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失利后,张鲁选择投降曹操,为何不投靠刘备?

lovebenyao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我们可以先看看张鲁的历史记载,张鲁此人是沛国丰县人,他的家族是在祖父张陵的时候迁居到了蜀地,张陵也就是后来的张天师,在鹄鸣山中学道,也就是道教,张陵曾经写道书来吸引百姓加入道教,凡事加入张陵创立道教的教徒需要出五斗米,所以这支道教也被称作五斗米教。而且张陵是沛国人,曹操也是沛国谯县人。张陵的孙子就是张鲁,可以说张鲁和曹操还有一段乡里情。张陵去世后,他的儿子张衡继续传道,最后到了张鲁的这一代人也是在传教。后来东汉末年时期,担任益州牧的是刘焉,刘焉有割据的野心,于是派张鲁担任督义司马和别部司马张脩一起带兵前去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在攻下汉中之后,张鲁于是袭击杀死张脩,夺取了张脩的部下,但是张鲁一直是臣服于刘焉,但是刘焉之子刘璋即位之后,刘璋以张鲁不顺从他的调遣为由,尽杀张鲁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将庞羲等人攻张鲁,多次为张鲁所破。张鲁于是在明面上开始割据汉中。但是当时的群雄都无力西顾,于是张鲁得以割据汉中长达30年之久。

曹操攻打张鲁的战争

在建安二十年曹操来攻打汉中的时候,当时的张鲁就准备投降,只是张鲁的弟弟张卫不肯,张卫率领数万人在阳平关坚守,但是张卫被打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当时的张卫驻守在阳平关周围的山上,曹操猛攻张卫但是不能够击垮张卫,士兵伤亡很多。而且军粮运送困难,这导致曹操想要退兵,于是派夏侯惇、许褚前去命令山上的士兵返回,但是作为前锋的军队一时间没有到撤退的命令,在夜里误打误撞进入张卫军队的大营,这使得张卫的军队误认为曹军来袭,一夜之间崩溃,辛毗、刘晔前去报告,曹操还有点不信,最后是夏侯惇前来报告,最后曹操进兵一举击溃张卫。另外一种说法则是那天夜里是有野生的麋鹿数千只闯入了张卫的军营导致军队大惊,而曹军的高祚等人则是和张卫相遇,最后高祚等人鸣鼓,吹号假装大军前来,张卫等人以为曹军设下了埋伏,只好投降。

一心想要归降曹操的张鲁

但是最后无论如何张卫被曹操大败,张鲁听说阳平关被攻破之后,于是又想投降,但是手下苗圃说现在去投降功劳太小没有收获,不如前去朴胡前去抵抗曹操,然后再投降,功劳就会大很多,于是张鲁就前往巴郡,可见这里也可以看到张鲁一心想要投降曹操,只是想混一个一个大一点的功劳,这样投降就可以索取更大的利益。从另外一个例子也看的出来,张鲁手下的人想要烧掉张鲁在汉中的宝货仓库,张鲁却说我本来就想投降曹操,只是意思没有达到而已,现在走了只是闭其锋芒,不是有其他的意思,宝货仓库就留在这里送给曹操。曹操的大军来到南郑之后,看到宝货仓库都没有动过,十分开心,派人前去说服张鲁,张鲁最终带着所有人投降曹操。曹操封张卫鲁镇南将军,对待他像客人一样,封爵阆中侯,食邑万户。张鲁的五个儿子和阎圃等人都被封为列侯。

本来张鲁就一心想要投降曹操,只是想要获得大一点的利益而已。他没有投降刘备的打算,否则张鲁在巴郡的逃亡过程里,当时的刘备派黄权前去迎接张鲁,张鲁完全有机会投降刘备,但是他还是从巴郡返回汉中投降了曹操,他的意愿可想而知。


人者仁义也


张鲁汉中之战失败后大骂刘备说:“宁为曹公做奴,不为刘备上客!”然后举城投降曹操。

张鲁为啥如此痛恨刘备呢?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刘备张鲁有直接的仇怨

其实刘备在各地飘零无落的时候,汉中土霸王张鲁压根不认识刘备,两人自然也谈不上有仇。

但是张鲁却因为在刘焉时期强占了汉中,得罪了新的益州牧刘璋,刘焉活的时候还好,等刘焉死了刘璋继承了益州牧,刘璋直接杀掉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

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三国志-刘璋传》

张鲁大怒,杀母之仇不共戴天。于是张鲁和刘璋交恶,互相攻杀,刘璋没啥本事,败多胜少,于是想着寻求外援,刚开始找的是曹操,可惜一个是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需要回北方重新积蓄实力。另一个是曹操太厉害,如果击败了张鲁,益州就是曹操的下一个目标。

于是在张松、法正的建议下,刘璋于是邀请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入川,让刘备替自己打张鲁防曹操。于是刘备和张鲁自此结怨。

二、刘备挖张鲁墙角

刘备和张鲁的战争并不是很激烈,因为刘备主要目的是收买人心,刘备的这种做法和强大的实力很快就引起了刘璋的怀疑,刘璋杀掉了急于投降刘备的张松,双方正式撕破脸。

刘备很迅速的击败了刘璋,占据了益州。这时候马超被曹操击败,只身逃亡张鲁,但是张鲁不敢重用马超,后来刘备略施小计就挖了张鲁的墙角,把马超收归麾下。

张鲁自然气愤不已。

三、张鲁投降曹操早有预兆

曹操看到南方不好平定,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西边,汉中张鲁于是首当其冲。

张鲁本来马上要投降,但是他弟弟张卫不同意要打一次,但是张卫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张鲁又要投降,张鲁手下的谋士建议,现在大败仗被迫投降你肯定地位很低,还不如坚守一会再投降,曹操肯定大喜。张鲁从谏如流把汉中完完整整的丢给了曹操,自己跑到巴中避难(坚守)。

曹操对此表示很赞赏。

在巴中期间,刘备一度打算把张鲁请过来,为以后争夺汉中做打算。张鲁的谋士给张鲁给了有且仅有的两个选项说刘备或者曹操:“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

张鲁直接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既然张鲁早就做好了投降曹操的打算,说这句话直接是堵住悠悠众口,让大家死了投降刘备的心。这句话也是说给曹操听的。

果然,张鲁投降曹操后直接被封为万户侯,五个儿子都是列侯。要知道当时曹操自己也才三万户,张鲁从这一点上几乎就是仅在曹操之下。投降刘备张鲁能得到啥呢?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华阳国志》

以史为鉴


张鲁选择投降曹操,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因为投奔曹操能使张鲁的利益最大化。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挟大破马超、韩遂关中联军的势头进攻张鲁,并在阳平关击败张鲁的军队。汉中人心慌慌,北有曹操,南有刘备,夹在两强之间的张鲁,只能做二选一的选择题。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按理说,曹操来袭,打破了张鲁想继续独霸一方美梦,应该恨曹操多一点,投刘备才理所应当。然而权衡之下,张鲁最终还是决定投降曹操。

首先,无论是投曹操还是投刘备,这位前汉中之主都会被迁出汉中,曹刘在汉中必有一战,张鲁留在汉中只会徒增变数。投降曹操,张鲁要么去邺城,要么去许昌,总之是远离战场,汉中战事不会牵扯到他。相反投靠刘备,不是去益州,就是去江陵,而江陵已经有刘璋了,大概率会留在益州;刘备若是胜还好,如果败了,没有汉中做屏障,蜀中地区也就危险了,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不是张鲁想要的,一旦被曹操抓住,只有死路一条。

其次,直接投降曹操,张鲁是把一个完整的汉中交到曹操手中,曹操代表大汉朝廷只能厚加赏赐,之后汉中是曹操占据,还是被刘备抢走,都与他无关,有功无过。而投靠刘备呢,益州刚刚易主,经历一场大战后的蜀中地区暂时不能全力对抗曹操,只可能派一支军队在张鲁的配合下拖住曹军,等待刘备抽出手来收拾局面,而那时汉中多半已被打烂,张鲁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就会变轻,得到的好处也会变少。

最后,是私仇。刘备占据益州后,很倚重蜀中地方势力。汉中势力本就不如益州,与曹操大战之后,实力更会下降,话语权就会很小。念在香火情,刘璋会过得不错,而与刘璋有灭门之恨的张鲁,日子恐怕就不会好过了。与其和仇人共在一个屋檐下,还得提心吊胆,不如索性离远点,眼不见心不烦。


寒星针


在张鲁投降曹操之前,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插曲。有人建议张鲁不要投降曹操,应该去归顺刚刚占据益州的刘备。张鲁说了这样一句话:“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并不见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而是出自常璩的《华阳国志》当中。那么,为什么张鲁不投奔刘备而一定要归顺曹操呢?

张鲁(?—216年、245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 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于东汉末年相继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后割据汉中,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他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原"

期实张鲁不选择刘备是因为两个事件造成的。第一个事件便是在益州争夺战时发生的。当时,刘备正围攻成都。而就在这个时刻,刘备还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那便是秘密与寄寓汉中的马超联络,诱使马超背叛了张鲁。刘备此举固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但却破坏了自己与张鲁集团长达数年和平共处的关系。

第二张鲁与曹操展开汉中之战时,刘备并未给予过张鲁任何的帮助。直到张鲁兵败放弃南郑逃往巴中地区时,也不见刘备有任何动作,可见刘备一开始并不敢在汉中与曹操展开正面对抗。直到张鲁濒临绝境时,刘备才派遣黄权率军北上去迎接张鲁。


刘备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显,是为了利用张鲁在汉中的影响力,为日后夺取汉中创造有利条件。很显然,刘备的这些投机之举早已被张鲁看穿。因此,张鲁才会对刘备不屑一顾,发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肺腑之言。


恋恋红尘714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人。是东汉末年割据汉中的一个军阀,也是“五斗米教”的创始人。

时,益州牧刘焉,任命张鲁为暂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分别率军攻击汉中太守苏固。城破,张鲁又私自袭杀了张脩,降张脩部卒。遂叛刘焉,自居汉中。

刘焉死后,子刘璋即位为益州牧。召张鲁归顺,鲁不从。刘璋下令将张鲁留在成都的老母和家眷尽数杀戮,于是张鲁与刘璋有仇。

张鲁居汉中,以“五斗米教”役民,自号“师君”,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来学道者,须交五斗米,所以叫“五斗米教”。初为“鬼卒”;受教后有诚信者,升任“祭酒”,各领部众;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官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教民众诚信不欺诈。令民众自首其过,对犯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 ,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须服义役以赎罪。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义肉于内,免费供给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会得罪鬼神而患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无暇顾及地处偏远的汉中,遂封张鲁为汉中太守。张鲁统治汉中地区长达三十余年,逐渐养成势力,羽翼日丰。就以刘璋杀害其全家为名,兴师报仇,来夺益州。

益州牧刘璋见情况危急,踌躇不安。在别驾张松的建议下,派法正、孟达前往荆州搬请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入川来相助,抵御张鲁大军。

刘备率军进川,据住关隘 ,张鲁大军受阻,无法前进。张鲁又派马超增援,刘备用诸葛亮之计,说服马超,使马超率部来降并收复成都。张鲁“偷鸡不成蚀把米。”心中恼怒,在府中日夜大骂刘备。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弟张卫以数万军据住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逃往巴中,避操锋芒。有人对张鲁说:“刘备最恨曹操,可派人去求刘备,前来相救。”张鲁不得已派人去到成都求见刘备。刘备满口答应,却不发兵,听法正之计,按兵不动,坐等张鲁兵败来投。

曹军势大,攻势凶猛,巴中危如累卵,旦夕有城破之虞。张鲁在巴中,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日日盼刘备大军前来。十天过去,张鲁未见刘备一兵一卒,遂知刘备有渔翁之意,愈加愤恨。

张鲁与谋士阎圃计议 ,阎圃劝张鲁早作决定:是投降曹操还是去投刘备?“协助以成大事,应该附讬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来归附。”张鲁愤怒的说道:“吾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坐上客。”于是打开城门,向曹操投降。

曹操对张鲁的行为大家赞许,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还替自己的儿子曹宇娶张鲁的女儿为妻。


段辉时


张鲁曾经也是显赫一时的地方豪杰,不管他的能力怎样,能做到这个样子已经是相当不错啦,可天下风云莫测,西汉末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掌控中原,刘备入川,孙权镇守东吴,其它地方小势力,只能偏安一隅,没有被曹操、刘备等人惦记还好,要是被他们惦记上了就在劫难逃。



某一天曹操突然想起了张鲁,于是曹操大军就向张鲁压来,张鲁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只有逃跑,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又能逃到哪里去呢?硬拼等于送死,躲又没地躲,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不过投降倒是不止一个选择,可以投降曹操,也可以投降刘备,甚至还可以投降东吴。张鲁经过一番考虑后投降了曹操。



于是很多人就有疑问,为什么张鲁不投降刘备呢?

难道张鲁和刘备之间有什么不合时宜的事,当然不是,张鲁和刘备没有矛盾,其实这就是张鲁的智慧,虽然魏蜀吴三国鼎立,但曹操明显势力最强,关键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代表了正统,张鲁投降曹操,也可以说是归顺了大汉,这个就有点像当年的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味道。



再说曹操最有势力,也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张鲁本来就是汉朝的臣子,就算是让曹操收了兵权。再说当时张鲁已被曹操大军围困,没有办法突围,突围也是送死,还不如来个顺水推舟,向曹操缴械,事实证明张鲁选择没有错,曹操很是优待张鲁。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张鲁想到了曾经的部下马超,马超投降刘备后,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要是张鲁投降刘备,刘备还真的没有合适的位置给他,张鲁与马超有过节,要是一起共事,肯定不舒服。

再者,张鲁心里有可能根本瞧不起刘备,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织席贩履的小人物,靠假仁假义和诸葛亮的帮助才有了三分天下,张鲁不愿寄居刘备的屋檐下,想想还是曹操树大好乘凉。








一本夏


一、刘备招降了依附张鲁的锦马超;

二、马超归附刘备后也没有过实权,不受重用,张鲁看在眼里的;

三、张鲁和曹操斗法时,刘备没有搭把手,选择了坐山观虎斗,等斗完了来捡果子,为人不齿。


tuzix88


夜不闭户,,,,当时汉中社会就是中国道家治国模式。。。张鲁封粮仓弃城,把个曹操感动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