打击。各地的叛乱被平息后,"度田"得到严格执行。

古代封建时期作为一个农业社会,要重农就必须抑商,商品经济的发展往往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故而在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们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王莽时期为了抑制富商剥削,实行“五均”、“六莞”制度,但因其用人不当,最后变成了聚敛财富的搜刮政策,非但没有达成目的,反而使得矛盾进一步加深。刘秀推翻王莽后,因其本身是地方豪强起家,在抑商方面没有王莽那么强烈,受儒家“重义”思想的影响,提倡“以义导商”,如当时桓谭曾经上书说商人“多通侈靡之物”,而建议刘秀“宜抑其路,使之稍自衰焉。并提出了“令诸商贾自相纠告”的解决办法,但刘秀对此奏疏“不省”,可见其对抑商的态度。

分析王莽和刘秀以儒治国的手段后,我们发现,二者还是有许多相同点的:

1、目的相同

无论是在思想、经济、制度上的建设,作为封建帝王,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选择儒学作为治国之策,借助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来神化王权,王莽面对着西汉留下的烂摊子,急需要寻求儒家思想来托古改制。刘秀面对着王莽代汉造成的动荡不安,也需要儒家的三纲五常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都是利用谶纬登上宝座

谶纬之学是一种把经学神话的儒家学说,它流行于西汉末年和整个东汉。结合了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一说,发展成为了具有统治地位的官方形态。《汉书·行志》中所记述的大量灾异内容,就是汉代人对谶纬之说笃信不疑的真实写照。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要做点大事,首先要得到上天的首肯,授予天命,以在舆论导向中占据有利位置,王莽以“明汉刘火德尽,而传于新室也。”来代汉,刘秀以“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来为自己称帝造舆论,两者在用谶纬帮助他们登上宝座上并无差别。

对于最后造成的结果不同,是他们在方式方法有不同之处:

1、两者思想上的不同

王莽在改制上的思想受到前代影响较严重,对于民生等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侧重于对《周礼》等儒家学说中的理想制度重建,而且一味的机械利用经典去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导致不切合实际。正如桓谭所说王莽是“嘉慕前圣之治……欲事事效古”。东汉初期凋零,社会动荡不安,刘秀深知“天下疲耗”,基于这种情况,刘秀提倡与民休息,将儒家的伦理教化和政治结合,使东汉“不十年而天下晏然。”

2、对儒家思想的应用手段不同

王莽、刘秀在统治国家上都运用了儒家思想,但是两者在应用手段上的不同,从而导致结果上的差异。韩非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儒家思想在治理国家上即是儒法结合的儒术。汉元帝即位后,因好儒,提升了一大批儒生当官员,一改西汉之前提倡的“王霸杂糅之术”,朝堂之上净是书生的理想主义。重“儒”而舍“术”,导致吏治极速腐败,直到王莽代汉,王莽也忽略了“术”的运用,只是想利用行政命令和法律来实现古代儒家的理想主义,从他不适宜的进行井田制土地改革就可看出。

刘秀在掌权之后就很好的结合了“儒”和“术”这两方面。如他注重儒家的教化功能,一方面设立太学、国学,把君权至上和三纲五常这些思想牢牢扎根在这些儒生的脑海里,另一方面任用这些人为官员,既可以起到宣传作用,又可以影响地方人民。这样就等于把民众的思想牢牢的禁锢在一定范围了,非常有利于维护他的君主专制。

3、造成的社会效果不同

在上层社会,王莽的改制触动贵族豪强的根本利益,在政权方面得不到支持,使得社会动荡。刘秀就是凭借贵族豪强的支持起兵的,刘秀在取得政权之后,对上层“恩遇甚厚”,很好的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中下层官员来说,王莽的绩效改革没有取得大家的赞同,降低了工资就没有积极性,政策就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刘秀在这方面很好的调动了官员的积极性,“诏有司增百官傣,其千石已上,减于西京旧制六百石以下,增于旧秩”。在贫苦百姓方面,土地改革、五均、六莞都是很好的民生政策,但是因为用人不当的原因,利民变成了扰民。而刘秀的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也就取得了百姓的支持。

总之,从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王莽、刘秀在儒学治国方面差异,也就不会意外为何走的同种道路,结局却不一样。王莽在治理国家、治理官吏方面缺乏经验,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因此,王莽只能说是一个合格的儒生,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刘秀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和政治家,他成功的运用了教化、礼教制度、人治和权术,以达到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对于他的治国思想正如桓谭所说的是“举网似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