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弘历,你爸都没做的事你也不准做 乾隆:妈,我真的想做

雍正驾崩,丧事办得有条不紊。新皇乾隆觉得没什么可操心的,还算对得起父亲,因此,对相关人员均赞扬有加,加官进爵。

但有件事,萦绕在他心头,议了又议,难有定论。

守孝。

我们晓得,自唐以降,古人父母去世,一般要守孝三年。

说是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两年多一点。

因为两岁多,孩子就可脱离父母怀抱,自己到处跑啊爬了。

守孝二十七个月,是为报父母抚育之恩。

(古代娃娃 剧照)

但这只是原则上,实际,很多时候,都有例外。

比如,对大臣而言,可以夺情。

亦即,国家有大事要处理,忠在孝先,忠国是大孝,将臣子从对父母的亲情中抢夺过来。

对于君主,则是事务繁忙,怎可因守孝,而误了急切之事呢?

洪水干旱山崩地裂,那些奏折,都是要即时批改,不能耽搁。

因此,没得那么多时间给你要死要活啊。

大臣有言,天子一日抵一月,皇上,二十七天后,您老就得视事啊……

乾隆却多次拒绝,谕旨群臣:

朕受皇考顾复深恩,昊天罔极,中心哀慕,实不能自已,所以欲行三年之丧,稍尽子臣之谊……皇考十三年宵旰勤劳,孜孜图治。举凡大纲小纪,莫不悉有章程,今日遵守成规,一如皇考在日,朕亲承指授,一一奉行而已。辗转思维,三年之丧,在朕今日实属可行。

意思很明白,我老爸十三年兢兢业业,啥都搞得通畅了,我照做就是,不怎么需要动脑筋,因此守孝三年,没毛病。

大臣们见皇上如此固执,只好给他来个泰山压顶。

这座大山,便是皇太后。

(清朝剧照)

《乾隆实录》中记载:

皇太后懿旨,皇帝欲行三年之丧……当年大行皇帝屡经降旨,欲持服三年,比时诸臣奏恳再三,虽中心哀慕,亦不得不俯从所请……岂可执意欲行皇考所未行之制……若必欲重服三年。以为尽孝。上揆大行皇帝圣心。亦未必鉴慰也。

皇太后说,当年你爸也想给康熙皇帝守孝三年,在大臣劝说下,并未执行。现在你爸都不做的事,你却做?将你父亲置于何地?显得你孝,你爸不孝吗?

乾隆接旨,进退两难,给大臣讲:

今皇太后既有此旨,且责朕以行皇考所未行,朕何敢当之?尔诸王大臣将皇考未行之故,并朕今日可行之故,分晰开陈,俾皇太后阅之而心安,则朕意既遂而朕心亦慰矣。 

看来,他还是不让步,让大臣再找理由,证明我爸不做可以,但我不做不行。

乾隆是要当个大孝子啊。

最后会如何呢?

搞了个折衷的办法——

服孝百日,百日之后,除孝服,穿素服,“诣几筵前仍服缟素。诣皇太后宫及御门、莅官、听政,咸素服,冠缀缨纬。升殿受朝,不宣表,不作乐,咸用吉服、礼服。并一切典礼,用礼服。”

(清朝剧照)

也就是说,百日之后,除到祭祀的灵座前仍穿丧服之外,基本恢复正常了。

看起来,是皇太后的话起了作用,实际上,不过是几推几让的程序化表演而已。

历代皇帝都是这么做的。

写到此处,我又回过头再看那些圣旨懿旨,忍不住笑了起来。

朋友们,当你晓得,他们明明知道结果,却一本正经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时,有没有佩服他们的职业道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