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之三十 关羽水淹七军

《资治通鉴》为我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它记载了中国古代宋以前1362年间,各个朝代更迭的史实。

《资治通鉴》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兴衰过程,分析了制胜的原因,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全书既有战场厮杀的广阔场景,又有密室筹措的谋略,既记述了盛世的开明政策,也记载了腐败的根本原由。宋神宗因它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而后来这部书也确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资治通鉴》作为古代卷帙浩繁的史书,之所以为世人所重视,其主要原因除上述以外,还因为这部史书取材广泛,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加之依编年为序,依照历史事实如实记录下来,没有演义或虚构成分。这里面每一个故事,都是“言必有据”的。况且中国古代史官素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因此不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其可信度是很高的。同时,又不是枯燥无味的,其内容之丰富,情节之曲折,形象之生动,往往能令读者拍案。千百年来,人们“以史为鉴”,从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身上,可以了解和学习到不少可贵的东西。

(1)219,年蜀汉前将军关羽接受汉中王刘备的命令,大规模向北进攻。

(2)关羽命令南郡太守糜芳留守江陵,将军傅士仁留守公安。把后方的一切安排妥当了。

(3)关于亲自率领大军,攻击曹操的樊城。

(4)樊城守将曹仁,听说关羽大军逼近,慌了手脚,急忙下令,紧闭城门,昼夜防守。

(5)曹仁立刻写成告急文书,派人星夜送往许都求救。

(6)魏王曹操接到告急文书,召集诸将,命令于禁、庞德,挑选七支精兵,这七支军队,都是勇猛善战的壮士,十万火急,去增援樊城。

(7)出发前,曹操派人告诫庞德说:“关羽智勇双全,千万不要轻敌。”庞德大笑,很不服气,没有把这告诫的话放在心上。

(8)曹仁见了援军,喜出望外,慰劳之后,命令于禁、庞德率领七军在樊城北面的平地扎营,与城里遥相呼应,以对抗关羽。

(9)两军相持不下,到了8月,秋雨连绵,关羽带领几员将领,登上高山观察地形,只见曹操军队都在平地或山谷扎营,又见襄江波浪滚滚,灵机一动,胸中有了破敌敌良策。

(10)关羽回营后命令士兵,修造许多大小船只,将士们奇怪,问关羽:“现在是陆地作战,为什么要造船?”关羽微笑说:“自有妙用。”

(11)关羽又下令,把荆州兵悄悄地往高处安营。

(12)再说庞德,他见连日阴雨,恐怕江水泛滥,向于禁提出建议,应该让部队到高处去扎营。于禁不但不听,反而讥笑她担心是多余的。

(13)庞德见于禁不接受建议,只好回营,决定把自己率领的士兵移上堤岸。

(14)这天夜里,大雨下个不停,忽然山洪暴发,江水决口,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仓促之间来不及顶盔披甲,狼狈不堪,泅水爬上较高的地方,躲避洪水。

(15)关羽抓住战机,发起攻势,他在大船头横刀站立,威风凛凛,气势逼人,小船上的水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从四面八方围攻曹魏军主帅于禁。

(16)于禁与他的将领被围在土堆上,惊慌失措,他走投无路,祈求投降。

(17)风雨交加,庞德正要指挥将士往堤岸上转移,忽听风雨声中夹杂着浪涛声,人喊声,霎时间水势猛涨,平地成了江河庞德带着将士冲上堤岸。

(18)波浪冲驶来无数的荆州兵船,杀喊声惊天动地。

(19)庞德据守堤岸,毫不畏惧,他身披铠甲,手拉强弓,率领士兵,奋勇苦战,他箭不虚发,从清晨战到日过中午。

(20)庞德的箭用尽了,就拔出腰刀,短兵相接,他越杀越勇,可是水势也越涨越高,关羽的攻势更越攻越猛。庞德的将士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全都投降了。

(21)庞德跳上一只小船,砍倒几个荆州士兵,打算逃往曹仁的大营去。

(22)不料一个浪头打来,把庞德的小船掀翻了,他的弓箭全失落了,他双手抱住覆舟,被关羽的士兵活捉了。

(23)于禁、庞德的士兵都是旱鸭子,不习水战,都被大水给冲散或淹没了。

(24)庞德被逮到关羽面前,他立而不跪,关羽爱惜这样的硬汉子,劝他说:“你哥哥在蜀汉做官,我也认命你当将军,你还不快投降?”

(25)庞德不但不降反而辱骂关羽说:“什么叫投降,魏王统帅雄兵百万,威震天下,无人敌挡,我宁做朝廷的鬼,也不做你们的将军。”关羽遂斩了庞德。

(26)魏王曹操听说于禁投降,庞德被杀,无限感慨的说:“我和于禁相处30年,想不到在生死关头他竟不如庞德。”于是封庞德两个儿子为侯爵。

(27)关羽水淹了七军,消灭了樊城的外援,他乘上战船,指挥攻城,把樊城团团包围,多达数重,完全切断内外的联系,樊城形势危急,曹仁惊恐万分。

(28)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来投降关羽。荆州所属郡县官吏,也来归附关羽,关羽声威震撼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