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时”?

yvdlhq


水镜先生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投靠刘备的时机还不太合适。我们都知道,在当时,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家争雄的时候,刘备是势力最弱小的一方。在诸葛亮未入伙时,刘备还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流寇,他当时也是借刘表的地盘暂时落脚。诸葛亮辅佐刘备这一支最弱的势力,注定最后要活活的累死也不会有太大作为。结果就如同水镜先生预测的那样,仅管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扭转刘氏政权最先灭亡的命运。事实上,在诸葛亮去世不久,刘备的儿子刘禅就向伐蜀魏将邓艾投降了,成了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


中国雄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初,是司马徽最终说服他去辅佐刘备的,为的是不让他真的成了一个“村夫”。他们也知道恢复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

但是,老师也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打心眼里不希望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就这样的埋没,虽然谈不上是伯乐,但也是做为老师对学生的最大心愿吧!这样,他“得其主”了。而刘备的所谓的恢复“汉统”,只不过是“借壳上市”罢了,根本也就谈不上“得其时”,或者说是这个“时”已经不是“汉天下”了,这可能也是诸葛他个人的心态吧!在说,不能完成统一原因也根本不是“时”决定的。诸葛,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翻上一个浪花,足矣!何必“惜哉”!

司马徽是作者罗贯中可意安排的一个神仙似的人物.他有大智慧,这在他识破徐庶被骗中显露无疑,更有纵观宇宙,预见未来的能力,他早已算定汉历300余年,气数已尽,纵有天纵之才也决不能挽回.所以他才会感叹,孔明虽遇明主,能施展一生的本领,却最后也不得不向天低头而不得天时.同时他也拒绝了刘备邀请他出山的请求。

在这浩瀚的三国群星中,司马徽出场很少但是加以回顾和品味,你就会开始对这个人物渐渐产生深刻的印象。三国时期神秘大隐水镜先生司马徽在全书一百二十个章回中,是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中才出现的。当时刘备被荆州刘表收留后,驻守于新野,但被荆州本土势力的代表蔡瑁所猜忌防范。蔡瑁设计招刘备赴会襄阳,却欲暗中加以陷害。在荆州另一位谋士伊籍的提醒下,刘备及时匆匆离宴冲西门逃去,演出了一段马跃檀溪的传奇故事。这位后来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就是在马跃檀溪之后,邂逅了给他后半段人生以精彩指点的水镜先生。

根据小说的介绍,水镜先生司马徽字德操,颖川人氏。小说对水镜先生的外貌描写也非常精炼,就八个字“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对水镜先生的住处草堂也略加描写,“架上堆满书卷,窗外盛栽松竹,横琴于石床之上,清气飘然。”关于水镜先生,整部小说就这么多描写,却活脱脱将一位隐士高人的形象尽显于读者面前。刘备于马跃檀溪脱险之后不期路过水镜先生的庄上,于是当时历史上的两位显隐代表人物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人生交集。

两位人物的交谈重点是围绕着人才展开的。在此之前,刘备认为自己的集团人才济济,“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之所以事业不济,盖因于时机不济。可见,刘备为匡扶汉室的大业颠簸了大半辈子,却还连门都没摸到呢。水镜先生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指出了刘备所缺的是经纶济世之才。在分析了一套“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等盖应在将军身上的所谓传统天人合一伦理之后,水镜先生直接向刘备道出了一个人才方案“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甚至告之以行动方案“今天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当刘备欲进一步详询时,水镜先生却一个劲地说“好!好!”,劝刘备早点休息,因为天色已晚了。但见高人讲话一向点到为止,就是不一样啊!

水镜先生对孔明给出了惊人的评价,其本领超乎管仲、乐毅之流,“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无疑更进一步坚定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决心。然水镜先生在辞别刘备出门之后,却留下了一句令人过目难忘的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简直就已经将后来的历史给定格了。事实上也确如此,诸葛孔明先生尽管满腹经纶,神机妙算,然终其一生鞠躬尽瘁,仍未能实现刘备的复兴汉室、匡扶天下之理想,让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嗟叹。身前已知身后天下事,水镜先生实乃高人!他在评论徐庶离开刘备之前走马荐诸葛这件事时所说的另一句话“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也充分暗示了孔明出山之后的命运和结局。

后来又偶尔看到其他朋友更是做深度发挥,居然考证出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司马懿竟是八辈子之内的同宗,他们都是西汉司马迁的后代。整个三国历史的真正总导演就是这位水镜先生!所谓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等,皆不过跑龙套的角色而已,真正幕后的设计就是水镜先生,他的布局直接促成了司马家族最终得到了天下。可见真是太玄乎了,这里权且作一三国迷们的精彩演绎,但也足见水镜先生的人气所在了。其实在中国古典历史文化演绎里经常出现这样的高人,比如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就是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在世俗社会之外,再去塑造一位洞悉尘世间现在和将来的超人间角色,在历史关头于恍惚中指引着世间的一些人和事,恐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固有魅力吧。





周朝文DMU


水镜先生说的太对了。是一句无奈的感慨!

刘备颠沛流离,虽胸怀大志,然人不多,地不广。在当时真的处于末流地位,胜过他的地方割据势力太多太多了。

然,刘备有顽强意志,有远大理想,更有一面复兴汉室的旗帜!他有可以发展的潜质。也是最有成功的人选。所以,水镜先生说诸葛选对了人。

汉末的天下形势,虽然群雄逐鹿,但是,强弱差距太大,强的太强,弱的太弱。刘备就在弱之中。可有建树,毕竟不会统一中原!因此,水镜先生说诸葛未得其时!


秦风汉土830


这句话,要拆开来看。为什么说得其主?为什么说不得其时?

什么叫得其主?一个英明的领导是对于手下是关键性的。仅从三国来讲,优秀的谋士很多,其中一部分人,是真的没跟对人,比方说袁绍手下那一票,比如说陈宫……等等。

一个优秀的主公,要能听取意见,还要有一定主见。这其中的度,是很难把握的。曹操很优秀,刘备也很优秀,孙权前期也很优秀。

更多的,是不怎么优秀的。绝大部分被淘汰的诸侯都属于不太优秀的。

同时,主公还需要和臣子同心同德,有共同的追求。

曹操是个优秀的老板,但是他跟陈宫理念不同,合作的就很不好。曹操和荀彧后期也不太对付。没办法,政治理念不同,目标不一样了。

相比较而言,诸葛亮和刘备的目标就非常统一:兴复汉室。

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合作就可以愉快。

想象一下,诸葛亮如果加入袁绍,必然是各路计策谋略均不听。如果加入曹操,必然会因为对待汉献帝态度而闹翻。

诸葛亮和刘备真是天作之合。

……

不得其时,要从表里两个方面。

表,是三国乱局。

作为对比,先看张良。张良出场时,天下处于将乱而未乱,而张良加入刘邦的时机,秦国主力在巨鹿被消灭,楚怀王令项羽刘邦入关,天下随即大乱。

在这个乱局中,项羽看似占据绝对优势,但实际上势力尚不巩固,自己又昏招迭出。

刘邦方面,他的力量虽然不及项羽,却依然是天下的有数的力量。特别是出陈仓占关中之后,论战争潜力,实际已经不下于楚了。

这个对比给予了张良发挥空间。

诸葛亮是个什么局面?

天下除了曹操,还有孙权,刘表,刘璋,马腾这些实力诸侯,有张鲁,公孙这些次一些的诸侯,但是刘备有啥?地盘不过新野,人马不过数千,还都是刘表赏的,说白了就是雇佣兵,打工仔。

更何况,曹操在北方气势已成,统治稳固,人才济济。和项羽那种打到哪儿算哪儿的游击战本质上就不同。

这个发挥空间就小多了。

再看里。是天眼看到的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身处其中的人,是看不到的。人们会嘲笑历史人物愚蠢,只是因为我们知道后面的剧情。

还是说张良作为对比。

张良起事的目的是什么?起初的对秦国战争,一方面是农民起义,另一方面是六国意图复国。在秦军主力失败之后,各国纷纷复国,一时之间,好像又回到战国群雄的时代。

我们站在后人角度,自然认为大一统将是未来中国的主旋律,但张良不这么看,全天下没几个人会这么看。在他们眼里,战国七雄才是常态。

张良拥立了韩王成。韩国复国。

但是,在楚汉争霸过程中,项羽杀韩王成,灭韩国。张良的追求,又失败了。

但张良是个聪明人。在大家都想着封王割据意图回到战国时代时,张良已经意识到苗头不对。大家都想当王,但是张良一点没这个念头,向刘邦请求恢复韩国这种事想都不要想。大一统势在必行,张良既然看到天势,就不再考虑逆天而行。张良的果断放弃了复韩。

诸葛亮的追求呢?诸葛亮的追求,是兴复汉室。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时间存在的大一统国家。人们对它的认同度从我们自称汉族就能看出来。

王朗说的所谓天数有变神器更易,绝不是三国时人能说出来的,是明朝时人,看惯了大一统王朝更替才会发出的感慨。

商灭夏,周灭商,秦灭周,楚灭秦,汉灭楚,可是除了秦国这个短命国家之外,其他都不是大一统王朝。本质上这些互相攻伐都是国灭国的战争。

东汉末年的乱局,是那个时代人从未见过的全新局面。

作为后人,我们知道,汉朝已经不可挽回,士族豪门将逐渐占据历史舞台成为政权核心,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殊死战斗将成为汉族未来近两千年的主旋律。

三国的一部分人意识到士族的重要性在增加,但诸葛亮认为士族崛起和维护汉朝并不矛盾。诸葛亮本身也是士族一部分,诸葛亮很重视和士族关系。但诸葛亮,乃至于整个三国都没有意识到,汉朝的行政模式和士族崛起,是无法相容的。

其证明,就是以汉朝模式建立的晋朝,士族极其铺张奢华,王则因为不同门阀的支持而野心勃勃。八王之乱迅速爆发,国家实力迅速衰落。

三国里,更没有人意识到,汉族是可能被少数民族灭种的。北方少数民族,那是被大汉吊打的存在,即使是三国大乱,曹操袁绍马腾公孙这些北方诸侯,吊打少数民族轻而易举。诸葛亮也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深入不毛安抚南蛮,但是根本没人想到,这些少数民族有一天能够不安于劫掠边境,而是可以进入汉族腹地,更能占据大半甚至全部疆土。

哪怕是西周灭亡,本质上也不过是被偷袭灭国,抢了就跑。灭国?不可想像!

如果看到这个主旋律,诸葛亮会如何操作,不得而知。但从后人角度来看,诸葛亮的一切,都是那么无力而不合时宜。汉室不可复,可复也不可守。

诸葛亮很伟大,但无论是当时的局势,还是未来的走势,都和诸葛亮的追求不相符合。

真不得其时。





高高在下哟


从天下大势上看,此时曹操已经大败袁绍,统一北方,打败袁绍意味着曾经群雄割据,诸侯在战乱中的平衡已经被打破,成为曹操一家独大之势。南方各诸侯之力都不得与曹操抗衡。所谓不得其时,其意便是如果刘备与孔明或早相识几年,征伐天下就没有这么难了。试想假如刘备从陶谦提领徐州时,有诸葛亮在身旁,曹操能拿下徐州吗!此时若有诸葛亮在旁,定会在群雄逐鹿中定能得到更大地盘。

而今,曹操却已经拥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其他诸侯,凭实力单独已经绝对不可能与曹操抗衡了。而此时刘备驻扎新野小城,兵不过数千,又怎么有实力和已经佣兵五十多万战将数千的曹操抗衡呢?

此时,刘备还面临着荆州蔡冒蔡氏的威胁。想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天下岂不是笑谈吗!江东孙策势力也绝不可小觑,从当年项羽带领江东子弟,打天下之时,便一直流传着江东子弟多才俊。刘备想成就大业这些势力哪个都不敌。

正如水镜先生所料,刘备、诸葛亮倾其一生征伐天下,最后还是半途而废!这说明了一点,便是只能三分天下,而刘备没有攻取天下的实力。

有另一种相反说法,便是如果诸葛亮得其主,又得其时,那便是刘备得徐州之后,诸葛亮辅佐,定会压制曹操势力壮大,然后以袁术称帝为由,南征袁术得淮南,再西取荆州这样一来刘备便是可以做到联合袁绍灭到曹操。这样天下方可大定。一统天下的便是刘备了!

水镜先生认为,诸葛亮投奔刘备太晚了。加上刘备此时已经将近五十,此时的刘备还是没有任何地盘,想攻取天下,哪是几年十几年就可以完成的呢!曹操已经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醒悟,统一天下绝不是十年二十年之功,是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可见,诸葛亮的确是,得其主,不得其时啊!



断琴抿红颜


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接走,无奈之下被迫离开刘备要去投奔曹操。因为刘备对徐庶很好,所以临走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三国时候像诸葛亮,徐庶这样的谋士,基本大家都是互相认识的。尤其是当时的荆襄名士圈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大家互相推荐来推荐去。当然,这也是我基于史料进行的推理。就像现在找工作也有人搞内推是一样的。

其实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之前先见到了司马徽,也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又是一顿捧诸葛亮,说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关羽和张飞认为诸葛亮言过其实,有自吹自擂的嫌疑。司马徽替诸葛亮正名说:我认为诸葛亮是有姜子牙和张良那样的才能。别人的证明总比自己夸自己有说服力,这也使得刘备更加迫不及待想要请诸葛亮出山了。

终于,刘备功夫不负苦心人,隆中对之后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真诚,于是决定出山辅佐刘备。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诸葛亮跟仆人交代了一些细节,也跟司马徽等老朋友告了别,然后高高兴兴地跟着刘备走了。之后司马徽一边跟朋友下棋,一边叹气说了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呀,惜哉!惜哉!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虽然找到了愿意辅佐的主公,但他没有一个好的时机啊,太可惜了!

不得不说司马徽这个人无论是看人还是对形势的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得确被他言中了。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最终还是没能帮助刘备一统天下。

司马徽分析的很有道理,理由也很简单,其实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自己已经说明了:

第一,中国的北方基本都被曹操控制了,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曹操出师有名,实力上曹操也是拥兵百万,战将千员。而这个时候刘备除了关羽和张飞仍然一无所有,连个地盘都没有。

第二,江南一带也基本被孙权占据了,江东易守难攻,国险民富。而且孙权手下同样是谋士,将军一大堆,并且已经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发展,这也不是刘备可以比的。

第三,按照诸葛亮的谋划,只剩下荆州和益州。虽然最终刘备得到了这两个地方,但是益州这地方虽然易守难攻,但是想出来也很难。如果荆州再一不小心丢了,得到天下的概率几乎为零。事实是荆州最后确实被关羽弄丢了,诸葛亮最终也没能成功。

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司马徽不难得出结论。刘备这个人根基太薄了,起点太低的人想成功真的很难。所以他才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史海扯谈


得其主是指诸葛亮遇到刘备这样的明主,能让诸葛亮充分展现才华,施展抱负的明主。从诸葛亮出山后,确实如司马徽所说,诸葛亮遇到明主,刘备事事都问诸葛亮,用刘备的话说他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其实反过来也一样,诸葛亮也得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未得其时,我认为有两点:一、指的是时机。诸葛亮出山时,当时天下大乱,曹操控制着北方,孙权控制着南方,曹操势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王朗说了: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尔等乃腐草之萤火,怎比得上天空之皓月。孙权之东吴已立三世,深得民心。而刘备将不过关,张,赵云兵不过三千,还尚无立足之地。面对当时的社会形态,就是水镜先生说的时,也是人们常说的生不蓬时啊!最终辛辛苦苦,操劳一生,壮志难酬空悲切!

二、指的是形势。王朗说到:天数有变,神器易更,此乃自然之理也。为何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时代变迁,朝代更替是自然法则,汉室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被取代是历史的发展,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是无法逆转的,任何人试图阻碍历史的进程都将是徒劳无功。诸葛亮最终未能匡扶汉室就是这道理。诸葛亮一生忠于汉朝,恢复汉室是他一生的心愿!确实令人敬佩。但他的思想没能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一味想着恢复已经腐朽的汉室江山,其观念与行动未能与时代一起变化,一起进步,未能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守旧的思想与时代对立,在历史进程面前,你就是有着匡扶宇宙之能也必然是被淘汰的。

司马徽就是洞悉事物的本质,才道出诸葛亮:“得其主,未得其时”最终操劳一生。





洛崖子


小小滴吟儿,吟古吟今吟你我,关注我,我们一起解读历史!

为什么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时”?我们细细道来:

诸葛亮出山之时,年龄不过二十出头,但他安邦定国之才,常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师父庞德公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名号,名曰卧龙。既然是龙,必能吞云吐雾,翱翔于九天之外,不可能甘愿埋没于山丘野壑中。正所谓良禽择佳木而栖,良臣择明君而侍,诸葛亮虽是隐居,但其实是待价而沽,而且他自视甚高,他要的是身居高位,他要的是绝对权力。

有哪些领导可供选择呢?谁能满足他的要求呢?北面有曹操,雄踞北方,实力最为雄厚,加之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汉室正统,且曹操爱才惜才,主张唯才是举;东南有孙权,称霸江东,实力次之,他知人善任,善于以感情笼络人心;西南有刘璋,占据益州肥沃之地,但他昏庸懦弱,益州早晚会被别人夺走;中部有荆州刘表,他是守成之主,不思进取,各方军阀对荆州垂涎三尺;还有汉室宗亲刘备,胸有大志,声望很高,但东奔西走,始终未有立足之地。

采用排除法,诸葛亮首先排除了刘表和刘璋,剩下三个选项,曹操、孙权和刘备。

诸葛亮首先想到了曹操,曹操是三国争雄中,最有可能笑到最后的,但是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比较出名的谋士有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程昱、刘晔等等,个个都是奇谋善断之士,才能都不弱于诸葛亮。最为曹操赞许的郭嘉,只混了个个军师祭酒的职务,所谓军师祭酒,其实就是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丞相府的属官,根本没有任何权力。诸葛亮去了,又能如何呢?诸葛亮首先排除了曹操。

其次诸葛亮又考虑了孙权,孙权手下能臣强将也不少,谋士有鲁肃、周瑜,文臣有张昭、顾雍、诸葛瑾等,孙权知人善任,重情重义,自己的亲哥哥诸葛瑾,才能虽不如自己,尚且得到重用,诸葛亮去了,应该能有一番作为的。但诸葛亮期望值比较高,孙权给不出他想要的职位,因为周瑜已经干了大都督,诸葛亮去了之后最多只能屈居周瑜之下,干个谋士什么的,跻身不到权力核心。是否选择孙权,诸葛亮犹豫不决。

再次诸葛亮考虑了刘备,刘备武有关羽、张飞和赵云,都是能征善战的虎将,唯独缺少驾驭他们的军师,诸葛亮去了,倒是能手握大权,身居高位。但是刘备势单力薄,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找到。诸葛亮也有一丝顾虑。

诸葛亮踌躇未定,不知作何选择时。而他的好朋友却替他做了选择,谁呢?徐庶和司马徽,他俩比较看好刘备,不失时机的推了诸葛亮一把!

先是徐庶化身单福,帮刘备打了一场翻身仗,紧接着便借口母亲被曹操掳去,准备离开刘备,前往曹营,临行前特意推荐了诸葛亮,并把诸葛亮一个劲的猛夸,说自己若是寒鸦,诸葛亮就是凤凰;自己是劣马,诸葛亮就是麒麟。刘备有些心动了!

徐庶又担心诸葛亮不去,特意骑马来到卧龙岗,和诸葛亮说了举荐他这件事,诸葛亮当场就气懵了!

就如《三国演义》中所描写:孔明闻言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

可见,诸葛亮当时还没做好决定,刘备不一定是他的首选。所以他才如此激动。徐庶碰了一鼻子灰!

紧接着,司马徽出马了!他几次三番的跑去刘备那替诸葛亮造势,说诸葛亮才能超过姜子牙和张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这个超级大腕要被别人抢走,那就悔之晚矣了!刘备这下彻底心动了,立马就要动身去请诸葛亮。司马徽见已促成好事,就飘然而去了,临走时说了一句摸不着边际的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吃了闭门羹,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真身,再三邀请其出山辅佐,且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呢?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这不一定是诸葛亮故意谦让之词,更像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或许真没把刘备当做最佳人选。最后刘备使出杀手锏,一个劲的哭,诸葛亮毫无办法,刘备怎么着也是个汉室宗亲,他都这样屈尊相邀了,怎么也得给个面子,于是诸葛亮只得随刘备而去了。他应该不会想到,在刘备那一干就是一辈子,一直干到死;他更不会想到,他这一选择,成为了千古佳话!

诸葛亮另外一位好朋友崔州平,在刘备第二次光顾茅庐时,曾对刘备说:将军欲见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

这番说辞与司马徽的“得其主不得其时”,异曲同工,意思就是汉朝最终必然覆亡,这是宿命,是大势所趋,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就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能扭转乾坤。诸葛亮的朋友能看到这一点,诸葛亮应该也能看到。

所以说,诸葛亮出山,实在是迫不得已!


小小滴吟儿


"得其主,而未得其时",这简短的八个字,在我看来其实是对于诸葛亮一生命运的高度概括。考虑到司马徽说这句话的时间,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在对天下形势进行了清晰判断,对孔明的能力、性格、志向有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精准预言。

诸葛亮学富五车、才华过人,自然希望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但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选择合适的主公,对于诸葛亮来说自然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彼时曹操、孙权、刘备三家,曹操无疑是实力最为强大的一家。诸葛亮与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具备顶尖才能的两位名人,二者强强联合岂不是难逢敌手?但诸葛亮显然不会选择曹操。

其一,诸葛亮骨子里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在他的思想中,忠君爱国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曹操“名为汉相 实为汉贼”,诸葛亮在当时选择曹操,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其二,即使摒弃上述因素,单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诸葛亮选择曹操也并非明智的选择。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且多为背景深厚之人,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等人,皆非寻常之人,诸葛亮出山前"躬耕于南阳",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在曹操阵营中脱颖而出。

其三,从性格角度讲,曹操暴虐多疑,高傲奸诈,而诸葛亮也是颇有主见之人,诸葛亮在曹操手下,很可能才华不得施展。

另一方面,诸葛亮一家正是因为曹操攻打徐州才迁移到荆州,这么多因素加起来,孔明怎么可能选择曹操?

孙权方面呢?诸葛瑾为东吴效力,本是诸葛亮投奔东吴的有利因素。孙权“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但俗话说东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常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到了东吴,尽管孙权可能对他另眼相待,但在东吴一众谋士中,诸葛亮的定位势必颇为尴尬,又何以施展人生抱负?

刘备事实上是诸葛亮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刘备生性宽厚仁慈,礼贤下士,且为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之志,且手下虽有关张二人,却缺乏谋臣。

诸葛亮与刘备可谓是天作之合。若非在刘备阵营中,诸葛亮怎么以“丞相”之名可能流芳百世?加上刘备三顾茅庐之至真至诚,诸葛亮选择为刘备效力,自然不难理解。

于是,孔明真可谓“得其主”。

然而,孔明“未得其时”,早已注定了蜀汉难以成功的命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兵多将广,在各方面都是三国之首,统一北方,向关西方面发展势力;孙权在江东的统治稳固,向岭南地区扩张势力;刘备得荆州、益州,此为天下三分大势。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也只讲到了“三分天下”这一步。刘备北受曹操压迫,东面则有孙权对荆州虎视眈眈,政权相当脆弱,在各方面都无法与魏、吴相比。

从历史的角度讲,很多事情,在开始之时便注定了最终的结局。这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也是人生的吊诡之处。

然而,历史还要继续,故事还要演绎,否则,便不会有了三国时代群雄逐鹿的历史景点,以及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不朽传说。


rmgago


刘备诸葛属阴阳天地相合,如同商鞅遇秦孝公。人物相似一样,但是时代不一样,不得其时是因为汉朝刘家气数以尽,不得天时,虽然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扭转汉王朝八百年的历史进程。

而战国初期商鞅遇秦孝公不一样,普天之下都没有开秦国这样彻底变法的先例,而且东西周几百年战乱,人们已经疲惫了战争,想过更安定的生活,可谓得天运。秦国变法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