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近期体验过的三款电动车

受疫情影响,我们仍没有完全复工,不过靠着借试驾车、直播逛店、蹭同行试驾车等方式,也体验了不少新车。不过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即将面世的小鹏P7、供不应求的国产版特斯拉Model 3以及差点3.9秒破百的广汽新能源Aion LX。

之所以说这三款车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让人无法拒绝的优势以及无法回避的缺憾。所以本期我们不深入展开技术层面,只是单纯以一名潜在消费者的维度,去聊聊感受和想法。

先说上周刚刚体验过的小鹏P7。作为小鹏的第二款量产车型,P7被何小鹏赋予厚望,大型GT轿车的定位、拉风的无框车门、用料着实的内装(18喇叭丹拿音响、多色氛围灯、纳帕真皮内饰灯)、81千瓦的大电池组、近乎430马力的综合最大功率以及4.3秒即可破百的加速成绩,无不吸引着各路消费者的眼球。当然这些对于小鹏P7来说只是最基本的表面工程,我们体验的车辆是一台内饰还未最终定型的工程版,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看到的未来风设计也许会在最终的量产版上还有调整。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小鹏P7会推出196千瓦单电机的后驱650公里+的长续航车型,以及120千瓦+196千瓦的双电机高性能车型。同时通过一些豪华配置、辅助自动驾驶功能、增加续航的轮毂盖等选装配置,来拉开产品线及受众人群。不过这都不重要,因为小鹏P7真正“香”到我们的还是它在背后下的一些功夫。首先小鹏P7在设计层面严格遵循着一台运动GT轿车应有的设计,短前悬将电机安置在合理的位置,虽然车身长度接近5米,轴距也接近3米,但实际的座舱空间是向紧凑级轿车看齐的,通过观察我们也发现,驾驶者的实际乘坐位置已经处于整车正中偏后位置,而类似的设计在强调操控表现的运动型车上非常常见。另外自适应的悬挂在不同驾驶模式下对路面的震感过滤也有所不同,配合人机工程的宽大座椅,在一般道路上能够提供十足的舒适度,甚至有人将其与老款天籁的乘坐舒适度相比较。当然运动模式下的动态表现也完全对得起它的身份。

再有就是它的加速体验,实测4.4秒破百,但过程不会像特斯拉那样,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是从始至终以相对恒定的力度进行加速,后端的加速度衰退也并不明显,不论是通勤加速还是激烈加速都能给人以从容的驾驶体验,这是目前绝大多数电动车多不能体验到的感受。不过受限于非常有限的体验时长,所以对于它的续航表现、不同路况下的静谧性表现等等方面体验还留有遗憾。

总的来看,小鹏P7其实与前途K50有着微妙的相似性。不过后者由于价格、定位、功能性和出现的时机不合适,很快就会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小鹏选择GT轿车来开拓新市场虽然也会遇到受众小的问题,但其功能性依然能媲美一般的纯电轿车,驾驶乘坐以及续航表现也很不错。另外小鹏又刚刚完成了对福迪汽车的收购,这意味着小鹏有了正规生产资质作背书,不再需要依赖海马代工,比同为新势力造车的蔚来走得还快一步,未来也算有了保障。

再说特斯拉,最近关于Model 3的新闻层出不穷,新推出的赛道包让高性能版车主有了更多玩乐方式。前后驱动比可调+防滑等级可调,让一台Model 3展现出了前驱后驱四驱三种不同状态。而后的偏置碰撞表现差强人意及2.5 3.0版本主机混装,又将Model 3拉至丑闻深渊,甚至被约谈。不过这些都与我们要说的Model 3国产后驱版无关。

其实严格来讲这款车就是特斯拉国产化的试水,而未来上市的后驱长续航版才是它的真正完全体。不过先行的国产版特斯拉后驱标准续航版依然利用价格优势,受到了不少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从我们的体验来看,国产版的装配工艺不降反升,关键的功能配置与进口版也几乎没有变化。虽然价格下探变成了202千瓦375牛米的后驱单电机,但实际的驾驶体验一点不差。试驾车使用了52度电的LG电池,实际的综合续航也有近400公里,再加上它5.6秒破百的加速成绩,完全没什么刺可挑。如果硬要找些问题,肯定还是老生常谈的细节不讲究,诸如无框门风噪大、后备箱和车门开关质感不好、全玻璃顶隔热一般等连根带的设计问题。

综合来看,国产标准续航的Model 3,30万上下的终端售价还是比较有诱惑力的。但单纯的下探市场,以及功能的缺失,还是不足以凸显该车型“国产化”的价值。所以如果你想提升品质,体验功能性更完整的“Model 3”,最好还是多掏5-6万去选配FSD。而我们也更希望未来推出的长续航后驱版,能够在价格和配置上更有诚意。

最后再来聊聊广汽埃安LX 高性能版,在之前的新能源车冬季续航试过中,我们深度体验了埃安LX 80前驱长续航车型,也在之后的内容中详细介绍过,所以对于车辆的功能性和行驶体验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往期的内容。简单来说,埃安LX 80是款值回票价的中型纯电SUV,不仅颜值高、做工用料考究、空间可观、整体的功能体验也很好。只是由于使用了大电池组,整备质量较重,平均电耗会高一些。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设计也有些复杂,其他方面几乎找不出明显的缺点,而其NVH表现几乎达到了百万价位内的顶尖水平。

这次体验到的是埃安LX 80DMAX车型,不仅拥有了前后双150千瓦电机,同时还选装了3.9秒破百的加速包。很显然93度电的电池组,让它的高性能表现变得更持久耐用,而且驾驭这种动力的难度非常低,是个人都能跑得非常快。而对比同级价位产品,还没有能够超越其水平的纯电SUV车型。不过品质升级的同时,加速包的价格不算便宜,1.56万的价格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价值并不高,显然该车型的推出还是为了拔高整个LX车系的定位,受众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这台满血满配版埃安LX 80DMAX的落地价几乎接近38万了。

最近比较火的还有理想ONE,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体验到,试过的同行反馈都不错,对那款车的续航、操控、动力也有一定的认可。但在我们看来,增程式已经是被各大主机厂多抛弃的技术类型,实际高效工作的使用舞台很有限,从长远角度来看,只会是理想这家新势力造车品牌用来起步的筹码,所以我们既不推荐也不做过多的评价。

通过近期体验的三款纯电新车,我们认为新时代的电动车已经能给消费者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和购买欲望。不过也衍生出一个问题,到底该不该买。我个人认为应该分两个维度来看,其一如果是纯粹的占号单纯代步,那么这种求高的定位车型是不合适的。但是如果对品质有要求,且有购买电车需求,那么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是车辆类型有些不同罢了。

简单的体验让我们从中看到他们各自的优劣,特斯拉优势在于品牌起点高,在电车圈的地位如IT圈中的苹果,成为了绝对风向标。不仅被大家纷纷效仿,甚至核心团队也被不断挖墙脚。即便是赛博卡车那样看似不合理的东西,但在它的名下就是合情合理就是趋势。特斯拉能在诸多品牌中占据先手,加之多年技术开发和积淀,又完美融合了互联网思维,所以当品牌决定下放价格下探市场时,注定会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

广汽新能源和小鹏则面临起步门槛低的问题,所以利用新产品冲击定位更高的市场并不容易,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夯实定位。不过相比之下,广汽新能源更有优势,因为广汽新能源有传统车企背书,属传统车企造的新能源车。消费者接受程度要比小鹏的新势力造车更强。同时中型SUV从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上来看,也要比小鹏的大型GT更受群众欢迎,而且大型GT轿车的市场份额本就不大。不过好在20-40万价位是个空白市场,先于比亚迪汉面世,也算赢了一手。可这个价位的受众人群是否能接受大型GT又是另一个问题,毕竟此前蔚来曾试图开发这片市场,但在开发一半又紧急改变策略。所以对小鹏来说这一关并不容易。即使产品叫好一片,但小鹏在这个价位区间内品牌影响力欠缺,第二款车就选择制造大型GT轿车,实际能有多少人买单是很残酷的问题。可见小鹏的市场之路道阻且长,成功便能快速提升品牌价值和认知度,但P7若不能制造声响,也许将会是另一个结果。


距焦观点

近期试过的三款车都非常令人在意,小鹏P7完成度很高,品质也不错,但开辟新市场,风险不小。特斯拉Model 3老谋深算,先国产标准续航试水,再长续航乘胜追击,无需太多顾虑江山稳坐。埃安LX定位明确产品力十足,高性能版的出现更多意在补足产品线,其实本质上走量的还是原有的长续航版。